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比较及对患者血清ALT、AST、Lac 的影响
2021-05-13陆芳洁高锡坤
卢 斐,任 义,陆芳洁,高锡坤
(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常熟 215500)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微生物及其毒素产物而引起的脓毒病伴休克的综合征,也被称之为脓毒性休克,是临床上一种常见急重症[1]。感染灶内微生物及其毒素产物进入至患者血液循环,机体体液系统激活并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及内源性介质,使其器官、系统灌注作用受累,使机体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功能紊乱,功能发生障碍,严重情况下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对患者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目前,临床上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尽管取得一定效果,但其疗效仍不理想,其病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效果独特,但对于该药准确剂量的使用仍未达成一致[3]。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00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现将其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期间,我院共收治100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患者入选标准[4]:(1)根据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诊断确认患者;(2)存在急性神志不清或组织灌注不良;(3)伴有全身炎性反应患者;(4)休克时间<6h;(5)收缩压≤90mmHg 或血压降幅>40 mmHg。排除标准[5]:(1)伴有恶性肿瘤、糖尿病或感染性疾病患者;(2)同时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或严重心脏瓣膜病变患者;(3)合并有严重脏器疾病患者。所有患者按照给药剂量不同分为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 = 48)。观察组有男性30 例,女性22 例。平均年龄为(45.98±5.76)岁。腹腔化脓感染患者6 例,腹膜炎患者5 例,肺部感染患者10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3 例,坏死性胰腺炎患者7 例,呼吸衰竭患者9 例,重症肺炎患者12 例。对照组有男性28 例,女性20 例,平均年龄为(44.67±4.32)岁。腹腔化脓感染患者5 例,腹膜炎患者4 例,肺部感染患者9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 例,坏死性胰腺炎患者8 例,呼吸衰竭患者10 例,重症肺炎患者10 例。两组患者上述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以抗感染、抗休克等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使用常规剂量乌司他丁进行治疗,即:将10 万单位乌司他丁溶于10 毫升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注射,缓慢推入,每天3 次。观察组患者使用高剂量乌司他丁进行治疗,即:将40 万单位乌司他丁溶于10 毫升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注射,于半小时内缓慢推入,每隔8 小时注射一次,连续注射3 次。从第2 天开始,注射剂量与对照组相同,每天3 次。两组患者连续治疗五天后,观察并比较其治疗效果。
1.2.2 疗效观察指标及其评价标准 (1)治疗前后(1h、4h、12h、24h、72h)两组患者HR(心率)、SBP(收缩压)、每小时尿量等情况;(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性相关指标(IL-6、IL-1、TNF-α、CRP、白细胞)水平、及疗效评价相关指标(APACHE II、呼吸频率、体温)等情况;(3)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以及MODS(多器官功能综合征)发生率、病死率;(4)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Lac 水平。
1.2.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处理,采用mean±SD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T 检验),使用百分比形式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如果P<0.05,说明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R 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R 无明显差别(P>0.05),而在治疗后(1h、4h、12h、24h、72h),观察组HR 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BP 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BP 无明显差别(P>0.05),而在治疗后(1h、4h、12h、24h、72h),观察组SBP 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小时尿量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每小时尿量无明显差别(P>0.05),而在治疗后(1h、4h、12h、24h、72h),观察组每小时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R的比较(次/mi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BP的比较(mmHg)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小时尿量的比较(mL/h)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相关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相关指标(IL-6、IL-1、TNF-α、CRP、白细胞)无明显差别(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统计学结果表明,上述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表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炎性相关指标的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疗效评价相关指标(APACHE II、呼吸频率、体温)无明显差别(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APACHE II 评分、呼吸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体温无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6。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相关指标的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以及MODS 发生率、病死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统计学结果表明,上述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对所有患者生存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总体生存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图1。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表7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的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T、AST、Lac 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ALT、AST、Lac 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结果详见表8。
图1 两组患者OS曲线
表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T、AST、Lac水平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急性、危险性、严重性综合症。感染性休克的发生与免疫功能抑制、细胞功能和氧化还原反应失调、神经系统及凝血功能紊乱等病理过程有关[6]。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抗休克作用主要与其增强心肌收缩力、解除小动脉痉挛以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理学特征有关[7]。乌司他丁作为一种酸性糖蛋白,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其激素副作用却不明显,一定程度上能取代糖皮质激素。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乌司他丁对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不同剂量其疗效却不尽相同[8]。
为了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本文纳入我院100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APACHE II 评分、呼吸频率、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以及MODS 发生率、病死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总体生存期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乌司他丁能明显降低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病死率,改善其预后。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具有较好的疗效性,且与剂量呈正相关。大剂量乌司他丁可以减轻毛细血管渗漏、抑制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发生,改善休克时机体循环状态、降低组织损伤等[9]。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IL-6、IL-1、TNF-α、CRP、白细胞水平明显小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感染性休克患者少尿与其肾脏灌注量显著下降有关,临床上多以每小时尿量进行血容量监测[10]。若尿量低于3 mL/(kg*h)则表明机体有效循环血量不足[11]。在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HR 明显低于对照组,而SBP、每小时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大剂量乌司他丁改善患者尿量,加快其有效循环血量的快速恢复,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
血液中Lac 浓度能准确反应机体氧代谢情况,而Lac 浓度与其进入血液量以及血液中清除量的大小有关[12]。如果患者Lac 浓度持续增高超过6 小时,则患者病死率增高明显。肝细胞炎症病变时,则会导致细胞坏死、肿胀等发生,ALT 增高明显。如果肝脏发生严重破坏或坏死,则AST 明显升高。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LT、AST、Lac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大剂量乌司他丁对于改善患者机体组织及细胞氧代谢情况更为明显,对肝脏起到更为显著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较常规剂量,大剂量乌司他丁能明显增加感染性休克患者尿量及血压,降低患者炎性反应及血清ALT、AST、Lac 水平,缩短患者病情恢复时间,降低其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