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探索

2021-05-12张婧徐新容鞠艳林

教育家 2021年14期
关键词:劳动文明绿色

张婧 徐新容 鞠艳林

2021年2月, 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与劳动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应赋予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劳动的价值应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共生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与新方向,是教育发展的新范式与教育思维的再创新。在中小学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需探索更加有效的实施路径。

路径一:通过绿色校园建设促进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

2019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要求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到 2022 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60%以上的绿色学校。将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融入绿色学校建设,是新时期绿色学校建设的重要目标与路径,可从以下层面开展实施。

一是基于校内资源开发户外与室内立体种植园,开发校内农事劳作和劳动创意课程,让学生亲近自然,同时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师生共同创新学习方式,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微课题研究、项目主题探究,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可持续学习能力。如河北青龙祖山兰亭中学开辟绿色生态墙,尝试利用废旧饮料瓶、泡沫箱、塑料管道培植各种花卉蔬菜,让学生在校园一角通过劳动体验生态农业的新发展。二是围绕种植项目模块,分年级设置研究与劳动主题。如清洁与绿化校园、开展种植养殖活动等,在劳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三是基于社团的研究式学习。通过教师指导、社团成员集体讨论后确定研究课题,收集资料,探讨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的“绿之队”社团,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与再创造,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生活已成为大多数师生的行动自觉。

路径二:多学科融合激发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共融共生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在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一流人才培养必须创新思路。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多学科融合开展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优质发展。

一是学校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按照教育部指导纲要,不同类型学校与教育有不同的课时要求,必修课可与三级课程相融合,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通过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落实好社会服务、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等活动,确保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时安排。二是在学科教学中,如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观念和态度、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在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技能、职业技能与生态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活动课中融入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学习健康生活知识,积极开设烹饪、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模块内容。以课程为基,挖掘区域在地学习资源,改变课程实施方式,转变教师育人理念,实现教学相长。三是倡导各校根据自身情况,研发E-STEAM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如湖北随州白云湖学校的中草药种植课程,从语文、英语、数学、科学、传统文化节气、《黄帝内经》等不同视角,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学习与劳动,通过观察、访问与调查,設计研究学习目标与劳动计划,为学生搭建参与劳动、实践锻炼、关注生活与合作探究的平台,有效培育了师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与劳动能力。

路径三:通过参与社会公益劳动,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责任感

2020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2030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其中将赋权青年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行动领域,显示了国际社会对青少年一代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高度重视。青少年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劳动,自然而然提升社会责任感,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引导青少年参加环保实践。据《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公众对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55.1%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环保志愿者活动,频率为1~2次的为多数,活动类型多为清理垃圾、环保宣传教育等,因此亟须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如在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公益活动,号召并监督社区居民、家庭成员等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可再生垃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家园。二是引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积极服务社会。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是一个多功能、多要素、多途径相互整合实施的劳动教育过程,需要从全局维度出发、深化与实施,同样需要全机构参与的多方合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在班级或学校层面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到乡村、公交站、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开展志愿者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传播城市文化、帮助弱势群体、清洁人居环境提出改进建议等,用小手撑起社会大责任,用力所能及的劳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如北京石景山区炮厂小学以酵素制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容之一,利用果皮、菜叶等制作环保酵素,走进社区与家庭开展绿色生活方式宣传与指导,用行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路径四:家校社共参与,依托劳动教育培养自觉生态行动

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各个层面实现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全社会自觉崇尚生态文明、爱护环境与保护环境、践行绿色生活的美好局面,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文明与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关注劳动教育新形态,适应时代新发展,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和形式,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方面,可以开出家务劳动清单与劳动必要时间,家长引导孩子通过家务劳动,养成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培育生态文明道德,让学生在真正的劳动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学校教育方面,应在“五育”培养体系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思想与核心价值观。学生通过劳动开发智力,使身体、道德、美学完美统一。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渗透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起到辅德、益智、促体、审美的作用,进而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教育行政部门应把生态文明教育与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以制度规约和评价搭建支持系统,制定大中小各阶段开设的劳动课程、劳动实践活动和具体劳动目标与要求,并且与生态文明行动计划相融合,与课程建设、生态道德培育、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家庭—学校—社区”间的互动,促进由知识育人向实践育人教育新范式的形成。

社会教育方面,可从两个层面开展。一是学校与企业、社区、家庭积极开展合作,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开展绿色生产综合实践学习与调研,感受企业的生态价值理念与社会责任。如北京石景山区红旗小学走进新首钢,走进奥组委,了解冬奥设施与场地建设中节能环保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并与学科课程结合,在学校与家庭中通过劳动开展节能减排等活动。二是学校组织学生在劳动课或课外活动时间深入社区,以服务身边的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为目标,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微信、微博、社交媒体、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身边的劳动模范人物、环保榜样、绿色家庭等,积极践行“三减一节”(减霾、减塑、减排、节约资源),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劳动、环境保护、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建设美丽家园与美丽中国,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婧、徐新容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作者鞠艳林系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白云湖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劳动文明绿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热爱劳动
对不文明说“不”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文明歌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