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万物 风光无限

2021-05-12庞振军

关键词:石榴

庞振军

故乡石榴甜

李新勇

在走出大凉山之前,我以为,全世界只有我的故乡才有石榴。两列南北走向的大山,把一条蜿蜒曲折的安宁河夹在中间。岸上的生灵仰仗河里的高山泉水,得以葳蕤繁衍。

我的故乡就在安宁河畔一个叫大中坝的村庄。村子小,石榴却极多。河坎、沙滩、荒地、沟渠边沿、道路两边……只要有一把泥土几星水汽,就有一棵或幾棵繁茂的石榴树。尤其是村子里,房前屋后,三五棵成林,七八棵成片。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把石榴跟梨、桃、柿子等一样,当作经济作物来伺候,得看挂果率和收成。而从大中坝走出来的孩子,念念不忘的,却是石榴的模样,从开花到落叶,从果实到气息;如同离开娘的孩子,永远忘不了的,是母亲的牵挂和叮嘱。

依我看,春天不是从日历上开始的。历书上的春天总比自然界的春天节奏快,历书上的春天来临的时候,人们还裹在厚厚的衣裤里,臃肿得看不出春天的样子。可石榴忍不住了,把积攒一冬的激情很大方、很潇洒地用暗色调的粉红在枝头上宣泄出来——不是花苞,而是叶芽。从树根到树梢,每一根枝上都长出薄薄的一两片叶子,带着蓬勃新鲜的绛红。近处查看,像一夜之间生出无数带着婴儿红的小手,欢呼并拥抱无形的春天;隔一段距离远远望去,整片石榴林犹如穿上薄如蝉翼的霓裳。春风携带着豆麦花之香拂过,霓裳便巾袂起舞,扬起来,飘起来,犹如村庄为下地的劳作者和返乡的远客挥动的红纱巾。

桑葚青里透红,燕语莺歌,农人开始收割冬小麦的时候,石榴树的叶片绿得像一片片翡翠,叶面上了釉一般,闪闪地反着光亮。蜜蜂正忙呢。石榴树葱茏的绿叶间,繁星一般绽开火红的花朵,是它们打蜜采粉的好去处。石榴花的骨朵外面是一层肉肉的皮,顶端像顽皮的孩子嘟起的嘴巴。绽放的时候,嘟起的嘴巴乍开,变成五星或四星的花萼裂片,花萼裂片内部,裙裾一般围着一圈多皱的花瓣,每一片花瓣都呈叶儿形状,像小小的蒲葵扇,自由舒展地伸到裂片外面。那才真叫薄如蝉翼呢。中间是鹅黄色的花蕊,里面藏着花粉,正中蜜蜂的意。石榴树林里,整天嗡嗡嘤嘤,热闹非凡。听听那繁忙的声音,懒汉可以改过自新,勤劳者会更加辛勤。

除了红色,石榴花还有白色、黄色、粉红和玛瑙色等多种色彩,独以红色为最。

石榴花有雄雌之分,一开花便能分辨。雄花,花丝无毛,花尾又尖又细;雌花,花尾带有子房,花朵中的花柱又长又壮。雄花开不多久,就会自然落下——花期中的满地落英,除了纷飞的花瓣,还有完成使命的雄花。雌花的子房渐渐长成铃铛一般的青果,从前嘴巴一般张开的花萼裂片,退去了红色,一色青绿。花萼裂片随着果子变大,越来越像圆圆的果子头上的一顶皇冠。小南风轻轻吹过,石榴果便与树枝一道荡秋千,那份闲情与自信,自是陶潜也莫及的恬静与自然。

农历七月半前后,石榴便成熟了,挑选果皮平滑圆润的摘下,打开果皮,分瓣儿排列着玛瑙一般浅红透明的石榴籽。石榴是极好的水果,具有平肝养胃,消痰化食,清心明目的功效;还可以抑制癌症,兼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吃法却有些讲究,那就是必须把透明的石榴籽从石榴瓣儿上撸下来,再放嘴里。1984年,村里来了一群架铁塔的工人,村里人好客,送给一个重庆铜梁人几个石榴,他吃了一个便摇头摆手说:“里面的籽倒是不错,就是皮太难吃!”原来他把石榴当苹果,捧起来便啃。

石榴不仅可以做水果,还可以带到供桌上祭神。传说,石榴是从阴曹地府传到阳间来的,从前专为冥府高官受用。打鬼的钟馗耳朵上别了一朵火红的石榴花,不知是否与这个传说有关。七月半祭祀祖先,八月十五敬月兔,安宁河两岸,有哪家供桌上不摆石榴的?石榴原本寓意多子多福,也是丰收的象征。

金秋,雁儿北来,家燕南归。收获后的田野,只留下静静的草垛。忙碌一年的人们安静地坐在屋檐底下,任秋风在身上吹拂。季节搁浅在秋声里。石榴叶子变成深厚纯朴的明黄色,随着秋风,落花一般,阵雨一般,落下,落下。落光叶子的石榴树也有动人之处,旭日东升或夕阳落下,柔和的光芒自一丛丛光秃秃的树枝背后映照过来,是可以入画的美妙景象。

【赏   析】作者运用“葳蕤”“臃肿”“霓裳”“翡翠”“薄如蝉翼”等生动形象的词语来写石榴的状态,读来具体可感;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石榴不同时间的生长特点。如选文第三段,“近处查看,像一夜之间生出无数带着婴儿红的小手,欢呼并拥抱无形的春天;隔一段距离远远望去,整片石榴林犹如穿上薄如蝉翼的霓裳”句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地道出石榴叶芽的特点,突出其酱红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再比如第四段,写石榴皮乍开时,“绽放的时候,嘟起的嘴巴乍开,变成五星或四星的花萼裂片,花萼裂片内部,裙裾一般围着一圈多皱的花瓣,每一片花瓣都呈叶儿形状,像小小的蒲葵扇,自由舒展地伸到裂片外面。那才真叫薄如蝉翼呢。中间是鹅黄色的花蕊,里面藏着花粉,正中蜜蜂的意”句中,将石榴绽开时的特点鲜活地刻画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闲坐看草

夏俊山

雨,淅淅沥沥下个没完。出不了门,便与妻儿坐在阳台上闲聊。儿子好动,头一伸,发现阳台下方有一片绿,惊喜地叫起来:“瞧,这儿有一块草地!”

我顿时受了感染,也凑了过去,三个人就这么静静地看草,一时间竟忘了说话。

“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问平泉草木”这是扬州瘦西湖大门旁李圣和书的半副对联。其实,天地间的美景又何止春花秋月。这一片草长在这儿也许大半年了吧,它们也很美,在雨水的滋润下,绿得诱人,绿得可爱。我住在教师新村,放眼望去,尽是灰白的水泥建筑,难得这片草,给眼前添了一抹生机和诗意。只可惜从未有人注意它们,滚滚红尘,滔滔名利,让我们走起路来也匆匆忙忙,目不斜视,以致忽视了阳光、微风、绿叶……感谢这场雨,让我们一家三口拾回一份闲适,静静地看草。

儿子看草,不知是否想到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不过,我家阳台下方的这片草,是无法涉足其间的——因为它在103室的封闭的院内。搬进新居已大半年,始终未见103室的主人露面,各种草也才能蓬蓬勃勃地生长。儿子说这是“草地”,其实很不准确。院子里的这片草,矮的被挤在一角,或匍匐在地上,或挣扎于断砖碎石间;高的则猛往上蹿,差不多跟围墙一样高。因无人过问,各种草无拘无束,乱长一气,有的虽瘦骨伶仃,竟还缀着几朵极小的花。

雨,还在下,像久别的情人相遇,倾吐着没完没了的私语。妻终于打破宁静,问儿子:“志飞,这满院子的草,你喜欢哪一株?”

“当然是最高最大的。”儿子不假思索。

“为什么呢?”

“在生存竞争中,它击败了对手,胜利了,它是强者。妈妈,你呢?喜欢哪一株?”

“妈妈喜欢从碎石间长出来的那棵小草。”

“那又是为什么?”

“草长得高大,有可能是它占了好位置。你看那一株,脚下土肥,距围墙远,可以充分享受雨露阳光。而那小草,脚下是碎石,身前是围墙,它没有趴下,仍然努力向上。多令人感动啊。”

我赞同妻,儿子不依:“你要有自己的观点。”我能说什么呢?我只好说,我欣赏那棵瘦瘦的开小花的草。我见过很多花,都不像这小小的野花,不雕琢,不刻意,不做作,落在哪儿就扎根在哪儿。没有人专门为它施肥、浇水、整枝,更没有谁把它移进精致的花盆。不受供养,也就不需要迎合某些人的目光,把自己扭曲成特定的形状。无心争名,无意逐利,花开只为我心,花落不伤情怀,过一种纯真自在的生活……

我也许说得太玄,儿子表示不解。是的,小小的年纪,他又怎能领悟?生活是一道多解方程,答案绝不止一个。战胜对手,赢得胜利是一种幸福;不断进取,尽志无悔,也是一种幸福;“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忘怀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这又何尝不是幸福?幸福并不在他人的眼中,它生长在自己的心田。院子包容了各种草,世界也应该包容各种幸福。

雨,仍在下,一家人就这么闲坐着,不仅用眼,更是用自己的心,看草。

【赏   析】这篇文章思路清晰,饱含哲理。作者围绕“看草”展开全文,首尾呼应。因为下雨,一家三口透过阳台玻璃窗看草,并围绕着草而进行一番对话,对“喜欢哪一株草”进行了讨论,最后阐述作者的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三口人有三种不同的认知,这恰恰体现了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人生态度。通过对话,可以看出孩子对竞争获胜的肯定,妻子对逆境向上的赞美,“我”对不争名逐利、纯真自在的生活态度的喜爱,这些都是幸福。习作通过琐碎小事,让读者感悟到生活哲理,并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此外,这篇文章还运用了联想手法。如文章中由看草想到了扬州瘦西湖的半副对联,还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最后,由看草联想到对幸福的认识。作者借助联想手法,由浅入深,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秋自来秋自去

叶良骏

菊淡桂馨、稻黄棉白,一片喜庆是秋;雁归鹤唳,雨凄风咽,一地残迹亦是秋。秋自来秋自去,何曾在意人去送。

每年总有这么几天,满城桂花香。院子里有一排桂树,在楼上也能闻到甜甜的香气。街上、绿地里都有桂花,随风飘来的香若有若无。在沁人心脾的芬芳中,走路都觉得轻快起来。

最令人期待的是与好友相约去送秋。每年桂花盛开时,我们就会去公园,或吟诗填词,或接龙撰联,或浅唱轻诵。桂子飘洒,满地馥郁。我们捡起落花,用手握住,如捧住了一汪清泓,如挽住了一抹温润。

这样的送秋已持续了近四十年。一年年地,不管有多忙,不论有多累,无论家事、难事、愁事,都阻止不了我们的脚步。桂花铺地的那天,我们都会放下所有的羁绊,在金灿灿的秋景中,走成一幅画。

我们相识已有一甲子,年少时就因爱好文学成了好友。那时,我们互相欣赏,更多的是较劲!我被老师读了作文,他赶紧写篇更动人的。我在《儿童时代》发了童话,他立刻去《少年文艺》发故事。得知他去青年宫参加文学创作小组,我马上报名参加天马电影厂的剧本学习班……你追我赶,谁都不甘落后!

如果不是世事无常,我们也许会描绘出一幅诗意盎然的长卷,可惜我们语文学得再好,还是未写成“如果”二字。

在人生之秋,我们终于重逢。时间雕残了容颜,但偷不走我们的梦!在钢花四溅中,他“炼”成了诗人。在天涯飘泊中,我写成了作家。青丝染霜,我们,依然有共同的理想!

几十年跋涉,无数亲人朋友,如掌中的沙,消失了;多少诗情画意,似风中的蝶,飞远了。难得还有个知己,可相约去送秋。他为我捡去发上的落叶,痛心疾首地叹:“你怎能有了华发!”我笑答:“春的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我为他拂落眉头的尘埃,吟诵他的诗:“而今你也改了容颜,秋雨却成了你酿就的酒!”相视一笑,春天仍在眼前。从料峭的正月,到酷熱的盛夏;从团圆的春节,到泪尽的清明;从缠绵的梅雨,到心碎的中元……担心,忧伤,单调,烦杂,哪怕是捱得咬碎了牙,都得过!只因有个满眼璀璨的秋日,可以忘记这一切,就觉得有了盼头。在落英翩翩的绿草丛中,我们回忆激越的青春之歌;在和风吹拂的绿树荫下,我们搜寻遗落的前行履痕!一年里,只因有了这一天,日子变得有韵味了!

总以为,这样的风景年年可看,总相信人如落叶:“纵然有一天被西风打下,美丽也胜过二月的花!”可,眼前依旧灿灿,他却不会来了。曾经的沉重,终究压垮了他的傲然。莫名的荒谬,还是揉碎了他的心志。他的世界成了白茫茫一片,再也不记得他钟爱的诗。任凭我千呼万唤,他只是迷惘地望着我,眼里只有茫然!所有的聪慧、才气、儒雅,都随风逝去,他兀自返回了童年。

岁月斑驳又是秋,我独自去了公园,漫步在寂寥的月光下,陪伴我的只有影子。回头望,小路无尽头,绿叶已凋零,路边不知名的甲虫,摇头晃脑排成了行,去意徊徨。

菊淡桂馨、稻黄棉白,一片喜庆是秋;雁归鹤唳,雨凄风咽,一地残迹亦是秋。秋自来秋自去,它何曾在意人去送!残花半树悄无声,细雨满天风似愁,从此,我再也不会去了!

【赏   析】秋去秋来,物是人非。多年与老友相约送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世事变迁,人生难料,作者再次送秋,却没了往日的相谈甚欢,只剩形单影只。望着满地的落叶,徒增悲伤,你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文章语言优美,极富感情。第三段结尾“我们捡起落花,用手握住,如捧住了一汪清泓,如挽住了一抹温润”,“捡起”“握住”“捧住”“挽住”几个动词的使用,兼用比喻来突出两人对落花的珍视、喜爱之情。另外,文章中多处使用排比、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读来令人感动。

猜你喜欢

石榴
熊猫奶奶的石榴
应该把钱还给谁
石榴
石榴
好吃的石榴
石榴
石榴
石榴的牙齿是甜的 等
石榴真好吃
石榴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