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自我心像的特征及启示
2021-05-13钱兵
摘 要
教师自我心像是教师具身经验、教育情境以及个人特质在教学场域中,经过不断重复形成的一种心智表征形式。教师自我心像与教师的具身教学行为耦合,是教师工作内容、工作成效、发展历程多向度融合的综合体。运用WAI技法对16位特级教师的自我描述进行分析,发现特级教师自我心像具有指向专业实践、淡化仪表成份、强调道德元素,追求文化传承、注重人格修养、执念未来愿景等特征。
关键词
特级教师 自我心像 WAI技法 自我描述
特级教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特级教师的特并不在于其荣誉上的“特”,更在于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呈现出来的“专业有特长、经验有特点、教育有特色”[1]。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为深入探索教师发展规律和特点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独特的视角,特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教学行为、教育智慧、道德境界等是教师教育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的宝贵财富。那么,如何帮助特级教师把握发展现状、厘清发展过程、明确发展目标、持续深入发展,如何帮助其他教师洞悉特级教师发展规律、掌握发展特征、提供借鉴参考等问题就成为教师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抽取、深描和摹写特级教师自我心像是教师教育者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教师自我心像是教师具身经验、教育情境以及个人特质在教学场域中,经过不断重复形成的一种心智表征形式。教师自我心像与教师的具身教学行为耦合,是教师工作内容、工作成效、发展历程多向度融合的综合体,反映了教师自我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表征着教师自我对教育行为的取向,影响着教师自我对专业实践的认识、解释与说明[2]。教师自我心像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关键和外部“诠释”,在认知后台(潜意识层面)指引着教师在实际场域的教学行为,对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3]。本研究试采用WAI技法对特级教师的自我心像进行深刻挖掘。
一、研究对象
在徐州市教育局教师教育中心的协调下,遴选了16位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基本构成见表1。
二、研究方法
依据不同维度,教师自我心像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依据反映内容维度,可以将自我心像划分为仪表心像、专业心像、道德心像、文化心像与人格心像;依据性质特点维度,可以将自我心像划分为正向心像、中性心像及负向心像;依据存在时间维度,可以将自我心像划分为过往心像、当下心像与未来心像。
1.WAI技法
教师自我心像是一种内隐性表征结构,很难被教师自身觉察。借助自我描述、图画隐喻等表征形式可以实现外显。本文试运用WAI技法(WAITechnique)分析特级教师的自我描述,进而描绘特级教师的自我心像,挖掘特级教师自我心像的主要特征。自我心像既是教师认知加工的结果,也是教师认知加工的工具,它既可以表征教师过去经历过的、未曾经历过的、存在的或未存在的知识图景,也可以表征教师在实际境脉中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师生交往等,并将其外显为具象化的心理图像与心理语言。WAI技法,又称“二十问”法,是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个体自我意识与自我观念的常用方法,要求受测者对“我是谁”这一问题进行回答,尽最大努力写出二十种答案。正式调查之前,课题组请部分特级教师以“我是一名……的教师”为句型进行造句,结果发现,教师们把自我描述当做一个简单的填空,由此产生“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我是一名中年教师”“我是一名语文教师”等无关痛痒的描述。因此,课题组对句型进行了修改,把“我是一名……的教师”句型修改为“我是……的教师”。同时,在调查前增加了与调查对象的沟通环节。
2.编码
基于上述关于教师自我心像类别的划分,从自我心像的内容、性质与历程三个方面对特级教师的自我描述进行编码。
3.统计分析
对每位特级教师的20条自我描述进行内容、性质与历程3次编码,并对3类编码进行频次统计。
三、研究内容
研究结果主要从特级教师自我心像的内容构成、自我心像的性质属性以及自我心像的时间历程三个方面展开。
1.特级教师自我心像的内容分析
教师自我心像在教师专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对专业实践场域的各种活动、关系、方法、情境进行表征,将其概括为具象化的心理图像。因此,自我心像的内容较为庞杂,编码也较为复杂。依据自我描述内容,可以将自我心像划分为仪表心像、专业心像、道德心像、人格心像与文化心像5个方面。
统计发现:特级教师关于专业方面的描述最多,共97条,占比30.3%;关于道德的描述次之,共78条,占比24.4%;关于人格位居第三,为74条,占比23.1%,;关于文化的描述倒数第二,共48条,占比15%;关于仪表的描述最少,共23条,占比7.2%。
2.特级教师自我心像的性质分析
教师自我心像受到自身专业实践以及专业发展效果的影响,体现了教师对自身专业实践及专业发展效果的价值判断,反映了特级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实践及发展效果的认可程度。对特级教师自我描述的性质进行统计,可以有效探究特级教师自我心像的基础色调。自我心像性质的编码较为简单,主要以自我描述中出现的形容词为判断依据。如出现积极词汇,就划为正向自我心像范畴;如出现消极词汇,就划为负向自我心像范畴;如出现中性词汇,就划为中性自我心像范畴。
统计发现:特级教师对于自身肯定的描述最多,共215条,占比67.2%;中性描述次之,为72条,占比22.5%;负向描述只有33条,占比10.3%。进一步统计发现,在否定描述中,文化方面的描述最多,专业方面的描述次之,仪表方面的负向描述较少,没有道德方面的负向描述。
3.特级教师自我心像的历程分析
教师自我心像不仅联结过去经验,而且维系当下,指向未來。认识教师自我心像,应该从教师的经验入手。对特级教师自我描述的历程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探究特级教师自我心像的优化方向。自我心像历程的编码主要以自我描述中出现的时间副词为判断依据。如出现“以前”“当初”“曾经”等时间副词,就划为过往自我心像范畴;如出现“现在”“如今”“当下”等时间副词,就划为当下自我心像范畴;如出现“未来”“将来”“以后”等时间副词,就划为未来自我心像范畴。
统计发现,特级教师关于当下的描述最多,共195条,占比60.9%;关于未来的描述次之,共66条,占比20.6%;关于过往的描述最少,共59条,占比18.4%。进一步分析,对于专业、文化以及人格的未来描述较多,对于道德与仪表的未来描述较少。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特级教师自我描述内容、性质及历程三个向度的统计分析,可以抽象出特级教师自我心像的核心特质。
1.特级教师心像指向专业实践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身份,身份和个体能力范围与能力大小相关[4]。结合不同情境、身份可以衍生出不同类型,如自然身份、职业身份、民族身份、文化身份等。教师是一个职业身份,是教师职业附加给从业者的一个身份,教师职业要求从业者客观上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达到一定标准,这是教师身份获得的前提。但教师身份的获得,并不纯粹是教师职业的外在赋予,还取决于从业者的专业实践能力及自身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错综复杂的专业实践活动(如教学活动、组织活动、班级管理、科学研究、创作出版等)给教师工作带来了困难与挑战,教师只有持之以恒致力于专业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应对、胜任乃至超越专业实践活动。统计发现,在负向描述与指向未来的描述中,关于专业实践的描述数量最多,这说明特级教师从未停止过专业实践,他们尝试通过专业实践,树立职业信念,寻找存在价值。正如一些教师描写的那样,“我是一个上课前紧张,上课时放松,上课后享受的教师,因为我太在意上课了。”“我是一个对教学有着执着追求的教师,因为一到讲台,就会和课堂融合在一起。”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反映了特级教师对于专业实践的认识与态度,也说明专业实践在特级教师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2.特级教师心像淡化仪表成分
仪表心像是教师自我心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教师关于自己仪表的心理图像[5]。仪表心像是教师在他者认同镜照下,自我认识、调整、接受、建构的产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仪表不单纯是教师个人的私事,更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受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约,接受社会与他人的评价与监督,对受教育者具有教化及规训的意味。统计发现,在三个维度中,特级教师关于自身仪表的描述都是极少的,这说明特级教师淡化仪表成份。一些教师这样描述自身仪表:“我是一个不太注重穿着打扮的教师,因为,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我是一个长相普通的教师,但这并不影响我的执教能力。”也有一些特级教师认为仪表事关形象,应该重视,“我是一个注重形象的教师,毕竟事关师道尊严,并且良好教师仪表是个人修养的一种表现,有助于学生的接纳和认可,从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规定教师应该“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这是对教师仪表的基本要求,也应该是特级教师仪表心像的基本样态。
3.特级教师心像注重道德元素
道德心像在教师自我心像中具有特殊地位,是教师个体基于对自身道德水平的认识、评价与体验,在头脑中形成自我道德图示化的表征[6]。道德心像不仅包括对自身道德形象的想象和对他人评价自己道德形象的想象,还包括由此产生的个体对该道德形象的评价。对于教师道德,社会大众认为令人堪忧,国家应该加大整治力度,广大教师自身则认为德可配位,社会不应对教师道德提出过高要求[7]。统计发现,特级教师关于自身道德的描述绝大多数为肯定描述,只有部分教师对自身道德提出了未来展望,没有教师对道德进行否定描述。这说明特级教师对于教师道德极为敏感,具有先天的维护意识,不允许有丝毫的贬低与亵渎。也说明特级教师对于自身道德有较强的认同感,认同自己的教育信念、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8]。一些教师这样描绘自身的道德。“我是一个有职业良心的教师,对待孩子一视同仁。”“我是一个乐于奉献的教师,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在孩子身上。”“我是一个有爱心的教师,我喜欢我的工作、我的学生,我享受工作的过程。”
4.特级教师心像追求文化传承
长期以来,教师被定位于“学校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实际上,教师还是文化的产物、文化传承的使者[9],一位好教师必须是一位品学兼优的人、一位教育专业者、一位社会的良好领导者和社会变迁的导引者[10]。统计发现,特级教师关于文化传承的描述并不多,这说明多数教师还囿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角色。不过,也有一些特级教师借用隐喻修辞手法表达了对自身文化使命的理解与憧憬。“我以前是一个名曰‘教书匠的教师,现在是学生成长的‘指引者。”“我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教师,因为我是辛勤的园丁,文明的使者。”“我是一个忙忙碌碌的教师,就像一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在“自身文化遭遇质疑”“西方文化备受推崇”“文化认同和价值判断存在错位或者缺位”的困境下[11],教师需要把握自身文化角色,明确自身文化使命,发挥教师自身文化功能,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三传”“三塑”的时代重任。这一论述对于特级教师完善文化心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特级教师心像强化人格修养
教师人格就是教师个人的人格规定,是教师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习惯及其过程的集合体[12],它是一个完整的动力系统,不仅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包括教师的价值体系,它形成于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教师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它不仅关涉教师生活意义,而且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与学业成绩。因此,教师人格修养都受到统治者与从教者的重视,认为教师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发展[13]。统计发现,特级教师关于人格修养的描述不在少数,这说明特级教师也笃信教师人格的力量,希望通过自身人格修养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理想,从而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我是一个有理想的教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我是一个有追求的教师,一直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从未停歇。”“我是一个真诚的教师,真诚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6.特级教师心像执着未来愿景
作为一个具有“未来指向性”的概念,愿景是愿望的景象、目标的图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希望和宣言[14]。教师愿景是教师工作愿望的景象,是教师发展目标的图景化,是教师的希望与梦想。人们通常认为,未来愿景应该是初任教师的“专利”,作为专业发展的楷模与典范,特级教师应该固守经验、守望荣誉。然而,统计发现,特级教师同样执着未来愿景。特级教师执着未来愿景有多种原因:首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都会引起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手段的变革、教育内容的拓展、教育评价的改变,这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与压力;其次,特级教师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仍然保持发展的热情与动力,他们希望在未来的专业实践中实现目标;最后,特级教师心像执着发展愿景,说明他们能够胜任自身工作,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此,特级教师们深有感触。“我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教师,希望能在未来把握教育改革方向。”“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教师职业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是我学习的榜样。”进一步统计发现,特级教师在关于未来愿景的描述中,更多指向专业实践与文化传承方面。
五、启示
特级教师们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自我进行了细致描绘与深刻挖掘,绘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立体全面的心像画面:既有自我实现的豪迈与意气风发,也有自我否定的徘徊与怅惘若失;既有躺在功劳簿上的休闲与悠然自得,也有憧憬未来的紧迫与急不可待。总体而言,特级教师绘制的自我心像内容是丰富的、全面的,性质是乐观的、积极的。不过,也并非完美无暇,一些特级教师绘制的自我心像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色调。有的教师表现出对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质疑,有的教师表现出对自身文化传承角色的否定,有的教师表现出对自身不思进取态度的批判,有的教师表现出对自身人格修养境界的展望。这些质疑、否定、批判与展望是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困惑、专业实践迷茫与发展愿景渴望的形象反映。教师教育者应围绕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智慧的生成与教学风格的形成设计培训内容,应围绕教师人格的修养、教师道德境界的提升与教师文化角色的塑造设计培训目标,应围绕教师唤醒自我发展、内生发展与自主发展设计培训形式。与此同时,针对调查中相互冲突的自我描述,教师教育者可以借用反思对话的形式(包括本我对话型与他我对话型两种方式)[15],引导特级教师探讨冲突的原因,澄清存在的困惑,走出发展的羁绊。对于特级教师自身而言,绘制自我心像也是一个自我认识与自我挖掘的过程,通过绘制自我心像,可以澄明实践存在的问题,体味教学经验的得失,审视从教任教的意义,调整未来发展的愿景,从而改善专业实践及专业发展现状,迈向诗意的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1] 时龙.特级教师,“特”在哪里[J].教育科学研究,2010(09):1.
[2] 潘国文,罗丹.教师意象在实习前后的变化——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2(08):44-47.
[3] 史東芳,高有才.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中教学意象的模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03):164-170.
[4] 梁庆标.自我意识与身份:自传研究的新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10(01):156-159.
[5] 史攀,黄于飞,张翰之,等.消极身体意象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02):294-304.
[6] 唐芳贵,岑国桢.大学生德性自我意象演练的教育干预实验[J].心理科学,2012,35(02):334-339.
[7] 郑富兴.教师道德评价的二重性[J].教育科学研究,2010(12):13-16.
[8] Aquino K,Reed A I.The self-importance of moral identit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2,83(06):1423-1440.
[9] 周玲,康翠萍.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教师角色重塑[J].当代教育科学,2016(18):21-24.
[10] 王灿明.现代教师的文化职能[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62-65.
[11]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7[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6.
[12] 王少华.教师人格在师生交往中的教育价值[J].吉林教育科学,2000(12):23-26.
[13] 杰普利茨卡娃.教育史讲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8:375.
[14] 牛继舜.论共同愿景的构成要素与作用[J].现代管理科学,2005(06):55-56.
[15] 史东芳,李锋.教学意象: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新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7(12):5-9+14.
[作者:钱兵(1973-),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