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端木蕻良在桂时期的“童年回忆性小说”研究

2021-05-13陈燕艺

青年文学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端木蕻良

摘  要:《早春》和《初吻》是端木蕻良在桂林时期创作的童年回忆性小说,小说虽以儿童视角叙述童年的往事,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痛失家人、孤苦迷茫的心境。这两篇小说使用了梦境、蒙太奇等先锋性的创作手法,在同类型的小说中呈现出独特的文本特征与艺术世界,且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端木蕻良;童年回忆性小说;先锋性;文学史意义

作者简介:陈燕艺(1997-),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9-0-02

1942年端木痛失爱妻,饱受非议,辗转避难至桂林,其创作风格也开始发生了改变,桂林文化城的地理因素和当时的人生际遇是促使端木转向自我探寻的重要因素,两篇童年回忆性小说——《初吻》与《早春》便是这一探寻的重要硕果。

一、《初吻》与《早春》中的童年书写

童年书写在文坛上并不是个别的现象,中国现代文学的童年书写可以追溯到20年代初期,鲁迅以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生活轨迹作为依据,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除鲁迅之外,还有鲁彦、许钦文等开始将童年生活的回忆呈现在他们的小说中;与之响应的是冰心、王统照等人生派作家,自我童年的回憶使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童心、童真之美;其后,京派作家与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东北作家群作家也都创作了大量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在他们的小说中普遍呈现一种童真的诗性追求。

所谓“童年回忆性小说”,根据谈凤霞研究中的定义,“童年回忆性书写”就是“以过去的童年生命本体形态为重要不一定是唯一的表现对象,包括对其静态生命的描写和抒情,也包括对其动态的生命成长轨迹的叙述和反思,既包括作者对自我童年经历的回忆,也包括那些非自叙性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裸合着作者童年经历或渗透作者童年生命体验的记忆虚构。”[1]“童年回忆性小说”并不意味着单纯的记叙往事,同时也渗透着作者对当下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也并非对童年经历的纪实,作者为了达到一定的表情达意的效果,也会存在一些记忆虚构。该观点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作家的童年书写现象,本文将基于此概念对端木的童年书写进行分析。

这两篇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端木童年时代的故事,主人公“兰柱”是端木蕻良的乳名,那里面有端木蕻良的童年经历、童年幻想和童年的情趣。这两篇童年回忆小说又不是单纯的童年往事的记录,《早春》里的女主用的是和萧红准自传体小说《生死场》的女主人公相同的名字,小说通过描写兰柱找寻不到金枝的下落的懊悔与失落,来表达现实中端木永远失去萧红的苦闷,都是对成年现实生活和情感的指涉。故而端木的“童年回忆性小说”并不是单纯的童年回忆,它既包含着对过去童年成长环境的描写,也融入了裸合童年生命体验的现实情感。鲁迅的《朝花夕拾》也并不是都是单纯的童年回忆书写,“个别篇章也有比较浓重的杂文色彩”,“有明确的针对性,论战性很浓,是受了现实斗争的‘刺激而写的”[2],融入现实的情感是童年书写中或多或少,或显或隐都存在的成分。而在当时抗战的背景下,端木的童年书写并没有显示斗争的色彩,而是对自我精神苦闷的发现与童年自我的发现,借童年书写而回归到自我情感的抒发,反窥己心。

二、端木蕻良“童年回忆性小说”的先锋性

端木蕻良的“童年回忆性小说”在借童年往事抒发自己情感的同时,在艺术技巧方面表现出了先锋色彩,一方面是利用梦境来表达欲望,另一方面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在《初吻》中,幼年时的“我”不小心触碰到了灵姨的胸部,促使“我”产生了性意识,并做了一个春梦。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我迷惘地、没有思想地躺着。云彩向我飞来,天空向我飞来,云彩从我腹部飞过,流水在我的耳畔哗哗响着,把我带到很远的地方,白色的冰的花朵向我开着,白色的柔软的绒毛摩擦着我,很快地,我向下沉落下去,我大声地喊了起来,便醒转来了”,[3]充分调动了人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来营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虚无缥缈的梦境,对作者来说却真实可感,所有的这些感觉都暗示了“我”的内心朦胧的情感。《初吻》呈现的是现实与梦境相互交错,小说在刻画父亲的静室和“我”与母亲去见哥哥相亲的女孩时,采用了非常写实的表现方式,而描写“我”个体的情感与体验时,又非常的模糊朦胧,现实与虚幻交相辉映。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的无意识的欲望经过改装后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厨川白村进一步解释道:“梦的真的内容——即常是躲在无意识的底里的欲望,变即将近的顺便的人物事件用做改装的家伙,以不称身的服饰打扮而出来了。这改装便是梦的现实内容,而潜伏着的无意识心理的那欲望,则是梦的思想。改装是象征化。”[4]小说中 “我”对与画像中的女人、对灵姨的异样的情感,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童来说无法言说的,而通过一个梦境经这种欲望表现出来,这个梦境就是那无意识心理的欲望,欲望实际是作者现实生活中苦闷的无意识显现。当然,在文学史上借童年往事来抒发现实苦闷并不少见,比如上文提到的鲁迅《朝花夕拾》中一些具有论争性的杂文。但端木蕻良的这两篇小说非常具有个人特色,不管是形式与内容都具有先锋性。这个梦境是全文的一个焦点,作者通过这一梦境将一个男童欲望的心理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注意到的,在童年书写中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这种大胆创新的先锋气质,与八十年代作家异曲同工。

端木蕻良儿童视角下的童年书写是采用类似于蒙太奇的手法,将一个个画面拼接在一起,形成小说故事的主体。例如《早春》中作者要完成结尾十七个为什么的自我叩问,主要是通过这样的几个事件来进行铺垫:①早春春意盎然的景象;②“我”和金枝姐在树林里摘芦笋;③“我”和金枝姐溪间采黄花;④姑姑来访,“我”兴奋之余将金枝姐抛在脑后,妈妈和姑姑夜聊;⑤“我”想要接金枝姐道姑姑家住,却找寻不见。作者用精细的工笔描画了这写场景,使用蒙太奇的镜头切换的方式,使小说的发展随着小主人公“我”的情感流动而展开。这几个场景看似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但相互之间却形成了某种因果关系,局部与局部之间连接构成一个整体,画面之间的排列显示出了独特的意味。在故事发展的最后,作者连问十七个为什么,表达心中对这段懵懂情感的深切反省。蒙太奇手法本是建筑学用语,十九世纪应用到电影剪辑中的一种手法,后被使用在文学创作当中。四十年代小说创作中,对于蒙太奇手法的使用,端木蕻良并不是个案,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作家就是张爱玲,张爱玲在《金锁记》当中,也运用了蒙太奇手法,“直接而生动地展示出曹七巧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表现人物的闪念、回忆、梦境、想象、遐想、思索甚至潜意识的活动。”[5]端木蕻良的这两篇“童年回忆性小说”中对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也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不管是在对情节的推动以及人物情感的表达方面,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三、端木蕻良 “童年回忆性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端木蕻良桂林文化城时期的创作值得我们重视,它所蕴涵的文学价值及文学史价值还有待发掘。首先《初吻》和《早春》呈现极大的包容性,蕴藏着丰富的艺术价值。端木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端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文体和小说诗学、小说观念,作出了独特的、富有开拓性的贡献。”[6]桂林文化城时期的端木开始转变创作的风格,继承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抒情传统,抒发自己的精神苦闷与悲苦的人世遭逢。《初吻》一开始就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诗句“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诗句用反常现象作比兴,更加突出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勞无益的意味,一开始奠定了整个小说的抒情基调。此处之外,端木面向世界吸收现代性的表现方式,借助梦境表达欲望以及蒙太奇的写作技巧让小说呈现出了虚实相生的意境。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力量在端木的小说中融为一体,使小说焕发出丰富的内涵。《初吻》和《早春》这两篇童年回忆性小说,是端木这个阶段悲痛的人生体验在作品的映照,同时他也非常大胆地揭露了一个男童成长过程中的“早春”和“初吻”。在四十年代的时候,萧红与洛宾基都写过童年回忆性的小说,形成了一次童年书写的小高潮。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我”在呼兰河度过的童年时光的描写,展现了呼兰河小城的民风与人事,而端木的《早春》和《初吻》有更加明显的理性的材料处理,小说攫取童年生活的某个片段活某种印象来抒发情感,甚至花了细致的工笔描写一个梦境,而没有萧红那种详细的事件描写。较之传统的按照时间线索去回忆的童年小说,端木可谓是有很大的创新性的,他打破了传统童年回忆性小说的固定模式,采用具有先锋性的创作手法,童年的记忆只是一个依托,在小说中有很多现实的映射。一直以来,研究者都认为端木童年的书写是失去萧红之后的情感投射,其实现实的情感,何尝不是促使他返回童年的记忆,促进他对童年自我的认识,包括懵懂的性意识的觉醒,所以这里其实是有一个双向的作用,既是对现实的自我失落的反思与忏悔,也是对童年精神生活的发现,端木机智地采用了一个童年视角,将现实与过去链接起来。“‘童年回忆、‘童年视角在揭示人的精神世界上的特殊作用,它提供了人认识自身的新的视角,也提供了表现人的精神现象的新的艺术手段。”[7]端木的这种艺术创造在四十年代小说的文体与风格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童年视角与先锋的创作手法的融合,使小说具有丰富的艺术内蕴。端木蕻良在桂林时期的创作是值得被重视的,且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参考文献:

[1]谈凤霞.边缘的诗性追求——中国现代文学童年书写现象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2]王瑶.论鲁迅的《朝花夕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1):3-16.

[3]端木蕻良.端木蕻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厨川白村(日)著;鲁迅 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孙欣.试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蒙太奇手法[J].名作欣赏,2009(23);100-101+103. [6]逄增玉.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两种追求与风格[J].河北学刊,2000(1):73.

[7]钱理群.文体与风格的多种实验——四十年代小说研读札记[J].文学评论,1997(03):49-60.

猜你喜欢

端木蕻良
黑土地之子——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与重庆复旦大学的情缘
论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选择与左翼思想道路
“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
《讲话》背景下端木蕻良建国初期小说探析
曹京平是谁
论端木蕻良忧郁气质下的悲剧人物
试论端木蕻良女性形象塑造之红楼梦眼光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研究综述
从《在萧红在西安的日子》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