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春”节气下的文创产品呈现机制研究

2021-05-13杨双燕杨金坡

天工 2021年4期
关键词:立春灯具节气

杨双燕 杨金坡

1.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渭南师范学院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时令、物候等变化规律而总结出的“自然历法”,并以此指导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1]。随着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将节气文化融入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人类智能思维与传统文化的智能融合之下,节气“活性”文化因子与生活产品的融合趋势跃然于大众生活中,成为高度感知的“活态”文化创意产品。以“文化魅力”的姿态融入群体社会性中,使文化保持“活态”、产品推动“活化”、传统展现“活力”,相辅相成,让空间文化的意识形态与文化信仰成为当下创新生活中认知聚焦并系统转化所必不可少的智慧驱动。

一、“立春”节气民俗文化内涵

“立春”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暗含着万物复苏、生机盎然、风和日暖的初生景象。“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群芳谱》)“建”就是“开始”的意思,意味着春天的气息来临。立春之始,农事活动忙势加快,既种耕松土、追施返青,也适时防虫防寒。传统生活下的占春、吊春穗、禁戊、鞭春牛、吃春饼等民俗活动,更是展现出中国古老象征系统下的视春为吉祥、温暖之意。

从“节气”到“气节”,将“自然观”化为“生命观”与“哲学观”,将“生活有时”上升为“社会有节”,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天人合一”理念。

二、“立春”节气设计因子可视化提取

(一)语义因子提取

“立春”节气蕴藏着丰富的语义因子,在不同言传与活动载体之中形成共有性的文化价值观念。如谚语中“立春一日,水暖三分”,诗词中“万木生芽是今日,近水游鱼迸冰出”,气候中“阳和起蛰,品物皆春”,传统习俗中“占春、祭春神”,饮食养生中“立春护肝”等,都从不同语义层面表达“立春”时节的文化因子(表1)。通过鉴别拣选,提取“生芽、鱼迸、穿暖、祭神、花开、防寒”六个高感知的设计因子,使得在大规模笼统认识之下向精准聚拢的个体感受性回归,形成抽象隐含量化为高效识别的认知系统。

表1 语义因子来源表

(二) 形态因子提取

物必成形,形必有意[2],物的呈现兼有语义表达与精神意义。对“立春”语义因子关联到相关物象形态,使“f(图)=语义”演变为“f(语义)=图”[3],归纳演绎过程中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可视性形态。“生芽”可关联至竹笋破土,“鱼迸”关联至鱼陟负冰,“春暖”关联至蛰虫始振,“祭神”关联至迎春接福,“花开”关联至玉兰花与迎春花等视觉可呈现形态(见下表2)。通过具象形态的关联对接,将冗余的语义变为简练元素符号,形成形态因子的识别体系与品鉴维度。

表2 形态因子提取表

(三)色彩因子提取

色彩依附于形体之上,与形态相互作用,形成相互支持依赖的同时,也进行着不同审美意识的交流转换与信息维度的多层语义解释。“立春”节气整体上呈现生机盎然的绿色景象,但同时立春节气下个别植物花卉也有黄色、红色、白色等色相,其纯度也有渐变之分,如竹子映绿、迎春花映黄、玉兰花映白、杜鹃花映红。借助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对具体色彩因子在明度分层分析与RGB调色分析,提取具有真实的显性色彩因子(表3)。色彩的确定性关联,带来真质、真性、真情的心理表征。

表3 色彩因子提取

三、仿生模拟思维推演机制

(一)“仿”的模拟式创新

“仿”的模拟式创新即针对自然物或人造物进行形象较为逼真的产品制作,使人形、动物、植物、符号等物象的姿态吻合产品的功能活动[4]。同时,“仿”融合了“静观”方式直觉对象与“动观”方式逻辑分解对象,既“以类度类”,又“化裁变易”。静观直觉过程中,所视皆可仿;动观分解过程中,具体物象形态、结构、功能、质感肌理、生命化、声音成为智能聚焦之下高度之仿,上升为探索式的逻辑分解。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中,“仿”获得多重性心智图景。

(二)动静融合,模型构建

依靠“静”的直观视感,将眼前真实物象存储于大脑,并通过语言解释当下内容的认知。顺承“动”的逻辑分解,在对外在形态、内在结构、内藏功能、表皮肌理、动态生命、受力声音逐个捕捉,同时在对某一构思方向捕捉时,暂时性“剔除”其他五个方向,保证单一方向组织在聚焦性下精微体察。“动静”融合,在有限认知层面创生无限存在可能性。

以象征“立春”节气的竹子为例,在“仿”的模拟思维静观直觉下,竹的中空外直节生画面映射于主体大脑,并赋予气节、清高、坚贞的精神文化标签。其动观过程中,外在形态从根系到竹笋再到竹子,经历了时间与空间的双向突破。内在结构从初体实心到“H”形的上下重复叠加,中空外直,节外并“生枝”。内藏功能兼有盛物与支撑作用,表皮肌理附着竖向丝路与围合纹样,动态生命从竹笋到竹子,是字母“A”到“H”的生长态势。在外力作用下声音幽瑟清脆,并向外辐射,如同水波纹路。在“仿”的动态思维之下,分层具体物象的各个存在身份,实现多模态信息的可视化模型构建,并能够从某一方向的局部调整与整体变化,确定生成对象在具体方向可识别性的同时富于无限变化可能性。

(三)模拟思维下的二次形态推演

“仿”的模拟思维下,其“形、构、用、质、生、声”衍生为具象或抽象的无秩序“形态”,并与各种产品实体与服务功用对接,形成各种带有既往痕迹的有机延伸。在现有符号元素依赖之下,利用形状文法对其展开方位、大小、角度等变化,设置相关路径,拓展多种变换样式。

形状文法指将某一个或多个基本形元素在一定空间关系中依照一定规则与秩序进行多方向路径形成新形状的方法[5]。按照George Stiny在1972年提出的形状文法及理解与定义,在智能设计语境之下将形状文法表示为四元组,即SG=(S,L,R,I),其中SG为S按照一定演变规则达成的形状集合体。S为形状的有限集合,L是符号元素的有限集合,R是生成性规则有限集合,I是初始形状[6]。设定“仿”的模拟思维下竹子所呈现的六个符号元素为初始形状I,经过水平位移、缩放、水平镜像、垂直镜像、点旋转、轴旋转六大R规则的二次推演,并根据实时量化衍生质变形态(见图1)。各个形态元素在对比、调和、制约之下从单一到多元、无序到有序、均衡到异样、混沌到清晰,遵循“认知—关联—调整—度衡—判断—生成”的匹配推演机制,形成环环相扣的模型生成系统。

图1 形态生成图

除此之外,生成后的新形态可以在量化过程中寻找最佳合理秩序点,以满足更加丰富多样的新形态。如在以上各个符号元素中,以ABCDEF代替,既可以是同一规则同一元素下的量化达成AA、BB、CC……也可以是同一规则不同符号交叉组合的AB、AC、BCD、BCEF等多元交锋效应,甚至可以是不同规则不同元素交叉效应发展成树状形次幂结果,得到完全不同的新图形。

四、“立春”竹灯耦合性生成逻辑

文创产品必定同时蕴含了“文”的优雅意蕴与“创”的表观奇迹,既能从时间上追溯文化以安抚当下精神信仰,也能从空间上定位形态要素以拉近人与物的距离。竹作为“立春”节气下的显著性象征物象,外部造型与内在结构功能所表现出的价值为产品提供了新的欣赏趣味与美的意义。通过“立春”节气的语义、形态、色彩因子的可视化提取,关联至竹具有气节清高、中空外直、四季常青的设计因子,并对当下常态灯具所具有的发光、美观、便捷等特征分析,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立春”节气文化因子与灯具匹配(见图2)。在“仿”的模拟思维呈现的六大方向之下,建构起具有“立春”文化的灯具结构。以竹的原型结构与外形形成灯具实体化身,使得产品内容与文化具有高度识别性;竹的中空性质的可盛物功能使LED光源可以内置,由内而外散发冷暖性质的光源;竹的竖向丝路质感肌理保持原有状态,延伸主观群体可视、可触的具身感知功能;竹的底粗尖细生命化长势对应灯具可调节升高,以相互咬合方式形成在“旋转”动作下完成高度调节,象征生命的成长;外力敲竹形成的“水波”声辐对接灯具受外力触摸或开或闭,同时随外力触摸时间长度控制灯源亮度(见图3)。在形状文法缩放与轴旋转规则融合之下,完成灯具枝节的装饰,以更加还原竹形态,还原“立春节”气文化内涵。

图2 “立春”节气文化因子与灯具匹配

图3 “立春”竹灯

整个生成过程中,从语义分解到结构分析再到形态演变,最终到方案的生成,都在“仿”的模拟思维下完成“立春”所象征的生命复苏、生机盎然景象。竹的造型衍生灯具形态,绿色涌现立春情境,感怀节气魅力。

五、结语

“立春”节气文化内涵丰富,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价值。基于文化与产品的融合呈现,形成各种内容丰富产品,扩展人类实体功用的同时延伸传统文化的聚拢与认同,既是对文化的传承与信仰,也是对产品的创新。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传统民俗文化不能停留在过去,将文化科技融合的设计创新进行更系统化的思考,使新时代有新设计,丰富传统文化在当下创新生活中的共存视角。

(本文中的表格、图片皆由作者自制)

猜你喜欢

立春灯具节气
农事 立春
农事 立春
立春摆饰
灯具的非常规表达——以光感塑造情境用线条勾勒独特性
西班牙 情感之光灯具只在当下
ETC全新Source Four LED Series 2灯具
形式美在汽车灯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