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比较研究

2021-05-13逵雅萍

青年文学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入世时代背景比较

摘  要:庄子与尼采这一古一今,一东一西的哲学家,处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思想在某些方面相似而不同。本文将从庄子与尼采所处的时代背景,二者在其著作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以及二者处世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对《庄子》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进行解读,旨在通过对比,加深了解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潮的异同,以更宏大的胸襟去欣赏不同文学杰作,去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要义与精华,并能对人生进行新的思考。

关键词:时代背景;比较;精神自由;游世;入世

作者简介:逵雅萍(1995.8-),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新疆医科大学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9-0-04

1.引言

庄子与尼采在各自的社会文化发展史上扮演了相近的角色。这一古一今,一东一西的哲学家都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其文风与哲学思想极富浪漫主义精神,且二者都看到了当时社会所推崇的传统文化的弊端,他们呼吁人们转换与重估价值。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庄子采取游世的治世哲学,而尼采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本文对庄子和尼采的著作《庄子》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进行比较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庄子与尼采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第二部分对二者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主要分为两方面,其一是在追求自由方面,他们既有相同主张,也各赋独特性,其二是在处世态度方面,二者较为不同。

本文旨在通过较为全面地比较研究,使读者对庄子与尼采这两位杰出的哲学家的思想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也寄希读者对《庄子》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两部著作能有大致了解后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产生正确的评价,并做出更为精准且有价值的研究。

2.生平与时代背景之对比

2.1庄子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庄子名周,字子休,生宋国睢阳蒙县,出战国时期前期,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所指“与魏惠王与齐宣王同时”。他是一位哲学家,后又被称为“南华真人”。生活方面,与庄子来往的朋友极少,门徒也不多,因庄子认为“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但有一人与其关系甚好并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人便是常与庄子辩论的惠施。惠施与庄子的友谊也恰是建立在辩论的基础上的,集中于《逍遥游》、《德充符》与《秋水》的争论。

庄子所处的年代,诸侯纷争,战事频繁,社会动荡,生灵涂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时也是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庄子对政治黑暗,尔虞我诈,以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憎恶,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平民弱士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今本《庄子》为西晋郭象删订流传下来的,有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共三十三篇。一般来说《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则除庄子自著外,也有部分為庄子后学所作。

2.2尼采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1844年,尼采出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掯村。他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在他未满五岁之时,父亲病逝,此后便在母亲与姑母的抚养下度过了童年及少年时代。于1865年,尼采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1869年任古典语言学教授,十年后终止教授生涯,开始漂泊。1876年他向一荷兰女子求婚被拒后终生未娶。

与庄子相似,尼采也没有几个朋友,他拖着疲惫的步伐在欧洲大陆四处流浪。他渴望与他精神交流的朋友,需要孤独又渴望温暖,却最终找不到一位知己,寂寞的岁月严重地摧残了他的身心健康。他多次爆发精神疾病,都与他希望寻找更为真实的人生有关。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对他的日后创作影响很大,也使他发现了一位以音乐艺术的形式表现着叔本华思想的剧作家华格纳,两人有过一段很短暂愉快的友谊,然而当他发现寄托于友人华格纳身上的欧洲文化复兴之梦破碎之后,他离开了华格纳,也忘记了叔本华,且与大学时代的密友洛德志趣日渐迥异。他如被世界抛弃一般,他感受到他的精神感到饥饿,他的天性完全纷乱而受苦。

尼采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商品经济蜂拥发展,是资本主义商业化、庸俗化笼罩的时代。工业大革命不断推进,物欲横流。“人们既被大人物的喧嚣声吵的震耳欲聋,又备受小人的暗箭刺伤。”(《市场之蝇》)资本主义有力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理性主义哲学,都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人基督教信仰的基础。欧洲人失去了过去藉以生活的一切信仰,面对传统价值的荒凉废墟,无所适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集尼采的人生哲学,通篇闪耀着尼采的这一信仰:他的思想可以拯救他的读者,并使他们摆脱绝望的境地。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是尼采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象征性的哲学著作。他大量地运用了意向或寓言来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其思想尼采终身信守不渝。

尼采的思想同样受多方面影响。尼采受希腊悲剧的两种精神——充莹着理性之光的阿波罗精神与富有创造热情的戴欧尼索斯精神的影响,且吸收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同时,尼采生活在西欧各国正兴起的浪漫主义运动浪潮中,他受浪漫主义运动启发,其作品风格与思想风貌也确实属于浪漫主义。

3.《庄子》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哲学思想对比

3.1 追寻精神自由

自由一般可分为形体自由与精神自由,形体活动不可脱离现实,而精神活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庄子与尼采都强调人的精神自由的重要性,从精神上开阔视野获取自由。

3.1.1庄子反儒家传统文化,尼采反基督教的道德文化

庄子认为束缚人们精神自由的因素有人为因素与自为因素。人为因素即为传统文化的制约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对人们思想及行动的限制与禁锢。他批评以儒家为代表的仁义礼智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对人性造成了束缚。并且批评了各种学派的偏见限制人们的思想,约定俗成的规则使人们失去个性,做事中规中矩,畏手畏脚。社会成见使人们限于这些框格规范之中,自限自小,逐渐失去了精神自由。他写了许多寓言故事描述人为因素对人的束缚。《骈拇》篇中他提出“仁”是背谬自然本性的。他说:“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移于德。附赘悬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王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骈姆,枝指,看上去是天生就有的,然而不符合世俗之见,超出了人的原本德性。赘瘤和瘊子,看上去也是从人身上长出的,却不是天生就有。仁义与礼教,看上去出于人的内在心思,然而并不是出于纯德之正。不能因为多指的本性,就忧心忡忡,要去消除忧患。忍痛去消除它,也不是仁义之举,因为失去了原本的自在。庄子认为,用颂扬和传授的方法推行的事往往与名利挂钩,名利诱使人们做善行,善行也就失去了真正的道义,而那些按自然本性友爱相处的人反而被称为“盗贼”。孔子说教盗跖不守仁义礼教,有害人世。盗跖反击:“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求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仁义背真情,礼教害人生,王为利惑,忠贤士皆离名而死,仁义之行实是一种欺骗之举,只为沽名钓誉,求取富贵,有悖于人性与自然正道。这些所谓的道德都限制人得到真正的自由。外物,例如名利,是容易引起痛苦且与自身利害有直接关系的自身遭遇。子舆所说“物欲于困住了心”所以感到拘束痛苦,只有把一切视为顺其自然而发生的,进行精神修养才能超脱于物外,达到自由自在。

尼采不同于庄子的“忘我”与“自然相通”以达到的自由,他着重“自我”之力,强力意志,这种意志以个体为主,属于西方文化传统的自由论。同庄子对儒家学派传统文化的否定,尼采同样对西方“固定的习性”感到厌烦,尤其是对于基督教的道德规范。

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谈到“精神获得自由的人仍须净化自己,他内心还有许多禁锢和泥垢。”这些“禁锢”,“泥垢”就指基督教的道德规范对人性与自由的压抑已然成为一种枷锁。《睦邻》中,尼采说“我从来没有规劝你们去爱什么邻人,与其爱你们的邻人,倒不如去爱那些与你们毫无瓜葛的远处之人。”“爱邻如己”,这是基督教的金律。其本来是摒弃小我的一己私欲,融入大我以及无我的汪洋大海。尼采认为,与邻居相知相交,不过是自欺,是用来躲藏无法忍受的自己,并且是会毁掉一个人的个性。在《蛇噬》中,他说:“倘若你们有仇敌的话,千万不要以德报怨,因为这样会使他们感到耻辱的。相反的,你们要证明给他知道:他做了件对你们有益的事。”“以德报怨”也是基督教的一条圣训。尼采认为,如果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再把右脸送上去,就是去侮辱对方。如果你马上还以颜色,这会让对方觉得你看得起他,希望把他当做对手,反而很高兴。基督教的道德,人生观灰暗而沉闷,与人的自由精神相对立。他提出“前进,让我们杀了这严重的精神罪。”对于基督教的各种道德观念,尼采攻击的最厉害的是怜悯,怜悯使人羞愧,良知使恶人更加猖獗,对苦难者的怜悯只会使苦难者被伤的更深。查拉图斯特拉在《同情者》中说道“上帝死了——是他对于人类的那份怜悯害死了他。”

不论是“爱邻如己”,“以德报怨”还是“怜悯”,尼采都看到了其灰暗面,它们压迫着人生,将人深陷入泥沼之中。禁锢了人的思想,限制着人的自由。上帝死去,追求强力意志,成为“超人”才能获取真正的自由。

3.1.2庄子开放心灵与尼采的三种精神变体

庄子认为诸多“自为因素”同样限制着人。这种自为因素,是人的心灵的自我封闭。心灵的自我封闭就是在《秋水篇》中“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的束缚。对于井中之蛙不能和他谈论大海,这是由于它局限于很小的井中;对于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和它谈论结冰的事,这是由于它的生命局限于很短的时间内;对于浅陋偏执人士不能和他谈论大道,这是由于他被世俗之学所束缚。喻指人们所受到的各种外在的束缚,使人丧失了自由。在《齐物論》中所指的“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党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意思就是:大智的人广博,小智的人偏狭,高谈阔论的人盛气凌,具体而论的人争辩不休。他们睡觉时魂魄不安宁,等睡醒后身疲气散。他们整天与外界交涉纠缠,日复一日勾心斗角。这种人整日困于心,始终不能保持愉快的心境,不懂得忘却,谈何自由?庄子一向认为,我们不仅应忘记那些不愉快的往事,甚至应忘记天地的一切,尽量摆脱束缚我们心灵自由的绳索。正如他在《天地篇》中所说:“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只有忘掉外物,忘掉自然,忘掉自己,才可谓真正的自由!

在《天地篇》中庄子提出,“失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若人一直限于主见成见,短浅视野的自为因素的束缚中时,是不可谓之“精神自由”的。《逍遥游》中的“蓬之心”,《齐物论》中所指的“成心”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

只有借鲲鹏来打开广阔的世界。鲲鹏是庄子精心设定的两个动物,鱼和鸟,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鱼与鸟象征着自由的遨游与飞翔。从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庄子从宇宙的广度来考虑人的精神活动。最后,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天地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无功、无名,是从不曾设想自己有己、有功、有名,而能够做从不知己到知己而又忘己,不知有功而有功于社会,不曾有名,不以名累的境界。庄子的无己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之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使心不随物漂流,不追名逐利,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认识自我,存在真我,由偏见的破除,而追求人生的真我,以达真正的逍遥。可见真正的逍遥自在必定不拘于人为因素与自为因素,应是无所依附,自由于天地自然之中的。庄子认为,若使自己达到“精神四达并流”(《刻意篇》)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就要做到视野开阔,心灵开放。

尼采不同于庄子采取的“顺其自然”的自由观,他采取“有为”的方式。他所指的“有为”以达到自由是通过实践,是在对阻力的克服中而达到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篇《精神的三种变体》就可以看作尼采对自由的解读。

精神的三种变体:精神由骆驼变成狮子,由狮子变成孩童。首先,要有如骆驼般能屈膝承受一切,承受重荷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富有力量,并且内怀崇敬且坚毅致远。其内在隐喻生命本能的强健,意志需坚强有力。多数人并无思想,认为自由就是摆脱一切责任,什么都不做,而当他们确实如此时,他们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他们倍感空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由的真谛,未能看到他们自身的软弱。他们不但应该像骆驼一般承受世俗的非理性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并且应该具有超强的意志去突破现有的局面,追寻新的价值。因为骆驼只是忍辱负重,它不能创造。因此在空虚的荒漠中,精神想争取自由,主宰自己的荒漠而变成了狮子。在荒漠,它要战胜原来的主人——巨龙“你应”。它向“你应”发出怒吼:“我要!”巨龙辉耀着万物的一切价值,而狮子“给责任一个神圣的否定”,狮子的意志通过它的意愿否定现有的价值体系,同过去决裂,这意味着评价,是意愿摆脱一切既有价值而独立。评价就是一种创造,而自由可以归结为创造。“人首先把价值置于事物中维护自己,他首先为事物创造出意义,一种人的意义。”

猛狮般的精神,是勇猛斗争的精神。它把一切传统思想包袱抛入历史的垃圾箱中,它不服从神明、偶像、权威律令,奋起反抗。这是一种破坏精神,一种打碎旧观念,旧事物的精神。它要支配新的价值,但是狮子无法做到完全的创造,为了创造,“生命需要有一个神圣的肯定”,于是狮子变成了孩童。“孩童是天真而善忘的,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游戏,一个自转的旋轮,一个原始的动作,一个神圣的肯定。”(《三种变形》)婴儿的出现,预示着健康本能的恢复,由破坏的冲动转化为创造的冲动。在尼采看来,精神的原始状态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就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孩童不像狮子,他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创造力。他没有被即定的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所困扰,他代表一切新生命的开始,因此最具有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恰是他天性的最内在的性质,是人生意义所在之处。人类也只有在创造中才能自由。

这三种精神状态实际上可以看做一个历史过程。自由是对阻力的克服,阻力越大,自由越大。力量是自由的前提,因此我们需要骆驼精神。然而,评价和创造是自由的真义,因此我们更有狮子精神与孩童精神,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3.2庄子与尼采的处世态度之对比

《庄子》中多处可见庄子对政治的热情,他看透世态炎凉,社会腐败,政局混乱。在他内心深处,他希望可以干出一番事业,以救百姓于水火“使物不疵而年谷熟”(《逍遥游篇》)据记载,他曾出任过漆园吏,说明他一开始是不拒绝当官的,可他后来为什么反对避世与入世而选择游世呢?

庄子不主张将形骸隐于森林,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是已经安排好的。隐居山中也逃脱不了。他看清了当时动乱的政治局势,想要改变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于他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其次,社会动荡,人命朝不保夕,庄子认为生命重于治国。即生命重于名利,在《应帝王》篇中,他认为治理天下将影响他“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的生活,在《让王》中这种思想更为清晰“克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下天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子州支父因患有隐忧的疾病需要治疗,因此拒绝了治理天下,他认为治理天下重要,但不可做伤害生命之事。他认为追求逐利的世俗价值是限制人的心灵,束缚精神自由的。而庄子本人又是极热爱自由的人,他希望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所有的精神状态,不被外物所役。因此,出于热爱自由,他选择游世。再者,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天下是不能用人心治理的,越用心治理反而越混乱,而顺其自然却会平安无事。在《在宥篇》中,“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人的智力有限且心性不适治理,心性随意志而动的话,就是按自己的认识行动,反而可能主观武断背物自专,由此引起斗争,造刑定罪,人们也会触刑犯罪,未治反乱。最好的做法是适于时之需要。在《缮性篇》中,庄子指出“当其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这也恰恰是他在乱世中寻得一己之地的方法。当其时治理天下或隐居都是顺应自然之道的,若不当时反而伤身伤己,不合自然之道。

庄子避世也与他的材用思想有关,他认为大用无用,无用养生,材用伤身。在庄子看来,那些大而无当之物,如五石之瓠,并不是没用,而是大有价值,只是常人之智未能看到它的价值。他又举栎树无用,支离其形而保全生命,猕猴逞能先死等例,庄子得出了无用大用,才能功用外显会招引灾祸的结论。因此,他主张顺应自然,谦虚谨慎的方式生活,而不是积极入世。

尼采不同于庄子,他提倡积极入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查拉图斯特拉多次隐居又下山,与庄子的游世心态却大不相同。查拉图斯特拉第一次下山,就属积极的入世态度。他在三十岁的时候,离开了他的家以及家乡的湖畔,而隐逸山林,而十年后的某天,他意识到了幸福来自于他所照耀的人们。如同太阳若失去了照耀的人,也毫无幸福。于是他说:“看啊!我厌足我的智慧,像只蜂儿采集了过多的蜜。现在我需要的是能伸出来接取它的手。”(《序言》)他希望他的智慧能够分享,希望世人能接受他的恩泽,他迫不及待的想要把自己的思想告诉大家,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在何处。尼采是个愤世嫉俗的人,然而他热爱人生世界。他所追求的是教化人类的济世良方,以指引人们挣脱精神枷锁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他承认人生的苦难与死灭,意识到宗教、世俗的非理性的道德是多么的需要摒弃。他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这个永不完美的世界,是一个永远矛盾与残缺不全的形象。”(《遁世者》)他大聲疾呼:“上帝死了!”然而他主张积极地去迎战困难,试图为丧失精神家园的人在悲剧的人生中找到生命的价值,让他们感知真正的快乐。他提倡价值重估,查拉图斯特拉激昂地对他热爱的人类说道:“兄弟们,让你们的精神与道德奉献给大地的意义——让一切的价值由你来重新决定吧!故而你们需要作斗士!故而你们要作创造者!”(《施与的道德》)尼采借查之言呼吁世人摒弃一切非理性的道德,摒弃一切老旧的观念。用斗士的精神去重新评价一切,做一个创造者而不是安于现状的弱者。查拉图斯特拉来到人间,投入人世,久之又隐退山林。然而“他的内心感到十分焦急,并且对他所曾爱过的人们满怀期望,因为他还有许多东西要给他们”(《持镜的小孩》)查如同一个播种者撒下种子之后便远遁山中,静等它们发芽。他虽隐退山中,但他的内心热情又急切,时时牵挂着人类。当他意识到他的学说处于危险之中,敌人歪曲了他的学说,朋友也因曾接受他的理念而十分羞愧时,他再度下山。“查拉图斯特拉依旧可以教诲他所爱的人,并将他的至爱施与他们。”(《持镜的小孩》)可以看到,他的隐世不是逃避而是孕育智慧。当他再度身处人群时,他感周围的人理解不了他,他深陷孤独,但他从不放弃他的人类。他暂时的离开之时做自我思索、充实自我、增长智慧,作为再次投入人世的准备。他反对庄子那种“安之若命”的思想,查拉图斯特拉说“我是无神的查拉图斯特拉,那些自我主宰,而不知所谓安命的人,便是我的同类。”(《侏儒的道德》)他主张人们积极的应对遇到的困难,发挥自己的才智,去创造自己理想的环境。

4.结语

通过比较《庄子》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们有很多思想相似又各有特色。他们都深刻思索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的发展。庄子对政治黑暗、乐崩礼坏的社会无比憎恶,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平民弱士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尼采对资本主义商业化、庸俗化笼罩的时代也强烈不满,他热爱人类,希望人们可以重估价值。庄子与尼采都崇尚精神自由,庄子反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仁义礼智,认为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尼采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对人性与自由的压抑已然成为一种枷锁。庄子采取开放心灵,顺其自然的自由观,尼采采取积极应对,“有为”的方式。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谦虚谨慎的方式生活,尼采提倡积极入世。他们的哲学思想,处世态度虽有不足,但仍有很多绝妙的认知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做出正确的评价与积极地发扬。

参考文献:

[1]陈鼓应. 悲剧哲学家尼采[M]. 北京:三联书店,1996:235-288.

[2]李故新. 庄子与尼采理想道德人格思想之比较[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139-142.

[3]刘小枫,倪为国. 尼采在西方[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4]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 河北: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5]孙通海. 《庄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6]王德有. 道以观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王焱. 游世的庄子——兼论庄子为何反对避世与入世[J]. 《中国哲学史》,2007.

[8]张松辉. 庄子研究[M]. 北京:人名出版社,2009.

[9]周国平.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入世时代背景比较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