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孜孜行走在“开放语文”的创新路上

2021-05-12李香玉

教育家 2021年14期
关键词:永明教研农村

李香玉

这个世界上没有简简单单的成功可以慰藉心灵,只有扎扎实实的奋斗才能绽放生命之花。王永明是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安石一中的语文教师,在这片黑土地上扎根农村教育整整26年。王永明把“开放语文”当作自己毕生的教育追求。“从朦胧认知到逐步清晰,从实践探索到深刻理解,从理论创新到形成教学体系,从一个人单打独斗到一群人携手前行,‘开放语文似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路,让我永远行走在语文教改的大道上,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王永明的话语饱含深情。

让“开放语文”在乡土中扎根开花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乡村教师,就要把心扎在土里,把工作放在心头!城市学校的教学方法始终是乡村教师抱养的孩子,乡村特色教育的研发才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这个孩子就姓一个‘农字,一个用辛劳和汗水书写出来的‘农字!”这是王永明的人生箴言,26年来,他孜孜矻矻,以忘我的情怀投身“开放语文”的研究与实践,在冬去春来的磨砺中,在南来北往的求教中,在云聚云散的頓悟中,留下了清晰的发展足迹。

依托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21世纪初,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迅猛推进。在新课改的号召下,基于当时农村语文教学比较封闭的情况,王永明大胆提出“开放语文”的教学理念,希望能够摒弃传统教学中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本本主义”,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理解与建构,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体认和发现,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使语文课堂充溢勃勃生机和无穷乐趣。

2004年,王永明围绕学校附近椅子山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和发展现状等,编写了近8万字的手写稿校本教材《探究椅子山》,并根据所在学校初中三个年级的不同特点,设计了“探究椅子山的自然资源”“探究椅子山的文化资源”“我与人生”三个版块,每一版块又设计若干活动内容,每一项活动都体现着浓厚的乡土文化。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与社会,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理念,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与合作性。此后,他还相继开发了《走近东辽》《我和玉米共成长》《职业教育读本》《我是小小科学家》等11本校本教材。

利用身边资源进行开放式作文训练。在校本课程的推进中,王永明听到了反对声音——“这么上下去不得耽误正课吗”“中考哪能考椅子山的事,学了也是白学”……为了给校本课程一个“合法”地位,王永明尝试将其与作文教学“联姻”。2006年,王永明申报了全国中语会“十一五”课题“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提高农村学生写作水平的策略研究”。他引领学生走向自然、深入生活,发现素材,写成作文,并对素材中包含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如一名学生写自己家门口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成了“水泥路”,他希望能铺上真正的水泥路,于是就写了一篇作文《“水泥路”何时成为水泥路?》,后来王永明把这篇作文作为一份请示报告,提交到了乡政府。不久,乡政府领导下来视察,经研究后决定给村里铺上水泥路。没想到一篇作文竟解决了一条路!

经过几年实践,王永明总结出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的三条路径:在七年级开展“走进大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以训练记叙文为主;在八年级开展“了解社会”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以训练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在九年级开展“感悟人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对生活的体验上升到对人生的感悟,以训练议论文和抒情散文为主。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笔下的优秀作文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王永明将它们结集成册,编成18万字的学生作文集《沃土飘香》。多年来,他指导的学生作文有近百篇在报刊上发表,200多人次获奖,为学生留下了青春里最美的印记。

开放教学模式,走“职教结合”育人之路。“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与当地生活脱节,与学生的生存脱节,农村学生不懂农、不爱农,农村教学不能很好地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王永明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开始思考怎样通过语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会做人、会生存、能创新的新农村建设者。

近年来,他尝试将学科教学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将基础知识与职业技术相互渗透,走出了一条开放式的“职教结合”育人之路。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知农、爱农”教育。“有名学生看到家长进行营养钵育秧苗时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觉得不仅成本高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就提出用稻草代替塑料薄膜的设想,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消除白色污染并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得到家长的认可,并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受这件事的启发,王永明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领学生进行科技发明,创新成果纷至沓来。2014年8月,王渺发明的“夜间农田捕鼠器”获辽源市首届科技发明市长奖;2015年3月,范金奎发明的“多功能农用车”获第二届市长奖;2015年4月,王永明带领学生参加吉林省第30届科技创新大赛,王硕、刘文宇获二等奖,唐雪莹、刘显明获三等奖。

“在农村,只有少数学生能考上大学,大批学生考不上高中,无法升学,如果教育不好将来很可能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针对农村学校升学困难的学生,王永明除了教他们基础知识外,还教他们学做人,教他们学生存,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做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新型农民。陈禹亭,是王永明教过的学生,没能考上高中,但人品好,勤劳能干。在王永明的鼓励下,陈禹亭在村里办起了石头厂,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几年来,留在家乡的学生,有的成了当地科技种田专业户,有的成了当地致富带头人,大大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王永明的语文教学突破了学校课堂的重围,走向了生活,走进了社会。他说:“语文的开放性在于打开学生的生活边界,让偌大的世界走进语文,让语文成为一片广阔的天地。未来,我将继续行走在‘开放语文的创新之路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使语文教学真正走上人本之路,用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引导学生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辐射引领,助力农村教育发展

坚守一线,不懈探索,从一名非专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北京师范大学区域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中语会理事,一路获评“东辽最美乡村教师”“辽源市师德标兵”“课改杰出教师”“吉林省创新拔尖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王永明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主动成长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但他没有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而是努力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传播出去。这位农村教育的“拓荒者”,不仅成就了学生,也啟迪了教师,发展了学校,影响了教育。

整合教师资源,助力教师发展。20年前,农村教学资源非常有限,教师水平不高,更不会搞教学研究,农村教育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难题。2003年,王永明把一部分愿意学习、愿意教研的教师组织起来,在全县发起并成立教师教研联合体——拓荒队,将教师的个人学习变成团队的共振效应,形成合力,冲破了封闭式教师“课程文化”,实现了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搭建起学校内外、系统内外彼此沟通的桥梁,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教研氛围,探索出一条“用教师培训教师”的校本教研新路子。

打造教师团队,形成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2010年,县教育局牵头成立了“东辽县王永明语文名师工作室”,实现了民间组织到正规组织的转变,教育局提供教研经费,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规律地开展教研活动,培养更多青年教师走上教研之路,至今已发展了五批成员,共计65人。在十年的实践探索中,王永明带领大家总结出一系列适合本土的、行之有效的教研方法,如农村开放式语文教学、教学思合一、学生互批作文三步法等。

优化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培养教师内在发展动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我国教师发展的目标: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当前,国家对教师发展提出一系列政策,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支持保障体系。但这只是外部条件,要真正激活教师队伍活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更重要的是调动教师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教师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王永明深谙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逻辑,他在自我专业成长经历的基础上,结合名师工作室的经验,总结出教师发展的“三段九步成长模型”,此成果获得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第四届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12月6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第三届名师工作室高峰论坛上介绍经验,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条浸透着艰辛与汗水的发展之路,但同时,也应是一条充满阳光和欢笑的幸福之路。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视并深入推动乡村教育改革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与必由之路。而现实中,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在王永明看来,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找到职业幸福感,没有尝到教育的成功快乐。“未来,我们将在这方面重点发力,不仅关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要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助力教师收获教育路上独有的幸福。”

“静听风打雨落声,徒步骑车土路中。人生何必顺风行,一路风雨也有晴。”这是最近王永明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一段感言,他享受着行走在路上的感觉,虽然一路有颠簸、有泥泞、有困苦、有艰辛,但留下的足迹会更加深刻,前行的脚步会更加坚定。

猜你喜欢

永明教研农村
以德求得,因材育才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爸 爸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