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VEGF、ES、TSP 水平与眼底病变的相关性

2021-05-13

医学信息 2021年9期
关键词:增殖性视网膜因子

范 虹

(天津市眼科医院综合眼科,天津 300020)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是因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或者是胰岛素缺乏引发的慢性高血糖症[1]。目前该疾病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患者同时可能会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或者是其他器官功能异常症状[2]。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最终视网膜会脱落,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临床认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很多原因有关,其中眼底视网膜微血管功能异常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微血管中有很多血清因子,主要为血管抑制因子、生成因子[3]。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患者的血糖水平会升高,血清因子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症状更加明显[4]。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VEGF、ES、TSP 水平与眼底病变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无眼底病变糖尿病患者40 例作为无眼底病变糖尿病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0 例作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0 例作为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40 例作为参照组。无眼底病变糖尿病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43~78 岁,平均年龄(72.23±3.74)岁;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男20 例,女20例,年龄47~78 岁,平均年龄(74.41±3.45)岁;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8~78 岁,平均年龄(74.02±3.45)岁;参照组男23例,女17 例,年龄46~78 岁,平均年龄(74.15±3.27)岁。四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糖尿病诊断标准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以下三点符合其中一点即可确诊为糖尿病[5],①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2 h 血糖水平≥11.1 mmol/L[6];②随机血糖≥11.1 mmol/L;③空腹血糖≥7.0 mmol/L[7]。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糖尿病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79 岁;②无肿瘤疾病;③参照组人群经体检一切正常。

1.3.2 排除标准 ①精神、认知障碍;②合并有其他结缔组织疾病;③存在眼底病、青光眼、葡萄膜炎、眼外伤;④存在脑血管、高血压、肿瘤疾病。

1.4 方法 研究对象于入院后及体检当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分取血清后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VEGF、ES 水平进行检测,使用免疫组化SP 法对TSP 水平进行检测。试剂盒由上海晶美生物公司生产并提供[5]。

1.5 观察指标 比较四组血清VEGF、ES、TSP 水平,并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VEGF、ES、TSP 水平与眼底病变的相关性。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分析VEGF、ES、TSP 水平与眼底病变的相关性。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VEGF、ES、TSP 水平比较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VEGF 水平高于无眼底病变糖尿病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参照组,ES 水平低于无眼底病变糖尿病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TS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VEGF、ES、TSP水平与眼底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ROC 曲线法分析显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VEGF 水平与眼底病变呈正相关(r=0.456,P<0.05),见图1;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ES、TSP 水平与眼底病变无相关性(r=0.122、0.212,P>0.05)。

表1 四组VEGF、ES、TSP 水平比较()

表1 四组VEGF、ES、TSP 水平比较()

图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VEGF 水平与眼底病变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会对患者各脏器功能造成损伤,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高发并发症之一,其会造成视力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目前,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已有研究表明其可能与患者血清因子水平变化密切相关[9]。有研究指出[10],高血糖引起血清因子水平发生变化,进而促进新生血管与旧血管错综排列,造成视网膜微循环异常,最终诱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VEGF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期间是非常重要的因子,其会使毛细血管发生扩张,增大视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进而对患者视力产生影响[11,12]。ES 在正常的视网膜微血管中存在,但其表达并不是很好,而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其含量会明显改变,且主要在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表达[11];同时其可以对多种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进行抑制[13]。而TSP 通过刺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基因、炎症因表达诱导各种效应蛋白发挥作用,且在VEGF 血管生成、纤维生长因子生成反应中均会发挥抑制作用,同时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内皮细胞黏附作用进行抑制,防止其迁移[14]。有研究指出[15,16],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生理状态下,血管抑制因子、生成因子水平发生变化,其之间的平衡可能被打破,从而造成新血管生成,进而诱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VEGF 水平高于无眼底病变糖尿病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参照组,ES 水平低于无眼底病变糖尿病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TS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VEGF、ES 均有参与,且与无眼底病变糖尿病患者和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患者相比,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VEGF 水平升高、ES 降低,因此,临床可通过检测VEGF、ES 水平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预测,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利条件。此外,本研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VEGF 水平与眼底病变呈正相关(r=0.456,P<0.05),与ES、TSP 水平无相关性(r=0.122、0.212,P>0.05),提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VEGF 水平是眼底疾病的影响因素,ES、TSP 水平与其无明显影响。因此,检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VEGF 水平,可对眼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预测。

综上所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清VEGF、ES、TSP 水平会发生变化,且会通过调节VEGF 水平影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程。

猜你喜欢

增殖性视网膜因子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
复明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光凝术后临床观察
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Queyrat增殖性红斑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