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岭凤太铅锌-金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

2021-05-13王瑞廷张革利李青锋冀月飞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铅锌矿金矿矿床

王瑞廷,张革利,李青锋,张 斌,成 欢,冀月飞

(1.陕西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54;2.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4;3.长安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4.宝鸡西北有色七一七总队有限公司,陕西 宝鸡 721015)

0 引 言

陕西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地处秦岭造山带西段,是南秦岭著名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集区。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铅锌、金找矿取得了较大进展,成为秦岭成矿带继西成矿集区之后第二大铅锌矿集区,探明铅锌储量超过500×104t,金储量约200 t。2000年进入深部隐伏矿找矿阶段以来,在已知矿床深部及外围探获新增铅锌资源(储)量150×104t,金资源量超过20 t。前人对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铅锌、金矿床进行了大量的矿床地质[1-11]、矿床地球化学[12-16]、年代学[17-19]、矿床成因[20-31]等方面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控矿构造、找矿标志,并开展了铅锌与金成矿关系、成矿模型等研究,对铅锌、金成矿规律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对成矿模式探讨深度不足,未建立找矿预测模型,总体找矿潜力(靶区预测)研究不够深入。基于此,本文依托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子项目——陕西省凤太矿集区找矿预测项目,在专项矿产地质填图与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铅锌、金成矿规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铅锌、金矿床成因,建立区域铅锌、金成矿模式,叠加物化探和遥感异常特征形成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进行了找矿靶区预测,以期为秦岭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后续找矿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1 区域地质背景

凤太铅锌-金矿集区主要出露泥盆系,主体为一套浅变质碳酸盐岩与细碎屑岩建造。出露的泥盆系由下到上包括:①中泥盆统古道岭组(D2g),主要岩性为薄—中厚层状结晶灰岩、含碳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其顶部有一层厚数米至数十米的硅化蚀变岩层;②上泥盆统星红铺组(D3x),岩性包括含碳千枚岩、铁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绿泥粉砂质千枚岩、薄层灰岩;③上泥盆统九里坪组(D3j),岩性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砂质千枚岩、薄层灰岩。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南侧为大面积三叠系类复理石沉积地层,西北侧主要为白垩系东河群砾岩夹砂岩,含少量石炭系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图2)。与铅锌成矿关系密切的是古道岭组顶部与星红铺组底部过渡部位;金矿主要赋存于星红铺组底部蚀变千枚岩中。

凤太铅锌-金矿集区褶皱断裂发育。褶皱总体呈NWW向展布的复式向斜构造,即古岔河—殷家坝复向斜,核部为九里坪组,两翼依次为星红铺组千枚岩、古道岭组灰岩,核部相对开阔,两翼发育次级(Ⅱ级)紧闭褶皱且有等间距分布的特征。Ⅱ级复式背斜控制铅锌矿带的展布,核部为古道岭组,背斜陡翼或倒转翼多发育层间滑脱断裂构造;Ⅲ级褶皱发育,且为本区铅锌矿床(点)的主要控矿构造,背斜鞍部与两翼两组不同岩性界面之间的虚脱部位为铅锌矿体的赋存部位。背斜鞍部铅锌矿体往往随背斜构造侧伏而呈隐伏产出,且往往陡翼或倒转翼矿化强,矿体富厚。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北部控矿背斜朝SEE向侧伏,而南部则朝NWW向侧伏。断裂构造发育,以近EW—NWW向为主,多呈近平行分布且规模最大,多发育于背斜翼部古道岭组与星红铺组地层接触带及附近,控制了铅锌、金矿带的分布。此外,该区还发育NE向断裂,对铅锌矿床而言其为成矿后断裂,对矿体有小范围的错动,局部充填中—基性岩脉;在金矿床赋存部位,NE向断裂发育部位矿化强,对金矿化具有富集作用。

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内侵入岩体与岩脉发育。侵入岩体主要分布于东部太白县、凤县、留坝县交界处,主要有花红树坪岩体与西坝岩体(图2)。花红树坪岩体呈较小的岩株以NWW向侵位于泥盆系,主要岩石类型为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14.3±2.7)Ma[33],形成于晚三叠世;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发育角岩化、矽卡岩,局部发育黑钨矿化;岩体南侧长沟、洞沟等铅锌矿床内发育大量热接触变质形成的大理岩,局部沿断裂充填有重晶石脉,均与该岩体有关。西坝岩体呈NWW向展布于东南部,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组成,其中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18±1)Ma,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19±1)Ma[34],时代与花红树坪岩体同为晚三叠世;岩体外接触带发育角岩,局部见红柱石矿化。除侵入岩体外,NWW向与NE向脉岩发育:NWW向脉岩主要为花岗斑岩脉,分布于凤太铅锌-金矿集区中部;NE向脉岩主要为闪长岩脉与闪长玢岩脉,在铅锌、金矿床部位集中分布。侵入岩体与岩脉为本区铅锌、金成矿提供了热动力条件[35]。

Ⅰ为华北板块;Ⅱ为扬子板块;Ⅲ为秦岭微板块;H1为礼岷盆地;H2为西成盆地;H3为凤太盆地;H4为板沙盆地;H5为柞山盆地;H6为镇旬盆地;1为李家坝金矿床;2为岩湾锑矿床;3为邓家山铅锌矿床;4为厂坝—李家沟铅锌矿床;5为毕家山铅锌矿床;6为洛坝铅锌矿床;7为庞家河金矿床;8为银洞梁铅锌矿床;9为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床;10为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11为八卦庙金矿床;12为双王金矿床;13为煎茶岭金矿床;14为马鞍桥金矿床;15为大西沟菱铁矿床;16为银洞子银矿床;17为金龙山金矿床;18为公馆汞锑矿床;19为青铜沟汞锑矿床;20为淋湘金矿床;21为泗人沟铅锌矿床;铅锌、金矿床图例大小不一表示不同规模图1 秦岭成矿带区域构造与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分布Fig.1 Sketch Map of Regional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Large-super Large Metal Deposits in Qinling Metallogenic Belt

矿床图例大小不一表示不同规模图2 凤太铅锌-金矿集区矿产地质简图Fig.2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Mineral Deposits in Fengtai Pb-Zn-Au Ore Concentration Area

凤太铅锌-金矿集区1∶50 000地面磁测磁场自西向东可分西部正磁异常区(磁异常一般为0~100 nT)、中部平静磁异常区(磁异常一般为-40~-20 nT)、东部负磁异常区(磁异常多为-100~-50 nT)等3个异常区[36]。磁场整体呈西高东低特征,西部磁场梯度相对较大,中部磁异常逐渐降低且具有一定梯度,东部磁异常进一步降低且梯度较小。中部、东部弱磁异常与中部泥盆系沉积地层有关,西北部较高的磁异常与下元古界变质地层相关,西高东低的磁场特征与磁性基底的起伏形态有关。1∶50 000重力异常总体呈南高北低,异常等值线呈近EW向,在南部出现扭曲,在北部存在明显的重力梯度异常,西北部重力低区域位于凤县以北何家庄—白石铺一带,为何家庄花岗闪长岩等中酸性岩体的反映,南部重力平稳区反映了泥盆系沉积地层的特征[37]。

通过对1∶50 000化探分散流扫面Cu、Pb、Zn、Au、Ag、As、Sb、Hg、Ni、Co、Cr、V、Ti、Mn、Bi、Mo、B等17个元素的测试结果进行地球化学场的特征研究,认为本区富集Pb、Zn、Ag、Au、As、Hg、Sb等7种元素,其次是Cu、Bi。主要成矿元素Zn、Pb、Cd、Ag、Au(Cu)异常分为北、中、南3个异常带,分别受控于北部山阳—凤镇断裂、中部酒奠梁—江口断裂以及南部瓦房坝—江口断裂。化探异常带在区域上的展布反映了断裂构造带的产出位置与形态特征,北部与中部两条异常带分别对应于本区八方山—八卦庙—银母寺铅锌、金成矿带和铅硐山—铜牌沟铅锌、铜成矿带,南部异常带内目前仅发现小型矿床(点),尚未发现规模型工业矿床,但在侵入岩体外接触带普遍发育有较强蚀变,推断深部可能有与岩浆侵入有关的金矿化。

2 矿床地质特征

秦岭凤太铅锌-金矿集区矿种以铅锌、金为主,局部有少量铜。铅锌矿床具有集中与成带分布的特征,以中部古岔河向斜核部为界,形成南、北两个集中分布区。北部铅锌矿床集中分布区位于八方山—银母寺一带,并沿控矿背斜核部形成3个铅锌矿带。①长沟—洞沟—柳树沟—水晶沟铅锌矿带,已发现长沟、银洞山、洞沟小型矿床3处,以及白杨沟、水晶沟、柳树沟等矿点3处,累计获得铅锌储量约50×104t;矿床(点)矿体规模一般走向延长小,但倾向延深大,矿石品位高;此外,在柳树沟发育金矿化并形成独立金矿体。②尖端山—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带,已探明尖端山小型矿床、八方山大型矿床与二里河大型矿床,累计获得铅锌储量超过150×104t。③银母寺—大黑沟铅锌矿带,已探明银母寺中型矿床与大黑沟小型矿床,累计获得铅锌储量超过50×104t。南部铅锌矿床集中分布区位于铅硐山—水柏沟背斜西段,已探明铅硐山、东塘子、银洞梁大型矿床3处,以及手搬崖、黑崖、峰崖中型矿床3处,还有谭家沟矿点1处,累计获得铅锌储量约350×104t。

金矿床受断裂构造带控制,已探明八卦庙特大型矿床以及庞家河、双王大型矿床。此外,在八卦庙金矿床外围发现丝毛岭、沈家湾、柴蚂金矿床,以及小梨园、松树湾、唐家湾等金矿点;在庞家河金矿床外围发现有马蹄沟金矿床,目前仍在勘查中。

2.1 铅锌矿床

本区铅锌矿床均受背斜构造与岩性界面控制,矿体赋存于古道岭组与星红铺组接触部位,赋矿岩性为硅化灰岩、硅化白云岩、硅化千枚岩以及少量含碳钙质千枚岩。北部铅锌矿床集中分布区以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为代表,控矿背斜向东侧伏;南部铅锌矿床集中分布区以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床为代表,控矿背斜向西侧伏。

2.1.1 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

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区出露地层为古道岭组和星红铺组,褶皱构造为尖端山—八方山背斜,轴向105°~120°,北翼陡或向南倒转(倾角75°~90°),南翼较缓(倾角50°~70°),背斜向东侧伏(侧伏角20°~25°)。铅锌矿体严格受该背斜控制,产于背斜鞍部及两翼的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接触带及附近,鞍部矿体富厚,北倒转翼矿化强,矿体延伸大;矿体在地表出露部位呈NWW向椭圆形,随背斜构造向东侧伏成为隐伏矿体(图3)。Ⅱ-1主矿体走向延长大于3 300 m,平均厚度6.06 m(工程控制最大厚度26.96 m),背斜北翼矿体最大延深560 m,最小延深60 m,矿体Pb平均品位为1.33%,Zn平均品位为6.06%,局部为铜矿体,Cu平均品位为0.807%。

图3 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地质简图与A—A′剖面Fig.3 Geological Sketch Map and Profile A-A′ of Bafangshan-Erlihe Pb-Zn Deposit

铅锌成矿构造为褶皱断裂成矿构造系统。控矿褶皱构造为尖端山—八方山背斜。断裂构造有两组:一组为古道岭组与星红铺组接触带之间的层间构造;另一组为在矿区发育的NE向断裂带,矿体受NWW向褶皱、层间断裂与NE向断裂构造带复合控制。主成矿结构面为古道岭组生物碎屑灰岩(偏碱性钙质岩石)与星红铺组千枚岩(主要矿物为石英和层状结构的硅酸盐矿物绢云母、绿泥石,代表了硅质岩石)接触界面,即硅钙面(图4),次要成矿结构面为灰岩内部断裂裂隙次生结构面(图5)。矿体主要赋存于背斜鞍部及两翼延伸部位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接触带之间的层间构造带内,直接容矿岩石为硅化灰岩、硅化千枚岩及石英脉;在接触带附近灰岩以及千枚岩内部局部发育的层间断裂与裂隙内有热液充填形成的脉状矿体,规模一般较小,为受区域构造运动形成的次生结构面。

图4 铅锌矿体主成矿结构面Fig.4 Main Metallogenetic Structural Surface of Pb-Zn Ore Body

图5 铅锌矿体次要成矿结构面Fig.5 Minor Metallogenetic Structural Surface of Pb-Zn Ore Body

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晶粒状结构、交代生物假像结构、重结晶结构、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等;构造主要为斑点状构造、条带状—似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块状—团块状构造等[38]。矿床总体有西部为铜矿、东部主要为铅锌矿的分布特征,并且南翼多表现为Pb、Zn与Cu共生,伴生Au、Ge、Ga、In,Au与Cu往往成正相关关系。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等,矿化带内部蚀变很强烈,反映了后期热液活动的剧烈性和多期性。

矿床中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26±17)Ma,闪锌矿Rb-Sr等时线年龄为(220.7±7.3)Ma,成矿时代为晚三叠世。硫化物206Pb/204Pb值为17.78~18.18,207Pb/204Pb值为15.46~15.81,208Pb/204Pb值为38.00~38.67,表明Pb极有可能是深部来源,不排除后期受到印支期西坝岩体热液改造的影响[32]。硫化物δ34S值为2‰~12‰,平均值为9.79‰,属重硫富集型;闪锌矿87Rb/86Sr初始值为0.714 150±0.000 031,指示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陆壳,矿床是印支期区域性强烈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过程的产物[17]。矿床类型是与印支期中酸性岩体有关的、受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之间接触界面(硅钙面)控制的“层控”岩浆热液型。“层控”意在表明本区主要铅锌矿床、矿体均受该接触界面控制,该接触界面在背斜构造形成过程中多形成层间滑脱断裂。从宏观来看,铅锌矿体受两组地层接触界面的层间滑脱断裂控制,并非受特定层位控制;从微观来看,矿体受两组地层接触界面的物理化学条件控制,该部位是物理化学条件转换界面,是矿质沉淀的有利部位。目前,在本区内未发现有沿穿层断裂产出的铅锌矿体,因此,铅锌矿床是一种表现形式较为特殊的岩浆热液型矿床[39],将其称为“层控岩浆热液型”。

2.1.2 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床

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古道岭组和星红铺组。褶皱构造为铅硐山背斜,核部为古道岭组,翼部为星红铺组,总体为轴面近于直立、向西倾伏的“M”型复式背斜,在铅硐山矿段背斜南翼陡倾,深部局部向北倒转。背斜转折端部位由南、北两个次级分支背斜组成,背斜脊线倾伏方向282°~288°,侧伏角19°~44°。在古道岭组与星红铺组接触界面常发育层间滑脱断层,在背斜北翼铅锌矿体部位发育一系列左行NE向断裂,对矿体有小范围错动。Ⅰ-1、Ⅱ-1矿体在铅硐山矿段分别产于铅硐山复式背斜北支背斜北翼与南支背斜南翼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接触界面[图6(a)];在东塘子矿段,矿体完全隐伏,产于南、北两个次级分支背斜鞍部与两翼两组地层接触界面,并且鞍部矿体厚度最大[图6(b)]。矿体Pb+Zn平均品位约为8%,赋矿岩石为硅化铁白云岩、硅化灰岩和少量硅化千枚岩,矿石类型为硫化矿石,主要为锌矿石、铅锌矿石,含少量铅矿石。Ⅰ-1矿体在东部铅硐山矿段为主矿体,赋存于北支背斜北翼,地表出露长546 m,深部长1 350 m,沿倾斜最大延深454 m,平均厚度9.55 m。Ⅱ-1矿体在西部东塘子矿段为主矿体,赋存于南支背斜鞍部及两翼,地表出露长65 m,深部长2 000 m,沿倾斜最大埋深800 m,平均厚度7.74 m。

图6 铅硐山铅锌矿床地质简图与联合剖面Fig.6 Geological Sketch Map and Joint Profiles of Qiandongshan Pb-Zn Deposit

铅锌成矿构造与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相同,为背斜与断裂复合构造系统。成矿结构面为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之间接触界面(硅钙面)。矿体赋存于背斜鞍部及两翼延伸部位,向西侧伏。矿体出露地表段平面、剖面形态为层状,隐伏段呈抛物线形。古道岭组灰岩内部偏接触带附近存有脉状次要矿体,受断裂控制。

矿石类型按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特征,可分为浸染状、条带状、块状及脉状铅锌硫化矿石。矿石主要发育结晶结构、交代结构、碎裂结构、揉皱压力影结构,次为乳滴状结构、显微包含结构、溶蚀结构、骸晶结构等。矿石构造以块状、透镜状、浸染状、团块状为主,脉状、网脉状、条带状等次之。矿区矿化分带平面上自东向西具有Pb、Pb-Zn、Pb-Au分带现象;Pb、Zn品位沿矿体走向自东向西由高变低,与矿体厚度变化基本一致;背斜鞍部矿体厚度最大,品位最高,向两翼逐渐变小至尖灭;此外,伴生Ag、Cd、Au、Hg,其中Cd品位达大型矿床标准。

蚀变广泛发育于赋矿岩石以及顶、底板的近矿围岩,蚀变类型以硅化、白云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石墨化为主。早期蚀变以硅化为主,伴有较强黄铁矿化,局部沿石英脉边部发育绢云母化;主成矿期蚀变主要为硅化、白云石化;晚期蚀变主要表现为较强的碳酸盐化。蚀变强度总体表现为:越接近矿脉则蚀变越强,远离矿脉则蚀变迅速减弱;背斜转折端部位蚀变较强,向两翼延伸则减弱。蚀变岩含碳质较高,主要矿物成分为微—细粒的石英、方解石和含铁白云石,常伴生浸染状的中—细粒硫化物矿物。

金属硫化物(闪锌矿)Rb-Sr等时线年龄为(211.6±2.6)Ma,矿床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与主矿体近平行产出的花岗斑岩脉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1.8±1.1)Ma,成岩时代也为晚三叠世。研究表明:东塘子铅锌矿床矿石硫化物δ34S值为1.8‰~12.5‰,平均值为7.50‰,计算获得成矿流体中总硫δ34S值为7.79%,显示海水硫酸盐岩(蒸发膏岩)与岩浆硫的混合来源特征;矿石Pb同位素组成稳定,铅源主要来自富U-Th-Pb的上地壳与深部,可能与深部岩浆活动有关[40]。据此,东塘子铅锌矿床成矿过程与南秦岭印支期大规模多阶段构造-岩浆-流体活动密切相关。矿床成因与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成因相同,都是岩浆热液型,这也是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铅锌矿床主要类型。

2.2 金矿床

秦岭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金矿床受区域礼县—山阳—凤镇断裂控制,沿断裂带两侧产出庞家河、八卦庙、双王等3处(超)大型金矿床,形成本区具有代表性的金矿带;各大型金矿床外围均产有小型金矿床(点),并以八卦庙金矿床外围金矿化蚀变最为发育,形成金矿化集中分布区。八卦庙金矿床及其外围矿床(点)均受NWW向脆-韧性断裂构造带控制,自北向南形成八卦庙—小梨园金矿带、丝毛岭—松树湾金矿带、沈家湾—唐家湾金矿带等3条金矿化蚀变带;已勘查完成的有八卦庙、丝毛岭、沈家湾等3处金矿床,此外还分布有小梨园、松树湾、唐家湾、打柴沟等金矿点,累计探获金资源量约120 t。

八卦庙金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上泥盆统(图7)。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主要分布在背斜核部,岩性以细晶灰岩、含碳生物碎屑灰岩为主;上泥盆统星红铺组是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分为上、中、下3段,下段的第一岩性段第二岩性层的岩性以铁白云质千枚岩、粉砂质千枚岩和粉砂岩为主,金矿体主要赋存于该层。金矿床部位未见侵入岩体,但岩脉发育,主要有酸性钠长岩脉、煌斑岩脉、花岗斑岩脉和闪长玢岩脉,呈NWW向或NE向产出。

图7 八卦庙金矿床地质简图与A—A′剖面Fig.7 Geological Sketch Map and Profile A-A′ of Baguamiao Gold Deposit

八卦庙金矿床受八卦庙—荒草沟逆冲断裂下盘八卦庙—小梨园—羊肠沟NWW向脆-韧性剪切带与八卦庙—沈家湾NE向断裂密集带交汇部位控制,赋矿岩性为蚀变千枚岩与石英脉。金矿化蚀变带长2 000 m,宽100~200 m,延深大于705 m,并且矿体成群成带出现,总体上呈似层状、透镜状沿走向或倾向分枝复合,膨缩明显。矿区已圈定的4条主矿体长375~1 195 m,平均厚度0.75~70.50 m,最大斜深705 m。其中,Ⅲ矿体规模最大,矿体长470 m,斜深705 m,平均厚度19.31 m。矿体总体呈NWW向,向北陡倾,矿体中部连续,东、西两侧及上、下两端出现分支;在NE向,矿床中部的矿体规模最大,向南、北两侧矿化减弱。

八卦庙金矿床成矿构造为NWW向断裂构造,其上叠加NE向断裂构造带。控矿断裂破碎带呈NWW向,延长超过2 000 m,宽度约200 m;其主要由强烈揉皱变形的千枚岩与穿插分布其中的石英脉组成,总体倾向NE,倾角较陡,局部千枚岩与石英脉表现出剪切构造特征。成矿结构面为断裂、裂隙结构面,为次要成矿结构面,受区域构造应力影响形成。主成矿结构面为NWW向压扭性结构面[图8(a)],在南、北主压应力作用下形成,往往在断裂破碎带中的铁白云质千枚岩与条带状大理岩接触界面的次级褶皱构造虚脱部位矿化强,且沿走向与倾向均具有波状起伏的特征,其延深大于延长,结构面中的矿体具有膨大缩小与尖灭再现的特征。另一类型成矿结构面为NE向张扭性结构面[图8(b)],叠加于NWW向断裂破碎带之上,结构面平直,往往充填有热液石英脉,形成富矿体。

图8 NWW向压扭性结构面与NE向张扭性结构面Fig.8 NWW-trending Compression-torsion and NE-trending Tension-torsion Structural Surfaces

八卦庙金矿床矿石结构主要为结晶、压碎、他形粒状等;矿石构造主要有星散状、斑点状等。星散状构造表现为黄铁矿、磁黄铁矿等硫化物呈星散状分布于石英、铁白云石脉及蚀变围岩内。斑点状构造表现为石英-铁白云石-黑云母-钠长石构成斑点产于千枚岩内。蚀变主要发育于石英脉与围岩接触部位,受围岩岩性不同的影响,千枚岩发育硅化、绿泥石化、铁白云石化、碳酸盐化、钠长石化、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等,条带状粉砂质大理岩多发育硅化、碳酸盐化。总体来看,越接近矿脉,岩石变形越强,蚀变也越强[38]。

八卦庙金矿床年代学研究成果较多,最早获得金矿床NW向石英脉Ar-Ar坪年龄为(232.58±1.59)Ma,等时线年龄为(222.14±3.45)Ma[41],成矿时代定为印支期;NE向晚期石英脉Ar-Ar坪年龄为(131.91±0.89)Ma,等时线年龄为(129.45±0.35)Ma[42],成矿时代定为燕山期。尔后,构造蚀变岩及含金石英脉中的绢云母运用K-Ar法获得的成矿时代为(199.1±4.2)~(159.7±3.4)Ma[42],成矿时代为燕山早—中期。最新的年代学研究对主成矿阶段碳酸盐矿物获得的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是(209.3±4.2)、(208.1±3.1)Ma[29],成矿时代定为印支期。综合来看,八卦庙金矿床成矿时代与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铅锌矿床一致,均为印支期。八卦庙金矿床成矿作用、成矿时代主要与印支期造山及印支晚期幔源岩浆活动等造山过程有密切的成因联系[35],流体包裹体、C-H-O-S同位素组成反映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上地幔)特点。成矿作用受岩浆活动过程中热作用产生的热液流体与构造带中的变质流体共同作用影响,在产出构造环境、矿体特征、控矿构造、围岩蚀变、矿物组成和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与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基本相同,说明八卦庙金矿床属于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3 成矿规律

根据部分学者最新研究成果以及“陕西省凤太矿集区找矿预测项目”对本区典型矿床的研究,认为铅锌、金成矿均与岩浆活动有关,铅锌、金矿床类型均为“岩浆热液型”[37],矿床形成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系列为印支期与碰撞造山岩浆期后热液有关的铅锌、铜、金矿床成矿系列,为成矿提供能量的地质体为隐伏岩体,其岩石建造特征推断与本区出露的花红树坪岩体和西坝岩体相似,为晚三叠世中酸性岩浆岩,控岩构造为NWW向断裂,岩浆岩沿NWW向断裂自东南向西北斜向侵入。铅锌、铜、金多金属矿床是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南秦岭碰撞造山带大规模多阶段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广泛发育的NWW向断层为含矿热液上升提供了通道,在构造应力和温度梯度的驱动下,成矿流体向上运移。铅锌成矿流体运移至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之间接触界面,发生充填与交代型矿化,并主要在背斜鞍部虚脱部位与翼部接触带产状变化部位成矿;含金流体上升运移至星红铺组千枚岩中发育的断裂构造带,发生充填型和交代型矿化,形成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石。铅锌(铜)、金矿体是在构造变形与岩浆侵入两种主导因素控制下形成的同一成矿系统中形成的。

3.1 铅锌成矿

3.1.1 矿床分布与矿体产出受控于区域断裂与背斜构造

从区域构造分析,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铅锌矿床赋存于区域断裂(礼县—山阳—凤镇断裂)旁侧,受区域断裂控制明显。从内部构造来看,铅锌矿床受区内NWW向断裂带控制,矿床(点)产于断裂带旁侧,且多发育于NE向与NW向断裂叠加部位。不同级别断裂相互叠加,为深部矿质上侵以及向就位场所运移提供了通道,因此,断裂发育地段往往也是矿床形成的有利部位。断裂控矿还表现在古道岭组灰岩内部发现受走向、纵向断裂控制的铅锌矿体,该类矿体往往规模小,沿走向与倾向具有尖灭再现以及平行产出的特征。

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铅锌矿床与本区背斜构造紧密相伴,自北向南分别由6个次级背斜构成6个铅锌矿带:①长沟—洞沟铅锌矿带,分布有白杨沟、长沟、银洞山、柳树沟、洞沟等小型铅锌矿床(点);②尖端山—八方山—二里河铅锌多金属矿带,分布有八方山—二里河特大型铅锌矿床、尖端山小型铅锌矿床;③三角崖—甘沟铅锌矿带,产有甘沟铜矿点;④银母寺—大黑沟铅锌矿带,分布有银母寺中型铅锌矿床、大黑沟小型铅锌矿床;⑤麻沟—铁炉湾铅锌矿带,为产于星红铺组内部灰岩与千枚岩接触带的铅锌矿点,未进行深部找矿勘查;⑥铅硐山—水柏沟铅锌矿带,是区内规模最大、探明资源量最多的成矿带,已探明的大型铅锌矿床有铅硐山、东塘子、银洞梁,中型的有峰崖、手搬崖、黑崖,东部发现有银厂沟、太山庙、九子沟、铜牌沟、岩前山等铜矿点。

铅锌矿床直接受控于NWW向的Ⅲ、Ⅳ级次级紧闭背斜,其严格控制着铅锌矿体的展布形态及产出规模,以鞍部矿体厚度最大,品位最富,倒转翼的矿体矿化强度与规模均大于正常翼。矿体在剖面上呈“八”字型(矿体出露出地表)与“抛物线”型(矿体隐伏),背斜倾伏部位矿体保存完好,形成鞍状矿体,并且延倾伏向往往有较大延伸。例如,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目前控制长度大于3 300 m,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床目前控制长度大于2 000 m。

3.1.2 矿体产出于特定的岩性层

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接触带偏灰岩一侧,即古道岭组顶部,含矿岩性以硅化灰岩、硅化白云岩、铁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石英脉为主,有少量硅化千枚岩。矿体上盘往往发育含碳岩层,下盘多发育规模较大的碳酸盐岩脉。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广泛发育古道岭组与星红铺组接触带,成矿期不同地区两组地层接触部位地质构造环境存在差异,成矿流体上侵过程中在有利构造部位沉淀成矿;成矿过程中发生硅化、铁白云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等蚀变,并伴随层滑运动与热变质造成岩石中碳质析出,形成铅锌矿体标志性赋矿岩层。

3.1.3 最直接的控矿因素为岩性界面(硅钙面)

3.2 金成矿

3.2.1 金矿带受控于区域断裂构造带

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典型金矿床处于同一金成矿构造带,即区域性礼县—山阳—凤镇断裂,南秦岭成矿带主要矿集区均受其控制;在凤太地区沿该断裂旁侧自西向东分布有庞家河、八卦庙、双王大型金矿床,形成本区一条重要的NWW向金矿带,分别形成以庞家河、八卦庙、双王为中心的矿床(点)集中分布区。庞家河一带产出庞家河大型金矿床、佐家庄小型金矿床,以及近年发现且正在勘查的马蹄沟金矿床;八卦庙金矿床集中分布区除八卦庙特大型金矿床外,在其南侧分布有3条次级金矿带;双王一带除双王大型金矿床外,近年在其东延发现金矿化,另外在其南侧产出太白北沟金矿床。

3.2.2 金矿床受断裂或其旁侧脆-韧性剪切带控制

以八卦庙特大型金矿床为代表的凤太地区金矿床均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八卦庙金矿床及其外围金矿床(点)产于星红铺组第一岩性段或第三岩性段,含矿岩性均为铁白云质粉砂质绢云母千枚岩夹薄层铁白云质砂质灰岩,直接容矿岩石为铁白云质粉砂质绢云母千枚岩。八卦庙—荒草沟逆冲断裂和南部的铜铃沟—童家沟脉岩断裂带是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主要金矿床(点)分布其中及附近,金矿体受断裂旁侧的NWW向层间脆-韧性剪切带与NE向节理密集带交切部位控制,NE向节理石英细脉越密集,金矿体品位越高且厚度越大[44]。双王金矿床受控于寨子沟—双王断裂带,该断裂带在双王一带充填钠长角砾岩,矿体产于角砾岩带。

3.2.3 金成矿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4 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

4.1 成矿模式

印支—燕山运动使秦岭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大范围内产生对冲推覆褶皱造山,形成复杂的断裂、褶皱构造组合,并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35]。矿集区NWW向断裂从基底一直延伸至泥盆系,发散减弱于背斜倒转翼,消失于背斜鞍部及翼部的减压扩容部位。与此同时,下渗的大气降水和有机水被构造岩浆活动加热,与来自深部的岩浆期后含矿热液混合,沿贯穿基底的断裂向上运移,并在运移过程中进一步萃取、富集基底地层中的金属元素,形成富矿溶液。含矿热液向上运移过程中,上升至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之间接触界面,同时也是物理化学条件转换界面,在背斜鞍部构造虚脱部位及两翼延伸部位充填交代形成铅锌矿体;金成矿晚于铅锌成矿,含矿热液运移至星红铺组,沿纵向断裂下盘千枚岩地层中发育的剪切构造交代成矿,并在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中进一步富集(图9)。

图9 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区域铅锌、金成矿模式Fig.9 Regional Pb-Zn-Au Metallogenic Model in Fengtai Pb-Zn-Au Ore Concentration Area

4.2 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

成矿模式展示了成矿地质体、构造、结构面与矿体的相互作用与位置关系,从地质构造的角度预测了成矿部位。以成矿地质模型为基础,叠加典型矿床物化探、遥感异常特征,形成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全面反映矿床有关矿化信息。

4.2.1 铅锌矿床

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典型铅锌矿床处于点源状高磁异常向低负磁异常过渡部位,且是串珠状高磁异常带交汇的相对低值区。本区铅锌矿体及其围岩均无磁性或磁性很弱,大面积高磁异常可能反映深部隐伏侵入体。因此,面状高磁异常与低磁异常过渡部位、NWW向断裂发育部位是铅锌矿化及成矿有利部位。Pb-Zn-Hg-Cd组合化探异常能直接反映铅锌矿体的赋存部位,但是对埋深大于500 m以深的隐伏矿体,该组合异常不明显。遥感羟基、铁染异常与矿体关系不大,但是羟基、铁染异常与控矿背斜核部的古道岭组灰岩大致吻合,能够指示含矿灰岩的分布位置。自然电位为-40~40 mV以及低缓有规律变化的背景场,反映了星红铺组千枚岩的分布,幅值在-500~-100 mV的自然电位异常往往能够反映出露矿体及含碳岩层的空间位置。充电电位异常极值与电位梯度异常零值点吻合较好的位置反映矿体及含碳岩层中心位置,电位异常极值与梯度异常零值点对应较好部位连线方向反映了矿体的延伸方向。在矿体上方往往存在明显的低阻高极化异常,视极化率基本在10%以上,视电阻率小于200 Ω·m(图10、11)。

图10 铅锌矿床综合信息预测模型平面图Fig.10 Plane Map of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Prediction Model for Pb-Zn Deposits

4.2.2 金矿床

金矿床与铅锌矿床具有相似之处,都处于高磁异常向低负磁异常过渡部位,区域磁场内高磁异常带中局部高磁异常向低磁异常过渡部位是金矿(化)体产出位置。金矿床产出部位电阻率相对较高的为灰岩、钙质千枚岩、含绿泥石粉砂质千枚岩,其电阻率和幅频率差异不大;铁白云粉砂质千枚岩表现为中低阻且幅频率最大,电阻率最低的岩性为斑点状铁白云质千枚岩,幅频率相对较低,为两种含金岩性。总体来看,含金岩性电阻率表现为中低阻,而且幅频率值较高,规律性好,和其他不含金的岩石电性有明显差异。双频激电测量结果显示:灰岩与铁白云质千枚岩复电阻率为8 000~25 000 Ω·m,相应幅频率为3%~9%;含矿蚀变铁白云质千枚岩、斑点状铁白云质千枚岩复电阻率为2 000~5 000 Ω·m,幅频率为6%~9%,弱矿化地段复电阻率一般为1 800~3 000 Ω·m,幅频率为7%~10%,中低阻、高幅频率的岩石电性参数特征可反映金矿化蚀变体赋存部位。井中激电测量结果显示:金矿段视电阻率一般为2 000~4 000 Ω·m,极化率为7%~15%;无矿段视电阻率一般为8 000~12 000 Ω·m,极化率一般为3%~5%。1∶50 000水系沉积物异常元素组合为Au-Ag-(As-W-Bi-Sb),主要异常元素以Au、Ag为主,伴生有As、Sb、W、Bi、Sb异常。Au、Ag异常峰值高且高值集中,浓集中心具有一定规模;Bi有异常显示,指示金矿床成矿与深部岩浆活动有内在联系;As、Ag异常形态往往不连续,形成多个浓集中心,与多期次构造叠加有关(图12、13)。

图11 铅锌矿床综合信息预测模型剖面图Fig.11 Profile of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Prediction Model for Pb-Zn Deposits

图12 金矿床综合信息预测模型平面图Fig.12 Plane Map of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Prediction Model for Au Deposits

图13 金矿床综合信息预测模型剖面图Fig.13 Profile of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Prediction Model for Au Deposits

5 找矿潜力

秦岭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铅锌矿体受背斜控制,已形成八方山—二里河、银母寺、铅硐山—银洞梁3个铅锌矿床集中分布区,已探获铅锌金属储量约650×104t。除已知的3个矿床集中分布区外,本区尚发育很多具有相同成矿条件的次级或更次级背斜以及大面积千枚岩覆盖区深部隐伏背斜构造,这些背斜鞍部及倾伏部位是寻找保存完整隐伏矿体的有利地段。2018年完成的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子项目——陕西省凤太矿集区找矿预测项目,利用物化探、遥感异常特征以及矿产等综合信息开展铅锌、金找矿预测,在铅锌成矿有利地段预测铅锌资源量417.79×104t,预测金资源量163.43 t[37];《陕西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报告》则预测本区铅锌资源潜力可达2 000×104t,金资源潜力可达500 t[45]。

综合本区地质构造、成矿条件、控矿因素等,认为铅锌成矿有利地段主要有5处。①已知铅锌矿床走向与倾向延伸部位。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Ⅱ-1矿体走向长度已达3 300 m,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床Ⅱ矿体走向长约2 000 m,矿体连续且未圈边,近年的“就矿找矿”工作成果证实了矿体在走向上稳定延伸,走向延伸方向无疑是扩大资源量的最佳地段;近年来,二里河铅锌矿床开展深部找矿,在已知矿体控矿构造倾向延伸部位发现第二空间铅锌矿体[图14(a)],取得隐伏铅锌找矿新突破,为在其他矿床相同控矿构造部位寻找同类型隐伏矿体指明了方向。②已证明含矿但勘查程度低的控矿背斜倾伏部位。这些次级背斜与已发现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相似,且已发现铅锌、铜矿体,其背斜倾伏部位勘查程度低。北部有白杨沟背斜西倾伏部位、柳树沟背斜西倾伏部位、尖端山背斜东倾伏部位、甘沟背斜东倾伏部位、大黑沟背斜东倾伏部位和西倾伏部位、打柴沟背斜东倾伏部位等,南部有谭家沟背斜倾伏部位、手搬崖次级背斜西倾伏部位等。③受同一背斜控制的两个铅锌矿床之间的构造凹陷部位。这个部位主要有尖端山铅锌矿床与八方山铅锌矿床之间的秦家梁地区、银母寺铅锌矿床与大黑沟铅锌矿床之间的田竹园地区、峰崖—银洞梁铅锌矿床和谭家沟铅锌-金矿点之间的草凤垭地区。上述地区的东、西两端抬升地段古道岭组与星红铺组接触带赋矿层位出露,均发现了铅锌矿床,而上述各凹陷部位古道岭组隐伏,是寻找隐伏铅锌矿体的有利场所。④千枚岩覆盖区可能存在的、与已知控矿背斜平行的次级“隐伏”(背斜核部古道岭组灰岩未出露)背斜部位。近几年,在银洞梁铅锌矿床深部找矿中有新的发现[图14(b)]。一是在银洞梁背斜北翼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之间接触界面深部发现隐伏铅锌矿体,说明控矿结构面倾向延伸方向的成矿有利构造部位往往也赋存矿体(与二里河铅锌矿床的找矿新发现相同);二是在银洞梁背斜与北侧大山背斜之间,星红铺组千枚岩覆盖区埋深大于1 000 m的位置发现多条次级背斜,并且在次级背斜鞍部均发现铅锌矿体[图14(b)]。因此,综合分析认为在白杨沟—洞沟、银母寺、铅硐山背斜之间大面积千枚岩覆盖区深部存在“隐伏”次级背斜,相应地可能存在隐伏铅锌矿体,值得进行探索。⑤北部白垩纪东河群下部有利部位。西成矿集区郭家沟铅锌矿床[46]是在地表无任何矿化显示情况下,于新近系中新统下部历时10年发现的超大型隐伏铅锌矿床,其属于洛坝铅锌矿床的东延,受洛坝Ⅲ级背斜控制,西距洛坝铅锌矿床1 500 m,铅锌矿体严格受背斜轴部控制,为“沉积-改造”型矿床。受其被发现的启示,本区白杨沟控矿背斜、尖端山控矿背斜、铅硐山—银洞梁控矿背斜延伸至西部的白垩纪东河群下部也有赋存铅锌矿体的条件,并且局部地段地表已发现铅锌化探异常。

图14 二里河与银洞梁铅锌矿床剖面Fig.14 Profiles of Erlihe and Yindongliang Pb-Zn Deposits

庞家河—八卦庙—双王金矿带是本区金找矿重点部位,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近年来在庞家河金矿床东南延伸方向罗汉寺岩组碎屑岩段中新发现受断裂构造带控制的马蹄沟金矿床[47],初步获得金资源量8 t,预测远景资源量可达20 t。在该金矿带中部以八卦庙金矿床为代表,在其外围发现有丝毛岭、小梨园、沈家湾等金矿床,勘查程度均偏低;包括八卦庙金矿床在内,该金矿床集中分布区金找矿方向为矿区深部。根据“陕西省凤太矿集区找矿预测项目”对八卦庙金矿床成矿地质体研究成果,该区深部隐伏岩体为金成矿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目前已发现的丝毛岭、小梨园、沈家湾金矿床品位普遍较低,成矿作用中心推测在隐伏岩体的外接触带附近,因此,已知矿床深部找矿潜力较大。

6 找矿靶区预测

依据《矿产定量预测方法》[48]确定秦岭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铅锌、金找矿预测方法分别属于层控内生型与复合内生型,找矿预测矿产类型分别属于“层控岩浆期后热液型”铅锌矿床和“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按照铅锌、金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利用MRAS2.0软件,主要采用“证据权法”并结合地质工程师直接圈定法,在本区圈出A、B、C等3类找矿靶区6处(表1)。其中,A类找矿靶区必要预测要素与重要预测要素重叠好,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综合信息较多,并已有工业矿体的矿床(点)分布;B类找矿靶区内必要预测要素与重要预测要素重叠较好,成矿地质条件较优越,有综合信息,已发现有工业矿体的矿(化)点;C类找矿靶区内必要预测要素与重要预测要素重叠一般,但具有一定的成矿地层条件,矿化信息较弱。

综合地质、构造、控矿因素与物化探异常[49],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圈定的铅锌、金找矿靶区与本区已知矿带(床)吻合度很高,从另一侧面同时印证了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已知铅锌、金矿床及其深部找矿前景良好。在近几年的找矿实践中,分别在二里河铅锌矿床与银洞梁铅锌矿床埋深约1 000 m的位置新发现2处铅锌矿产地,工程大间距控制矿体初步获得铅锌资源量超过40×104t,也证实铅锌找矿预测的重点是对隐伏控矿构造与隐伏矿体的预测与探索。

7 结 语

(1)秦岭凤太铅锌-金矿集区是南秦岭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带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势矿种为铅锌、金。其中,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床和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分别是南、北2个铅锌矿床集中分布区的典型代表;八卦庙金矿床是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金矿床集中分布区的典型代表。

(2)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铅锌矿床分布与矿体产出受控于区域断裂与背斜构造,矿体产出于古道岭组顶部硅化灰岩、硅化白云岩、铁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石英脉、硅化千枚岩组合形成的特定岩性层,最直接的控矿因素为岩性界面(硅钙面)。金矿带受控于区域断裂构造带,金矿床受断裂或其旁侧脆-韧性剪切带控制,成矿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型,属于印支期与碰撞造山岩浆期后热液有关的铅锌、铜、金矿床成矿系列,铅锌(铜)、金矿床形成于在构造变形与岩浆侵入两种主导因素控制下形成的同一成矿系统。

(3)凤太铅锌-金矿集区晚三叠世大规模的岩浆-流体活动为铅锌、金成矿提供了能量与部分成矿物质。铅锌成矿构造为背斜鞍部虚脱构造以及背斜核部古道岭组灰岩与翼部星红铺组千枚岩层间滑动构造,成矿结构面为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之间接触界面(硅钙面),是成矿作用中心;金成矿构造为NWW向断裂下盘发育的剪切构造带叠加NE向节理裂隙密集带,成矿结构面为NWW向断裂叠加NE向节理带构造系统内的节理裂隙系统。

(4)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已知含矿背斜(矿体)走向与倾向延伸部位(包括北部白垩系东河群覆盖区深部)、已证明含矿但勘查程度低的控矿背斜倾伏部位、受同一背斜控制的两个铅锌矿床之间的构造凹陷部位、具有类似成矿条件的次级背斜以及大面积千枚岩覆盖区深部隐伏背斜的鞍部及倾斜部位是寻找隐伏铅锌矿床的有利地段。庞家河—八卦庙—双王金矿带已探明大型金矿床近外围及深部是金找矿重点部位。

(5)采用“证据权法”,主要利用MRAS2.0软件在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圈定出凤县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床深部等铅锌、金找矿靶区6处。这些找矿靶区与本区已知矿带(床)吻合度很高,说明下一步找矿工作重点是对隐伏控矿构造与隐伏矿体的预测与探索。

值此长安大学七十周年华诞之际,撰写此文并特赋一联为贺:矗立长安,教书育人,高楼大师七十载,培养英才无数;扎根西北,继往开来,秦岭天山亿万年,探索真知不穷!三十年前,因为高中同学在西安地质学院上大学的缘故,我当时就有幸参观了美丽的长安大学校园,而我真正与长安大学结缘是自师从汤中立院士开始的。1999年,我考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汤先生和赫英教授是我的导师,研究方向是铜镍硫化物矿床。读博期间,从去金川镍矿野外调查开始,到查找文献资料、修改论文,再到毕业答辩,我得到了汤先生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受益匪浅,终身难忘,能师从先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荣幸!2001年前后,先生到长安大学任教,我也因此与长安大学正式结下不解之缘。我任职的单位与长安大学几乎仅一墙之隔,合作交流甚多,比如学生实习、专业技术培训、研究生毕业答辩等等不一而足,后来我还有幸受聘为长安大学博士生导师,正式成为长安大学“编外人员”。进入新世纪,学校变化日新月异,学科发展欣欣向荣,让人特感高兴!衷心祝福长安大学蒸蒸日上、不断创新、再铸辉煌!

猜你喜欢

铅锌矿金矿矿床
洗碗机是金矿 还是冰山
遵守安全生产法 当好第一责任人——南京银茂铅锌矿业有限公司
气球上的五星期(九) 光束与金矿
铅锌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的研究
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木本植物吸收特征
云南省铜矿床类型分析及找矿问题探究
浅析获各琦1号矿床深边部找矿思路及工作方法
广西桃花金矿找矿标志及找矿靶区研究
蒙面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