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标厘清教考关系及其教学实现

2021-05-13王彦婷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考试内容课标命题

摘   要

中考、高考都是高利害型考试,在真实的教学中以“考”定“教”现象层出不穷。分清本末关系,以教学内容为本,以考试内容为末,以教定考,以考促教,才是解决之策。必须将课标作为真正的风向标,合理剪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将“以考促改”作为改革方向,使学生通过教育提升素质,健全人格。

关键词

课程标准  教考关系  以考促教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评价改革作为其中之一也逐步发展,进入了攻坚发展期。传统的课程理念、评价方式与现代教学命题的要求存在着些许摩擦。在此背景下,必须厘清教学、考试、课程标准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以语文为例,探讨如何“教”,如何“考”,如何发挥课程标准的积极作用。

一、“以考定教”的现实问题

考试是合理的存在,中考、高考都是决定学生命运的“高利害型考试”,正因为如此,平时的教学活动进入了“以考定教”的误区。“以考定教”这一现象具体指的是: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考试而教与学”。也就是说,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对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确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以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举例。章熊先生认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由西方的“记叙”“描写”“说明”等概念发展而来的,这三种文体的使用只限于语文教学,带有虚拟成分,与社会写作实践完全不同[1]。这样与社会应用写作不同的教学,存在的重要原因就是:考试作文命题的“回冲效应”。命题助长了写作的“虛拟”,学生不能从“我心”出发,反而要从命题入手。

就如2020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如此深刻的题目,必须反复琢磨才能有所感悟。而考生的审题立意一旦跑偏,“三类卷”就是最高的得分。如此这般,很难真实地检测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003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17版课标》)也指出:“自主写作,自由表达。”[3]但高考作文命题却通过哲理语段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显然违背了课标的要求。

那课标提出的要求是怎样的呢?“03版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评价”中只写到了“是否能有意识地通过议论类文本的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议论类文本的写作要求,并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写作。”[3]。《17版课标》中32次提到了“写作”,涉及写作的学习任务群有“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等,并没有“审题”的学习要求。但学生必须参加考试,而教学中应付考试也就成了必须,以练为教成为常态。这样的结果就是考试本身并不能很好地起到激励、检测、诊断的作用,反而耽误学生的时间,增加了负担,考试内容成了决定教学内容的指挥棒。

二、教考倒置产生的原因

课程标准引导了教学与考试的走向。产生“以考定教”的原因是:教学与考试的内容没有完全从课程标准出发,由教师自行设置。

1.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来源不匹配

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情,在课堂上通过师、生、文本对话所传递出的信息。教学内容与选文或者教材内容不完全相同,它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所以既固定又灵活。

考试内容是对课堂教学效果检验的载体,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凭借。按照教学时间过程、考试目的及功能,可以将考试分为几类常见的类型。同时考试内容应该具有很强的信度、效度、区分度,能使得学生获得连续成败的反馈信息。

所以教学内容是从课程标准、课程方案、教科书内容等方面生发而来的,是学生所学;考试内容是从教学内容中生发的,是学生所考。具体而言,两者关系必须是以“教”定“考”:从教学内容出发确定考试内容,教学内容是“本”,考试内容是“末”,通过“以教定考”正本清源。考试内容脱离了教学内容,由此产生“以考定教”现象,造成的必然后果是教育界的混乱,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规模削弱。

2.对课程标准定位不清

课程标准的制定受社会因素、文化渊源、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其中知识发展水平和数量制约着课标内容的范围;知识发展的速度制约着内容更新的速度;知识的结构制约着内容的呈现结构。所以课程标准是纲领性文件,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构成了课程标准的一部分。

课标、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三者间的关系极为重要,只有辨明三者关系才能有效地把握教学内容与处理考试内容。由此可知,课标是从社会发展、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科知识角度出发制订的课程发展纲领;教学内容是依据课标,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生成;考试内容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载体,应该根据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而确定。

从根本上说应是依课标而教,从教学内容出发确定考试内容,决不能“以考定教”。因为“以考定教”只能使得应试教育更加应试;从教学出发确定考试才是根本良策。日常教学是教育的根本,是师生借助教材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只有从每日教学的涓涓细流出发,才能抵达知识的汪洋大海。正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审议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明确指出:“课程标准修订是龙头,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相关因素是龙身、龙尾。龙头舞起来、龙身动起来、龙尾摆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综合育人作用。”[4]

三、实践路径:以课程标准定教,以教学内容定考

在意识到应从课程标准出发设置教学内容、同时以考试呼应之后,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以考促教”、发挥考试的增值评价效应,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1.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剪裁

教学内容应以科学的教材为载体,选“精要、好懂、有用”的文本,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有依靠,学生在学习中才有依托。语文涉及范围大,多种线索并行织成网络可能都无法穷尽,科学的编排才能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不科学的编排只能培养出混乱的大脑,难以造就合格的社会公民。

为了达到科学编排教材的目的,就语文而言,《2017版课标》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提出了十多条指导原则、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建议。课标从社会现实出发,将文质兼美、时代性与典范性和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相结合,整合传统与现代的优质理念,为教材内容的选择奠定了科学的底色,使得教材编排有原则可循。

由教育部统一编写的高中“部编本”就是对课标理念的回应。如必修上,在探索信息化背景中,既保留了经典的《劝学》《师说》,也新增了《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等时文。同时以学习任务群为教学载体,如“家乡文化生活”活动单元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等。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情境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就语文的阅读教学而言,当统编教材全面推行之后,首先要纠正这种现象:不顾教材体系,以“反对应试教学”的名义而进行所谓“探求本意”的自我解读。教师主要是“用教材教”,应从教材体系出发,一是从例子角度理解教材,整合单元,将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样本,根据学情选取典型要点进行教学。同时,也要有“教教材”的意识,教材本身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中教教材,另一个目的是教知识,让学生对于教材的内容有记忆、理解以及深刻的领会。

2.以核心素养培育作为教学活動的出发点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观念、品格与能力为纲,借助于教材进行有效教学。从语言角度而言,要使学生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深入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思维角度来说,要让学生不仅提升传统的“读写听说”,也要学生能“想”且会“想”,将“读写听说”变成“读写听说想”;从审美角度而言,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选文中精彩的事、人、情、景,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优质材料;从文化角度而言,要将经典的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相结合,为学生精神发展打下深刻的文化烙印。围绕着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将内容以文化传输的方式注入学生的血液中,让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受到心灵的滋养,这样课程的作用就彻底地发挥出来了。

3.将课程标准作为教学考试风向标

课标是以学习为中心所建构的教学依据、标准及指导,新课标的频布打破了以往的课程观,使得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融为一炉。所以无论是为本的教学内容,还是为末的考试内容,都要以课标为风向标。总之,教与考不能不“达标”,也不能率性“超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2003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比变动很大,两者的设计思路完全不同:后者是由必修、选修两类课程构成,按照文体、语体或者主题编制单元;前者是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是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的双线组元构成单元,这就要求教师按照新的要求展开教学。

就如统编本《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中第四单元课文(学习活动)为《家乡文化生活》,分为三个部分: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和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教师要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2020年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密切契合了活动单元,从家乡文化出发,创设了担任《中华地名》栏目主持人的情境,考查内容是介绍某地风土人情的主持词,这一题目恰恰契合了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样从课标要求到教学内容再到考试命题的流程,就能清楚地体现出课标作为风向标的重要性了。

4.把“以考促教”作为改革方向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符合课程标准的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承担起纠偏的重担。

2020年高考落幕,新高考的题目传递出了新的信息,带来了不同的教学导向。一是大部分试题具有整合意识,从语文素养出发命题,突出语文学科内部板块的整合、跨媒介的整合以及能力素养的整合。且这一趋势在《2017版课标》的“学习要求”中也明确提出要学生通过“多媒介获取信息”。[3]试卷对课标的呼应,势必引发教学的变化,经常被忽视的助读系统将被重视。二是在命题方式上,努力探索情境化命题道路。以真实情境为命题背景,调动学生的真实经历与体验。情境作为外在驱动力能够更好地整合学科知识与能力,消弭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壁垒。三是强调了以改促教的考试增值功能作用。这里的“考”指的是符合课标要求,科学制订考试内容、分值比例、试卷难度与题目数量及考试时间的“考”,这样一来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所以不论是何种考试,都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考试内容,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试要求,通过情境化的设计与实践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建构水平、关键能力形成层级以及必备知识储存情况。从日常教学出发,才能如春风化雨般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综上,必须使考试内容以新形式出现,将教学内容深入剖析进行考察,让学生能将所学运用其中,真正做到以“教”定“考”,以课标定“教”,以课标命题。这样的“教”,才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这样的“考”才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考。

参考文献

[1] 章熊.关于中学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6(10):3-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4+25.

[4] 张国华.建立命题评估制度切实发挥命题指挥棒作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解读[J].人民教育,2020(01):36-38.

[作者:王彦婷(1996-),女,山西太原人,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生。]【责任编辑  武磊磊】

猜你喜欢

考试内容课标命题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我国成人高考内容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论能力测评导向的高校考试改革
浅析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考试内容及应对策略
厦门市2009—2014年体育教师入职技能考试内容分析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