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雕塑艺术教学中材料的拓展运用
2021-05-13朱福临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朱福临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雕塑”一词由日本引入中国,中国辛亥革命(1911年)以来的雕塑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普及与提高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五四运动前后到20世纪30年代,又有更多的美术青年先后赴加拿大、法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学习雕塑,促进了中国架上雕塑的发展。
中国雕塑教学始于19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选派留学生、研究生到苏联学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了较有经验的城市大型纪念碑雕塑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城市雕塑的建设时期,90年代开始较全方位地进入室内外装饰和园林景观等工程项目建设中,2000年后开始步入3D软件等数字化建模和雕刻时期,加快了雕塑生产速度,同时也拓展了材料的可运用范围。但科技的高速发展导致了雕塑专业毕业的学生在社会对应的需求越来越少,3D雕刻机逐渐在很多领域替代了人力,导致高校雕塑专业就业问题日渐严重,手工制作的模式逐渐成了博物馆馆藏项目。
各种木材、普通石材等一直是高校雕塑类的常用材质,一般用作室内外雕塑及软装领域,在教学上更多受西方体系的影响,几乎很少将国人血脉和骨髓里都默认的玉石文化纳入艺术类高等教育体系。一方面,玉材昂贵稀少,而玉雕又一直都在民间作坊里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口诀方式传承至今,致使高等院校的艺术系学生无缘触及,虽然在高职或中专学校有专门的培养,但偏重基础技术层面的训练,缺乏美学思维体系的支撑;另一方面,艺术院校又历来都提倡用艺术的表现方式来提升日常物品的格调,将其艺术化,培养方式的不同致使玉雕制作没有出现在艺术领域的教学当中,使雕塑教学中的石雕教学出现了缺失。
雕塑是加减法的艺术,玉雕是减法的艺术,将雕塑的造型审美和雕刻的琢磨之美融合,既能追寻中国传统雕塑的历史印迹,又能借鉴玉雕千年雕刻技艺,开拓中国当代雕塑新的发展空间。
玉雕这个领域自古以来具备很好的群众基础和市场,雕刻设备相较其他行业轻便了许多,具备很高的灵活度,特别适合个人或小型工作室的组建。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雕刻领域里一朵耀眼的奇葩。如果从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器算起,至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了。这八千年也是中国独体雕刻艺术的历史,其实,这段时间只能算是中国史前玉器时代的末期,玉文化展现给我们的就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青年模样了。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玉技术,并且制造了大量的、充满地域特色的、精致到令现在的玉雕师都叹为观止的玉雕艺术品。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就已经具有了广泛的制玉、佩玉和葬玉的尚玉习俗,而且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一套至今也没有多大改进的治玉技术。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跨界更加明显、广泛。近几年来,原来的治玉人群在悄然地发生替换,越来越多受过美术专业系统训练的美术人才加入了这个行业,使得从业者中具有美术功底的人士越来越多,行业艺术修养和氛围越来越好,使治玉审美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口诀传承方式也得到了改变。生产工具在高科技的助力下,虽然提高了生产力,减少了体力劳动,提高了生产量,但是在思维层面上却出现了荒漠与沙漠化。无形中促成了二维平面的泛化,缺乏深度和高度上三维维度的变化和提升,同质化的复制速度也越来越快。
然而,科技越发达,人们越希望回归,纯手工的高端定制也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红火起来,玉雕界开始出现了“学院玉雕”一词,“学院玉雕”的人群是全国各个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人,即一群接受了系统美术教育的人,之前他们都没有接触过玉石这种材料,但是美学意识高,造型能力强,思想观念具前瞻性,同时又尊重传统,不断地从传统中吸收营养,从而将之更好地发扬,使形式感兼具传统和当代的特性,能更好地与时代内容相融合。他们在传统工艺掌握这方面目前尚显薄弱,但在思维创作能力这方面极具潜力。学院玉雕的众多专业人士在立足传统和传承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以各种方式和方法来重新认识玉和深化提升玉文化的品位和格调,更多地从思想意识形态出发来关注和诠释玉文化的延伸,更好地丰富生活的品位和玉的格调以及玉文化产业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具有美术造型能力的院系师生,开始借助“玉”这种媒材来创作,借此千古不衰的媒材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精髓,以便更好地诠释中华文明。2020年10月22日“玉·见学院——中国当代玉质媒介艺术邀请展”展览指出了当今玉雕发展的另一种途径,同时也很巧妙地丰富了国内雕塑专业学习的方向和途径,他们把玉石这种材料进行了另一种角度的解读,在确定玉石的本质特性之后以个人独特的见解从另一个角度释放了材料的属性,使二者得到了较完美的结合,使治玉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更多的精彩。笔者的《牧野长歌——王》在造型上结合了马与鹰的形态与神采,采用极其简洁而粗犷的线条,借鉴红山文化中玉猪龙的圆环造型,增加了作品在空间中的扩张力。主体部分采用两个梯形的构成方式,吸收青铜器中对称结构和装饰线条以及夸张和变形的表现手法,块面之间突兀转折的造型特点,同时将整个形体采取刻意压扁的方式进行塑造,使形体产生挤压和收缩,使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形式,从而产生另类的视觉效果。把一个现实的熟知的对象变得幻化,同时采用素描观点与翡翠中调水的技法,使玉雕中某些部位呈现温润的透光性,以更好地体现作品的厚朴质感。
许亨的《文明系列——远古记忆》将镜头对准了一个金银相间的羊头骨。在深色材料的灵魂空间中,金和银常常是人们穿行在幻想走廊的携带品,低调的玉材搭配着金银的闪耀,依靠两种财富的象征让人想到那失去生命的骸骨,目的何在?钱亮在“中和文作·春之云汇”展览中的汉白玉作品《心灵香皂》、玛瑙作品《遇时·遇见》以极近日常之形呈现,在转化过程中,香皂表面logo的改变、篮球破碎的造型,这些地方是观念表达的焦点。通过两类作品,所见之物非常态之物,引起人们对熟识之物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反观其材料转化背后的社会文化状态。在日常中发觉非常,在习惯中发现惊喜,让我们看到或联想到一件日常之物的前世和今生以及未来的可能。
2016年10月14日,在中央美院雕塑系多媒体教室,举行了北京福义和商贸有限公司捐赠教学使用玉雕设备与原石材料的捐赠仪式,参与者认为玉是中国文化艺术独有的取材原料,玉器背后是关于工匠精神、民间艺术的大系统,可以跟西方的美术教育系统相提并论,因此,需要在课程中挖掘、拓展玉器背后深层的人文传统。钱亮博士2020年2月的《工艺美术与材料实施》课程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陈设艺术品设计工作室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课程学习工艺美术选材、制作与表现的全过程,加强对工艺美术与材料实施的认知,理解材料特性及构造方式,强化空间创意,生发视觉意趣。进而从传统走向现代,让未来定义当下,借助现代设计推动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在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中,诠释当代国际视野中的东方美学。
玉雕也是雕塑的一种,而并不能因是玉石材料就脱离雕塑的范围,也不能因这是玉石就不能用雕塑或其他的方式表现,当今雕塑和玉雕重在拓展思维,互相吸收营养和互相运用才是真正的出路。
《牧野长歌——王》 朱福临 /作
《遇时·遇见》 钱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