学校美育中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1-05-13卫艳蕾
摘 要
文化自信是学校美育的方向指南,文化自信教育是学校美育的独特优势,厚植文化自信是我国中小学美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学校美育在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中升华着学生的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认同与中国文化自觉精神。瞄准中华元素、选择欣赏视角、创作艺术作品,是全方位培育中小学学生中国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学校美育 中国文化自信 内在逻辑 实践路径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无疑,学校美育是借助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来培育学生审美意识、爱美追求与美好心灵的重要育人形态,它在造就学生中国精神、塑造学生中国价值、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特殊功能与优势。
一、学校美育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定位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在新时代中国学生文化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强调其在国民文化自信精神培育中的重要地位,具有其内在科学性与现实必要性。
1.文化自信是学校美育的方向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基、生命之基、繁荣之基。所谓文化自信,就是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自觉担当精神,其核心构成是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认同与自觉意识。学校美育与民族文化自信具有内在契合性,因为它们共同指向一个客体:中国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是学校美育的方向指南。尽管新时代中小学美育肩负着多重育人目标,如爱美的意识、尚美的精神、创美的能力等,但文化自信教育是学校美育的灵魂所在。换一个角度看,美的形式与文化内容之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在中国河山之美、艺术之美、社会之美背后隐含的是中华民族倡导的价值判断标准与审美文化气质。学校美育的核心目标是在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同时,将其背后负载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文化揭示出来,藉此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文化体验、文化认同。因此,文化自信是学校美育的方向所指,学校美育必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指向“以中国美孕育中国人”“以中国文化美涵养中国心”的至高追求。
2.文化自信教育是学校美育的独特优势
文化自信不是一种盲目自信、感性自信,而是一种理性、深刻的文化认知,一种自觉、充分、坚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信念感,一种深刻文化认知、体验、升华之后形成的深沉文化情感、坚定文化信念。单纯的中国文化知识学习、中国文化立场灌输、中国文化现场感验等手段不可能达成文化自信养成的最终目的,必须借助学校美育这一特殊教育手段来实现。众所周知,美育育人的特殊机制是理性与感性融合互渗的机制。“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渗透着理性的感性形象的教育”,其借助的思维手段是直觉形象思维,其特殊功能是“在感性中积淀着理性,具有感性与理性的相融性”[3]。从这一角度看,美育育人具有润物无声、持久长效、潜入心灵的特效与优势。
3.厚植文化自信是学校美育的核心目标
传承中国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是中小学美育的核心目标而非附带目标,是其独特目标而非普泛目标。在中小学美育中,教师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来引导学生树立“民族文化主位”的立场,进而走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全力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培元”的教育目标。所谓厚植文化自信,就是在学校美育中要将美的形态、文化载体与育人目标三者有机耦合起来,努力践行学校美育要求,即“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5]。要将文化自信教育厚植于学校美育机体之中,需要学校美育教师从两个方向努力:其一是找到美育与文化自信教育间的链接点、融合点,将美育工作与中国文化无缝结合、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努力构筑有灵魂的学校美育;其二是引导学生用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中国标准来开展审美活动、美育实践,在学校美育实践中激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将中国文化自信精神嵌入审美教育活动中。
二、学校美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逻辑分析
文化自信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文化认知、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其中,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形成的物质基础,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形成的情感依托,文化自觉则是文化自信形成的最终体现。所以,要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就必须经由这三个环节才能实现。从这一角度看,学校美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逻辑是:用感受美深化学生的中国文化认知,用欣赏美催生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用表现美诱导学生的中国文化自觉。
1.用感受美深化学生的中国文化认知
感受美是指审美主体全部感官向审美对象开放,在与之多角度、多维度接触中捕捉审美对象中美的元素,并将之突显出来的过程。感受美不具有定向性,而是多感官自由参与、自然生成的过程,该环节理性因素介入相对较少。在学校美育中,如若能够引导学生特别留意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社会生活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学生就可能将之确立为焦点感受部位,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更容易生成。从这一角度看,感受美的过程尽管是学生主体自由意志的呈现,但如果给予科学的启发与引导,学生就会特意关注中国文化,并在理性与感性交互中激发学生的深刻文化认识形成。可见,引导学生如何感受美,如何帮助学生选择感受角度与焦点,是将美的感受与中国文化认知相关联的链接点。
2.用欣赏美催生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
欣赏美的实质是理解美、体验美,是对美的内涵、内容、内核进行深度琢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欣赏走向何方,取决于审美主体的文化经验与引导者的点撥导引。在学校美育中,教师是具有丰富文化经历与体验的审美导师,是经受过专门审美教育训练的专业指导者,其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是:在和学生共同欣赏美的作品与现象中挖掘其中潜藏的中国文化内容,分析其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精神,引导学生从“美的外部现象”向“美的内部文化”升华,实现从“感性喜欢”向“理性追求”的质变,最终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共鸣”,将其悄然带入中国文化的殿堂与世界。所以,教师参与的中小学生赏美活动能够打通艺术作品、美丽景观与中国文化系统间的通道,顺利达成文化化人的教育目的。
3.用表现美培育学生的中国文化自觉
表现美是中小学生最为喜欢的一种实践形态。艺术创作如手工彩绘、绘画雕塑、戏剧表演等,都是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美育实践形态。理清表达美、表现美与中国文化创造间的内在关联更有助于学校美育工作的科学化推进。在三个美育环节中,表现美是最为主动、灵活、自由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审美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力得到综合施展与全面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借助表现美来培育学生的中国文化自觉具有其独特优势与科学道理。一方面,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作品内容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统一,在描绘、拍摄中国自然景观中会参入作者的文化理解、文化情感、文化立场,该过程其实是表达美与表达文化合二为一的过程;另一方面,缺失文化灵魂的文艺创作是毫无价值与意义的,引导学生用艺术的形式、美的作品来表达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怀与价值,是美育育人实践的至道。所以,表现美是中小学生学会中国文化自觉、推进中国文化自强、创造光耀民族的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途径,将表现美与表达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是中小学美育的根本理念。
三、学校美育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如上所言,学校美育参与学生中国文化自信培育的三个环节是感受美、欣赏美与表现美,在这三个环节上教师的引导、点拨、启迪对于彰显美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培育学生的中国文化认知、认同与文创意识具有特殊功能。学校美育是培育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尊、自信、自强意识的重要路径。
1.瞄准中华元素,多角度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
没有对美的感受,就没有美育的发生;没有对感受美的部位选择,就难以激活美的形式形象背后承载的文化化人力量,这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美育活动之前应有的一种信念。美的事物、形象、生活都是一个立方体,我们可以多侧面地去审视它、认识它、感知它,每一个角度都是文化感受的视角;角度变化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看到的、感到的、收到的审美信息也就不同。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审美对象,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审视审美对象中的中华元素、文化元素,对于增强其中华文化感受而言至关重要。例如,在舞蹈《十二个生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其背后体现的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华夏文化、民俗文化,增强学生对博大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到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中的中华文化元素,教师就有必要做到两点:其一,引导学生自由感知审美对象、艺术作品,促使其多角度感知审美对象侧面,诱发多样化的审美感受发生。其二,引导学生特别关注其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启示学生将文化理解与美的感知融合起来,将美的感知导向对中华文化的多角度认知、深刻性理解与积极性体验。借助这两点策略,教师就可能把学生带到审美对象的腹地中去,将其对美的感性关注转向对背后文化精神内容的捕捉与关注。
2.选择欣赏视角,突出美育教材中的“中国美”
在中小学审美教育中,欣赏美的形象、作品是学生深刻审美体验生成的部位与焦点,而审美的结果向何方生成,直接取决于欣赏视角的选择。对同一个艺术作品或美育教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工匠艺术理解角度去欣赏,可以引导学生从艺术品价值角度去欣赏,还可以从其秉承的文化精神、搭载的文化价值、承载的文化意蕴来分析。但相对而言,如若教师善于从后一角度来选取欣赏视角,中国文化的魅力、特质、地位等就会显现出来,尤其是将艺术作品、美育教材中的“中国美”发掘出来,学生就可能从中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滋养与润泽,学校美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就可能实现。譬如,在进行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教学中,美育教师可以诱导学生结合作品的画面、情节,从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伦理文化角度去揣摩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揣摩中华民族的特有民族文化、伦理文化,促使其准确品鉴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所以,在审美欣赏环节,必须瞄准一个文化充盈的视角进行重点琢磨,而不可能全面开花式地去欣赏。选择欣赏视角是中小学美育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教育艺术,丰厚的中国文化修养是中小学美育教师的核心素养素质。为此,要加强学校美育的文化化人功能,中小学教师就必须持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与教育素养,善于借助欣赏视角的选择、变换来开掘艺术作品背后的中华文化资源,深入推进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教育与中国心教育,真正实现美育课程的育人价值。
3.创作艺术作品,表达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情感
审美实践中最为灵动的环节是创美,是在创造艺术作品、美的形象中表达主体对美的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过程。创造美、表达美的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教育的最重要构成。在中小学美育课堂上,学生参与美的表达与创造的形式是多样的,如舞蹈表演、艺术创作、剧情模仿等,这些都是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情感的丰富表达,都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存在形式。例如,在彩绘课堂上,美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塑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形象,将文化表达与艺术创造融为一体。如果这些艺术创造活动安排组织得科学而合理,学生表达中国文化的通道就被打开,学生就获得了参与中国文化创造、夯实中国文化自觉的契机。美的创造是心灵的融入、才艺的参与和作品的创造合而为一的过程。在艺术创造、作品创作中,中小学美育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确立一种理念,即“用艺术手法来表达中国精神”,让创作成为一种有灵魂的艺术创作、一种有文化植入的艺术创作、一种弘扬中国文化的艺术创作,否则,中小学美育将失去其生存之基、民族之魂。所谓“美育”,其本意就是用美的精神、形象、作品来育人的教育实践,“有美无育”的“美育”是空洞的,是远离美育本真追求的异化形态。因此,引导学生带着一颗“中国心”来创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是学校美育培育学生文化自觉意识与自信精神的有益途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中共中央辦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04).
[3] 赵洪恩.试论美育的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2):40-44.
[作者:卫艳蕾(1982-),女,山西运城人,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