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一代青少年文化理解青春期

2021-05-12朱迪

教育家 2021年14期
关键词:青少年家长文化

朱迪

有人说青春期是美好的花季,也有人说青春期是乖戾的叛逆,叛逆和冲突使得青少年面临诸多风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青春期泛指11~20岁的青少年时期。就叛逆的表现而言,外显的有反抗、不听话,严重的发展到反社会行为,而容易忽略的则是拒绝沟通,有的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在我国精神科就诊的患者中,13~17岁发生率最高(15.9%)、18~22岁其次 (13.6%),其他年龄段较少,2000年之后,学龄儿童的心理疾病患病率呈逐漸上升趋势。

那么,应如何理解这一阶段表现出来的“叛逆”,仅仅是青春期发育的生理特征,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家长和社会又该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自我意识的萌发

青春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1~13岁的青春期初期,主要表现为与父母频繁发生冲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成年人的权利和自由;第二阶段是14~16岁的青春期中期,主要表现为情绪失控,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第三阶段是17~20岁的青春期后期,主要表现为冒险行为增多,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发生诸如暴力、滥用药物等反社会行为。

这些“叛逆”行为首先与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有关。青少年从之前依赖父母到逐渐关注自我,既包括对自我身体的关注,也包括自我意识的提升。一方面,对身体的变化感到措手不及,往往不知道向谁求助而陷入恐慌;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外表更加在意,容易受到光鲜亮丽的偶像吸引而陷入盲目。同时,自我意识得到飞跃式发展,心理活动集中指向自我,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相对敏感脆弱。

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青少年与父母老师、与同伴朋友、与社会的关系都在经历重构,冲突是典型特征,从而被理解为“叛逆”。

也有研究认为,“叛逆”与青少年额叶发育不完全有关,常常表现出来的是冲动行为增多,愿意冒险,同时青春期个体在杏仁核、海马、纹状体等皮质下脑区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脑区都与情绪的产生和调节紧密相关,会导致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变得敏感、冲动。

对既有社会秩序的反抗

如果说心理发展和脑发育是青春期一系列变化的生理基础,那么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则是青春期行为的社会基础,同样应引起重视。从历史的角度,能更清晰地看到“叛逆”的社会性。几十年前,违背父母意愿、选择自由恋爱就被视为“叛逆”,而今天,自由恋爱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可以说,“叛逆”看起来是对家长和家庭的反抗,但实质上是对既有社会秩序的反抗,因此对家长的叛逆或许可以理解为对当前社会秩序反抗的一种映射。

当前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愈发多元化,但从总体上看,矛盾主要表现在对代际、阶层和教育制度的反抗。

中国社会推崇“长幼有序”的传统文化,并延续至今。通常情况下,青少年应尊重服从家中长辈、学校老师,青少年文化也服从于成年人建构的主流文化,处于从属地位、亚文化地位。然而伴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青少年的社会文化地位逐渐上升,甚至达到与成年主流人群争夺话语权的程度。

目前来看,这种代际冲突的结果主要有三种:包容、打压与转移。

哔哩哔哩(bilibili)推出的《后浪》、快手推出的《看见》,可以看作是对“包容”的一种努力,“前浪们”俯身去理解二次元文化、电竞文化和土味文化,虽然这种“包容”有着“收编”的嫌疑,落脚点仍是“前浪们”所珍视的价值观,而这正是青少年亚文化所挑战的对象。

“打压”则更为常见,很大原因也是由于青少年文化自身发展的不成熟,与社会规范、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由“叛逆”上升到“越轨”,比如粉丝社群衍生的网络暴力,但应该思考的是,“打压”之后我们还应该做什么。

正是由于“收编”和“打压”的存在,青少年开始“转移”文化场域。这几年我们观察到的趋势是,微信更多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社交空间,而QQ则成了青少年的社交和文化空间,微博更成了饭圈文化的领地。“转移”并不是“消失”,而是青少年和青少年文化对抗既有社会秩序的新策略。

当今社会的青少年,除了代际压力,也面临着严峻的阶层差异。古语云“书中自有颜如玉”,现代社会励志的说法是“知识改变命运”,但到了“95后”“00后”成长的时代,阶层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鸿沟很难跨越,昔日作为“天之骄子”的“985”高校大学生,如今自嘲“小镇做题家”。他们对阶层秩序的对抗有时比较隐晦,可能表现为对父母的抱怨,也可能表现为学习兴趣的丧失或者孤独自闭,主要源于对现实的无力感和迷茫。

而对教育制度的反抗在青少年中则更为普遍。现行教育体制下,青少年以主课学习为主,“好学生”“差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成绩来定义,学习以升学、高考为目的,学习方式大多以被动接受为主,使得师生关系以服从权威为主。青少年表现出的厌学情绪,更多是对应试教育体制的不满。

在对代际、阶层和教育制度的反抗中,也贯穿着对性别秩序的反抗。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听到诸如“女孩子要温柔、要听话”“男孩子调皮代表聪明”“女孩子小时候学习还行,到初中就不行了”“女孩子学不好数理化”“男孩子当然要学理科”这类言论……遗憾的是,这些刻板印象不仅存在于坊间闲谈,甚至还存在于一些教育工作者的理念当中。一旦青少年没有服从这些性别秩序,比如男孩子不喜动而喜静、女孩子偏好中性化的装扮,就很容易被贴上“叛逆”的标签。

新技术的进步与普及

我们常常听到大人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是今天的青少年比父母小时候更不乖了吗?这可能要归因于新技术的进步与普及,某种程度上放大了青少年的态度和行为,青少年更容易“被看到”,即表达自我,同时更可以“做到”,即实现自我,而成年人的掌控感逐渐减弱。

据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往往较早地接触网络,而且触网的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5岁及以下就已经接触互联网的青少年占10.88%,6~10岁开始接触互联网的青少年占61.43%。此外,青少年也表现出了较强的网络综合使用能力,90.48%的青少年认为自己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88.06%的青少年认为自己能够对网上搜到的信息是否真实给予确认,75.17%的青少年知道如何制作短视频。在对18岁以上青年群体的调查中,85.3%的青年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社交网络增强了话语权,92.8%的青年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在社交网络中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利用网络空间的各种资源、规则与开放属性的过程中,青少年会发展自己的实践策略来展开数字生活中的行动,不仅面向自身的学习、娱乐与生活,也会通过技术赋能来“反哺”父母长辈。所谓数字生活中的策略性,正是青少年文化自主性的體现。

当下的青少年并非一味地按照父辈文化和主流精英文化的价值行事,他们对资源的调用、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弹性,而互联网和新技术则极大丰富了可供调用的资源,赋予青少年使用规则乃至创造规则的可能性。

在社会学对当代青年文化的理解中,这种文化自主性具有较强的反身性,这种反身性的文化实践表现为青少年拒绝自上而下的定义,如同布迪厄描述的“自我观察的观察者”,他们会有意识地在数字生活中生产和再生产自己的文化资本,而且很多时候可能是独特的青年数字文化资本——从网络流行语到发展青少年的语言共同体,从小镇青年到土味视频或新土味视频,从开直播到做网红,青少年身份的表达与角色的实践均表现出很强的反身性。

伴随着文化自主性的增强,青少年文化及其表现形式更加多元丰富,包括线上的和线下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即使所谓的矛盾、反抗和叛逆,也有着与以往不同的形式和策略,如前文提到的“转移”。事实上,这些青少年文化的新特征也并非只存在于中国社会。

呼吁“平等、开放与挫折教育”

青少年的“叛逆”可能带来诸多风险,如网络沉迷、校园暴力等,仅凭青少年自身力量难以应对,加之当代青少年文化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使得这些风险更加难以察觉,给家长、老师和社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下面笔者就如何构建积极友好的亲子关系,给出一些建议。

第一,反思自身、促进了解,随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很多时候家长感受到的“叛逆”,其实是因为没能及时调整教育方式,用孩子经常抱怨的话说就是“你还把我当小孩子!”。父母应敏锐捕捉到孩子的成长变化,加强对孩子的了解,同时面对社会文化变迁同步调整家庭生活方式,积极改善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促进亲子之间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

第二,尊重孩子、平等沟通,建立亲密关系的边界。需要说明的是,家长的权威性有必要存在,即使在亲子关系看似“自由松散”的西方社会,也普遍认同应维持家长和老师一定程度的权威性,尤其在青少年教育中。但在日常大多数非原则性问题的沟通中,家长应充分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尽量做到耐心、平等沟通,给予孩子表达个人看法或保护个人隐私的空间。

第三,终身学习、保持开放,陪伴鼓励孩子的兴趣发展。家长有着学习的热情、具备好奇心,才能带动和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必要时家长也应向孩子虚心请教,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后喻文化”的概念,指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长辈,这是当代世界独特的文化传递模式。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主动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如陪伴孩子探索和体验最新的游戏、最新的App、最in的时尚活动。

第四,接受短板、拥抱挑战,以身作则引导孩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家长角色的“祛魅”,回归人性。可适当放弃完美父母的人设,让孩子了解你的情绪、痛点,学会与自身的短板相处、与挫折相处,无论在学习还是社交上,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家长的不完美。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香玉

猜你喜欢

青少年家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家长错了
谁远谁近?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