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取穴规律*
2021-05-13张重阳李亚楠许德皓
孟 言,白 鹏,张重阳,潘 婷,李亚楠,许德皓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为小儿多动症或轻微脑功能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性疾病。其主要核心症状是儿童具有持续存在的、与发育水平或实际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等表现[1]。ADHD多发生于儿童期,发病后若诊断与治疗不及时,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影响患儿健康及生活[2]。本病在古代医籍中无专门记载,按其症状表现属于中医学“躁动”“脏躁”“失聪”等范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美国学龄儿童ADHD发病率为3.0%~5.0%,而我国ADHD发病率为3.0%~10.0%[3]。西医在治疗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治疗效果较好,但其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如失眠、食欲减退等也不容忽视。中医药对本病治法多样,不仅能改善核心症状,对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一些伴随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疗效,非常符合本病长期治疗的需要[4]。其中针灸作为一种简便、有效和绿色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相应腧穴,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调节脏腑功能,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针灸疗法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多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取得较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在临床和文献均可得到证实,但对其穴位配伍规律分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检索针灸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针灸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穴位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总结腧穴应用频次、核心腧穴组合以及新穴位处方,为针灸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统计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以“小儿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轻微脑功能失调”“ADHD”“MBD”和“针刺”“针”“电针”“体针”“温针灸”“针灸”“针灸疗法”“穴位”等为主要检索词,检索时间范围是从建库以来至2019年11月。
1.2 纳入标准
①研究对象选择国内所有针灸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②依据中医或西医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者;③采用针灸治疗为主,可结合其他中西医疗法,临床疗效确切;④明确给出针灸处方的报道。
1.3 排除标准
①病例诊断不明确或临床症状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不符;②非临床研究文献如理论探讨、综述和动物实验等,非期刊类文献如会议论文等;③重复报道的文献或内容相同的文献,只取1次;④个案或验案、名医经验报道类文献;⑤运用非传统针灸疗法或非传统腧穴(如腹针、浮针、平衡针灸和董氏奇穴等)的文献。
1.4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符合要求的针灸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中,建立数据库。录入穴位名称以《腧穴名称与定位》[5](国家标准版2006)为准。运用软件进行频次统计、取穴规律以及潜在新处方的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录入文献71篇,共涉及腧穴处方77首,腧穴77个,总应用频次共计432次。
2.2 频次分析结果
2.2.1 腧穴频次分析 将77首腧穴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将腧穴频次按照降序排列,其中腧穴频次≥10的共有13个。见表1。
表1 腧穴应用频次(频次≥10次)
2.2.2 经脉频次分析 根据纳入研究的77首处方,分别统计不同经脉的用穴个数和频次情况,其中使用频次位于前3的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见表2。
2.3 腧穴配伍优化规律谱分析
2.3.1 组方规律分析 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设置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0.7,可得出36对常用穴位组合。见表3。
2.3.2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设置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0.7,选择“规则分析”模块,所得组合规则24个。见表4。
表2 针灸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使用频率位于前三的经脉
表3 常用腧穴组合
表4 腧穴关联规则
2.4 腧穴配伍网络结构分析
应用“网络展示”模块,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0”“15”可得出腧穴组合网络展示图,见图1。
图1 腧穴配伍网络结构图
2.5 基于熵聚类的穴位组合规律分析
以改进的互信息法的穴位间关联度分析结果为基础,设置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衍化出处方中的核心组合,见表5。在穴位核心组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3个新处方,见表6。
表5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穴位核心组合分析
表6 基于无监督熵层级聚类的治疗突发性耳聋新处方分析
3 讨论
古代医籍中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无专门记载,但对其症状的论述颇多。如《灵枢·行针》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有余”,《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动”[6],《寿世保元》云:“徒然而亡其事也,尽力量不来,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如首尾”[7],以上的描述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符合。中医认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不当、情志失调和产伤外伤等密切相关。由于小儿脏腑娇嫩且具有三有余(肝、心、阳)、四不足(肺、脾、肾、阴)的生理特点,如再加上后天饮食不节、膏粱厚味则容易造成碍脾伤胃,聚热而生痰,痰热生则心神受扰,肝风内动而诱发此病[8]。《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9],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阴不制阳、阳气妄动而导致心神不宁、注意力涣散[10]。因此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脏腑阴阳失调。在治疗上应以调和阴阳为主,兼以清心、平肝、补脾、安神和益智。
本次纳入分析77首穴位处方,涉及77个腧穴,通过腧穴频次分析可以得出,针灸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最常用的10个穴位是太冲、内关、百会、三阴交、四神聪、大椎、神门、风池、合谷与足三里。太冲为足厥阴经原穴,肝主风主动,肝为藏血之脏,针刺太冲有平肝熄风、疏肝解郁之效。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可起到调和气血之效。太冲、合谷配合为“四关穴”,合谷与太冲均为原穴,此二穴一阴一阳,一上一下。开“四关”可镇静安神,除此之外,四关穴还可疏肝解郁、平肝熄风和醒脑开窍[11]。百会位于巅顶,为督脉和足太阳经的交会穴,可调节阳经气血,百脉之会,百病所主。头为诸阳之会,又为精明之府,五脏六腑气血聚会于头,故针之可起到统督诸阳、醒脑安神的作用。四神聪功善宁神益智健脑。现代研究也指出“四神聪”等头穴可能通过调节 c-fox、Bcl-2 基因蛋白,达到调节脑神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而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12]。百会、四神聪均位于头部,两穴相配安神熄风、宁心定志之效显著。《经穴释义汇解》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神门穴为手少阴经之原穴,为心气所出入之处”[13],神门具有宁心安神、理气养血之效。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中阴维脉之会穴,有宁心安神、理气宽胸、和胃化痰的作用,心经之原穴与心包经之络穴相配,具有调心宁神之功。风池为足少阳经腧穴,又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可镇肝潜阳、调神导气。肝为风木之脏,极易化火生风,胆附于肝,肝胆相表里,太冲与风池相配清泻肝胆郁热。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9],小儿五脏中脾常不足,若因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制,则出现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失源。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和足厥阴经交会穴,可调节肝、脾和肾三脏的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两穴可调理后天之本,达到健脾益胃、补气养血之功。大椎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督脉入络脑,可补髓健脑、开窍益智。通过穴位归经分析可以得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督脉、足太阳经及任脉。督脉督领诸阳经,统摄全身阳气,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14],脑是人的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督脉的循行路线多与脑、脊髓重合。而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所以督脉与人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11]。滑寿在《十四经发挥》中亦云:“阳脉之海者,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则为之都纲。故曰阳脉之海”[15],督脉生理功能正常,阳气运行于全身,内化精微以养神明。若督脉出现异常,神无所统,则会导致神志病。针刺督脉不仅通督调神健脑,而且具有从阳引阴、阳中求阴的作用,从而达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16]。足太阳经的循行“从巅入络脑”,其与脑关系密切,针刺足太阳经经穴可醒神开窍。同时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也位于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可调脏腑阴阳、理气血。膀胱经与督脉相通,取足太阳膀胱经穴时能起到调节两经的整合作用[17]。任脉“由脑贯脊”,《灵枢·五音五味》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6],任脉为经络气血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
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太冲与内关的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三阴交与太冲及三阴交与内关。太冲为肝之原,为疏肝理气之要穴,与手厥阴心包经之络内关原络相配,疏肝解郁、调心安神。太冲为足厥阴经穴,厥阴为多血之经。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两穴配伍可益气养血,从而达到气血调和、经络自通。内关与三阴交配伍,两穴一上一下,共奏调肝理脾、安神定悸之功。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到了腧穴之间关联性的定量描述以及药物核心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处方组合,得到了潜在的新处方3个。①百会、神门、三阴交和大椎,百会、大椎均为督脉腧穴,神门为心经原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诸穴配伍可达到通督调神、宁心镇静的效果。②神庭、脑户、率谷和夹脊穴,神庭为督脉腧穴。脑户为督脉和足太阳经交会穴。率谷为足少阳经与足太阳经交会穴,其深层脑组织是大脑颞叶,颞区是大脑平层的位听中枢,可以通过内耳前庭装置感受体位空间的变化,调节全身肌肉的紧张度,维持身体平衡,从而提高多动症患儿的注意力和学习记忆力。夹脊穴为经外奇穴,可通阳活络、强脊。针刺夹脊穴可调脏腑阴阳理气血,同时可松解僵硬的肌肉,刺激延髓功能,协调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18]。四穴配伍可填精益髓补肾、疏通脑络和调和阴阳。③神道、申脉、筋缩和腰阳关,神道、筋缩和腰阳关均为督脉之经穴,申脉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阳跷脉“起于跟中, 循外踝上行, 入风池”,且膀胱经与阴阳跷脉之间的关系如《灵枢·寒热病》云:“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在项中两筋间, 入脑乃别阴跷、阳跷”[6],可见阳跷脉亦循行过脑, 针刺申脉可开窍醒神、纠正阴阳失衡[19]。诸穴配伍可醒脑开窍、平衡阴阳。纵观以上新处方组合,对于拓展临证思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仍需经过临床进一步验证。
4 结语
综上,本研究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所具备的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探析针灸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取穴规律,为优化腧穴配伍方案提供基础来源,同时也可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