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心理学的实践研究

2021-05-13张凌艳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学思政儿童

张凌艳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和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所有的高校都要注重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价值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笔者以某高职院校心理学课程为例,以师范类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力求充分发挥心理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并为其他相关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授课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某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的1506 名学生,分别为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和高中起点三年制学生。其中,五年制学生在入学第二年开设心理学,三年制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开设心理学,为后面学习教育学奠定基础。两个学制的学生在中学期间均没有系统学习过该课程,仅有4%的学生接触过心理咨询。调查发现,81.5%的学生对本课程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他们会认为“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学的人知道别人在想些什么”“学心理学能解决心理问题”等,而在学习本课程一段时间后,学生会产生失望的情绪,因此对本课程的重要性、专业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待教育和引导。

2 高职院校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

2.1 学习的人数多,范围广

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入学后,心理学是学生职前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后续学习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据统计,每学年至少有1500 人学习该课程,三年或五年实现全员学习,该课程也是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等必学内容之一。因此,心理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优势之一。

2.2 课程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的融合度高

课程思政强调所有课程都要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各门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构建“三全育人”的新格局。心理学课程目标是学生能了解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学生能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树立科学世界观,而科学世界观的树立是心理学和思政课的共同目标,本课程通过知识讲授、角色扮演、讲故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完全可以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不露痕迹地渗透在基本知识原理的学习中”,促使学生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并有利于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2.3 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多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心理学教程》,由王振宇主编,教材各章节主题明确,既有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也有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措施;既有信息栏、思考题,也有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上有梦、价值观、品德、人际关系、注意品质、意志品质、人格类型、自我意识等,均为挖掘思政元素提供了良好素材。例如,在讲解“梦”时,可结合中国梦的有关内容进行讲解。

3 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

课程思政提出的时间较短,目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在心理学课程中体现“课程思政”理念,做好“立德树人”,笔者所在的教研室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建”“提”“设”“践”和“评”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3.1 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教师是一线人员,在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要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学团队。调查发现,91.5%的教师只知道课程思政一词,73.5%的教师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混为一谈。近两年来,笔者所在的教研室,定期举办教研活动,邀请校外专家或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对我们进行培训,帮助我们树立课程思政的意识,即:课程思政不是其他课程思政化或者去知识化,而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深化和拓展,要注意自身的思想政治状况对学生的示范性影响;通过邀请专家上示范课,进一步学习、模仿,并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团队。

3.2 提炼思政元素

过去的心理学课,每一章的内容结构是:某一心理现象的概述,小学儿童这一心理现象的发展特点,并提出如何根据特点进行培养等,基本不涉及课程思政。因此,上好一节不同于以往的心理学课,需要对本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笔者通过召集教研室全体教师,对心理学全册内容进行分解,按照“不突兀、不晦涩、自然、无缝对接”的原则,找到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和着力点,不顾此失彼,力求做到准确和精确。该课程中多数章节内容都可以提炼出思政元素。具体如表1 所示(注:每个知识点的思政元素是根据内容和课时提炼的,且包含的元素不止1个,表格中只列举较明显的思政元素点)。

3.3 进行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跟“思政课程”不同,前者所体现的是隐性教育的作用,后者是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教学过程的五个方面进行,即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并进行“拓展延伸”。整个教学过程结合所提炼的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实现全过程育人。如图2所示。

表1 心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图2 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3.4 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作为任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形成关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教学理念,打破原有的结构,融入和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是需要时间的。这就要求形成常态化的机制,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真正落实到位,而不仅仅是参加相关比赛才做,应付了事。

3.5 评价教学效果

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得到了提升。近两年来,教研室所有任教本课程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均为“优秀”。同时,集中进行了一次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506份,回收1506份,回收率为100%,其中5 份问卷为无效问卷,结果显示,“非常满意”为78.9%,“满意”为18.1%,“不满意”仅为3%。在开放性问题中,91.3%学生认为本课程的趣味性增强了,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容易了一些,对个人思想、品德、观念具有积极影响。

4 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课例展示

4.1 导入新课

本课例以心理学中的第五章第四节“小学儿童的意志”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呈现如何开展思政教育。授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以40 人班级为例,每组6 人左右,安排预习作业:一是每个学生收集至少1例反映意志力的真实故事,课前5分钟小组内分享,并选代表1名在全班分享,要求轮流进行;二是预习第二节“小学儿童的意志”,标记需要理解的知识点或者问题,便于课堂讨论、交流。以此导入新课,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意志力对个体的影响,同时好奇“小学儿童的意志”是怎样的。

4.2 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主要围绕两大部分展开: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1)关于“小学儿童的意志发展”,先是对“一般特点”和“意志品质”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任务主要由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在“一般特点”部分,重点讲解“归因方式”这一知识点,思路是先了解小学儿童的归因特点,再联系学生自身,结合案例进行交流、讨论,以帮助学生纠正不合理认知,进行正确归因。在“意志品质”部分,先是学习学生自己找的案例,根据实际情况提供2020 年的“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案例,使学生深刻理解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并在看到“小我”的同时看到“大我”,激发其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2)关于“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主要是围绕四点培养措施展开。具体为:一是“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性”,涉及到的内容是:为什么学习、人为什么活着……融入的案例有: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网上点击量特别多的“爸爸,我为什么要上学”,前者是伟人的事例,后者是普通人的日常,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结合起来。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关键词是“养成教育”,对教材内容作了补充,用的是教育专家孙云晓提出的习惯养成五步法:提高认识、明确规范、加强训练、及时反馈、形成氛围。再让学生学习我们国家“国旗护卫队”的选拔、训练等材料、观看视频,真切感受军人的风采,激发学生向军人学习的热情,保家卫国。三是“教育儿童正确地面对挫折”,主要结合小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等现象,分析如何正确面对挫折,思考“失败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这么害怕失败?害怕的到底是什么?”,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并珍惜生命。四是“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联系当前的现象进行讨论:“有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花钱让孩子到乡村体验生活,这能否真正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如何真正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借此把四点注意事项解释清楚。

4.3 巩固练习

课后,教师在钉钉群发布任务:一是了解张定宇医生的事迹,去感受一个医生的大爱和作为渐冻症患者的艰辛、乐观,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二是做练习,对书本的知识点有进一步的掌握。

4.4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邀请一些学生分享本次课的感受、体会;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提醒学生关注本节课的重点。同时,结合本次课学习内容,写一份600字左右的小论文,切入点不限,以进一步检测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以及“课程思政”的融入情况。

5 结语

心理学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力求与知识点、教学方式的自然融入,潜移默化,尽管本课程还处在探索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一是能深刻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例如“理想信念较单一、缺乏理想信念、“空心”等,在此基础上更有力度、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增强了学习动力;二是改变了学生对本课程形成的刻板印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本课程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不仅仅是满足考试需要,而是能触动其情感,激发其思考,效率更高。但是,要真正实现由量变到质变,对学生产生更大的教育作用,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以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心理学思政儿童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没有用”的心理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国心理学会前身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封面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跟踪导练(二)5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