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分析

2021-05-13付晓伟

建材与装饰 2021年13期
关键词:灌浆装配式构件

付晓伟

(青岛中铁西海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500)

0 引言

当前建筑行业发展背景面临着新的发展格局,即建筑生产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优势体现在能耗低、进度快、建筑垃圾少,弱化对周边居民生活和交通的负面影响。但是受各类因素影响,使得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问题重重[1]。为此,必须在明确此类建筑特点和管理属性的前提下,全面落实质量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优势。

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特点

所谓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在模数制设计的基础上,批量生产预制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安装。在建造过程中应用信息管理技术如BIM,对建筑材料、工程量等进行统计计算,实现工业化生产目的[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建筑结构进行拆分与拼装,通过模数制进行构件部件的标准化设计后,工厂按照设计规格进行预制构件生产,以此加快生产进度、降低成本;②按照设计图纸和现行技术要求制作构件,严格控制构件尺寸精度,误差需控制在毫米以内;③分批次将预制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后,通过起重器械进行吊装、拼装,工序简单,操作便捷,而构件精度高也保证了墙体的垂直性与楼板的平整度,施工中也无须进行现场浇筑,有利于环境保护;④应用BIM信息技术对装配式建筑建设进行管理,也为各部门的有效沟通搭建了信息管理与互通平台,可减少因管线布设不合理引发的工序矛盾。

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优势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集中预制施工、统一生产装配及高精度结构构件等有利条件的支撑下,科学设计混凝土配合比,降低了质量管理难度。从装配式建筑自身特征来看,只要单个构件质量、性能有所保证,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质量管理目标。传统施工中,建筑常见质量问题有外墙板开裂、空鼓、渗漏等,但在装配式建筑中外墙板可直接作为装饰性外墙面进行使用,窗户洞口尺寸误差较小,安装精确,规避了外窗渗漏问题。此外,预制构件在生产过程中就材料的耐火性、防潮性、抗冻融性与保温隔音等进行测试与监控。在实际施工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可直接进行流水作业,按照设计图纸样式组装构件即可,随装随检,质量管理的可控性较强。

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3.1 组织措施

①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总负责人的质量管理制度,分化管理责权,细化工作任务,确保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②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考核,强化其自主学习意识,完善知识结构,在熟练掌握工艺操作的同时也具备管理知识,为管理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③定期组织生产工作会议,各分部负责人需对近期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确定后续工作方案和管理重难点。

3.2 技术措施

3.2.1 图纸审核

注重设计图纸审核和技术交底。施工单位可应用BIM 技术对各分部施工进行碰撞检查,若存在矛盾关系立即调整方案。在施工图审核过程中,也需对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排查,注重隐患防控[3]。

3.2.2 技术管理

施工中各工序必须严格按照现行标准执行。例如,某保障性建筑项目建设内容包括1 号楼与2 号楼,建筑高度为52m,地下2 层,地上17 层,总建筑面积为42498m2,采用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施工流程如图1 所示,技术管理要点如下:

图1 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施工流程

(1)预制墙、柱安装施工。在施工前需先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测量放线,标设控制线,对地面清理:做好准备工作。预制墙、柱吊装中,在垂直度调整到位后,借助斜撑将楼板与墙柱预埋件进行加固处理,并对垂直度进行复测。

(2)叠合板安装施工。吊装叠合板时,需注意吊装速度,保证叠合板平稳落地。起吊至距离地面300mm 位置时需停顿,对叠合板方向、位置进行确认。安装时需在底部加设临时支架,而相邻支撑点距离不得大于150cm,并对支架稳定性进行测算分析[4]。主体结构施工中,需设置双层支架,在一层叠合楼板施工结束后、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方可拆除支架。

(3)预制窗体及楼梯施工。窗体安装时,先使用螺栓将窗体预留螺母连接起来,螺栓必须完全插入至墙板的连接孔中。预制楼梯进入现场后需按照构件编号和吊装计划确定安装顺序,并在楼梯各截面标注控制线,对轴线与标高进行复核。

(4)灌浆施工。该工程采用钢筋套筒灌浆法,选用高强无收缩灌浆材料,通过专用灌浆机进行作业。工程所用钢筋直径为12~40mm,配置好的灌浆材料需在30min 内用完[5]。灌浆前,施工人员将截锥圆模与玻璃板进行湿润处理,将截锥圆模放置在玻璃板上,再搅拌完的灌浆液罐放在试模中并进行振动处理,排出其中空气,匀速提升圆锥试模,在无扰动状态下使其自由流动,对垂直面的扩散度进行测量,30min 内流动度需达260mm。灌浆施工温度控制在5~30℃,通过压浆法,将浆液通过灌浆套管注入灌浆孔中,直至出现冒浆时,立即拔掉灌浆管,并用橡胶塞进行封堵。灌浆施工后进行构件养护,养护温度控制在5~30℃,灌浆后1d内不得有任何扰动,在灌浆材料抗压强度达到35MPa 方可拆除斜撑。

(5)楼梯端支座优化。该工程采用滑动铰端法完成楼梯上、下端节点安装,预制叠合梁两端下部的纵筋保护层厚度由35mm 增加至50mm,保证梁纵筋交错。

3.3 管理措施

3.3.1 人为因素

为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需持续实施质量教育,对以往典型质量事故案例进行讲解与分析,分析事故成因。同时,不定期聘请专家开展知识讲座,对新型工艺与设备进行讲解,全面落实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此外,还需加强质量监控,基于各工序质量监督细则完善质量检查记录。对于特种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3.2 材料因素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中涉及的模板、钢筋等预制构件数量较大,类型较多。为此,需利用互联网技术如射频识别技术(RFID)对施工材料进行自动识别,实现信息共享,对阶段施工所需材料用量极性计算,并对材料进行编码和统一管理,确保存储符合规范[6]。

3.3.3设备因素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机械化程度较高,要想工程如期交付,就要保证设备性能稳定。因此施工单位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做好检查工作的记录,整理成文案进行统一保管。

3.4 经济措施

为施工质量管理措施的深入贯彻,需将其与个人绩效相挂钩,确立质量、安全奖惩制度。对于有违规性质的操作、事故,责任人需进行经济惩罚,而日常表现优异的则给予经济奖励或职位晋升资格。同时,质量管理必须结合进度计划、资金计划执行,降低成本并保证工期。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研究对象,对此类建筑特征、施工质量管理优势进行分析,从组织、技术、管理与经济四个层面论述了具体的管理措施。组织措施,侧重于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专业素养;技术措施,着重于图纸审核与技术管控,对预制墙柱安装施工、叠合板安装施工、预制窗体及楼梯施工与灌浆施工楼梯端支座优化进行重点监督;管理措施着重于人为因素、材料因素与设备因素的管控;经济措施为建立奖惩制度。

猜你喜欢

灌浆装配式构件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谷子灌浆期喷施硫酸锌增产
大面积超厚层灌浆料施工工艺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无盖重固结灌浆在乌弄龙水电站的应用
小满过麦畴有感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