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科研管理效益的六个向度
2021-05-12陈卫兵陈志军
陈卫兵 陈志军
[摘 要]学校需要不断提升教科研管理水平。为此,可以从六个向度入手,通过加强科研规划,凸显领导示范,丰富活动方式,运用激励机制,优化科研队伍,实施分层管理,不断改善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广度、高度、力度、强度、厚度和效度,提升教科研管理的效益,为教育现代化赋能。
[关键词]教科研;教育现代化;管理效益
教育现代化是在教育普及、质量、公平、结构等方面整体水平的提升。实施教育现代化,科研先行。这对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浙江省海盐县武原中学一直以来重视教科研工作,认真落实“辐射引领、整体优化、彰显特色”的市科研基地学校的要求,坚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浓厚科研氛围,深化教育科研,提高教科研效益。学校于2019年被评为浙江省教师发展先进学校,嘉兴市教科研基地学校、市德育基地学校。2019—2020年度,学校又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窗口学校和省教育现代化学校,以及教育部-乐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教师培训基地。教科研日趋成为学校教师的自觉行为。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教师开展的省市县级各类课题研究53项,有多项课题成果获得市县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同时,省内外结对的城乡共同体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现有浙派名师培养对象2人、嘉兴市名师1人、市名校长培养人选1人、市县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15人,数学教研组获评2019年省优秀教研组。实践表明,“科研兴校”就是要提升教科研管理效益,提高教师的科研参与度,凸显科研的群众性和创新性,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一、加强科研规划,拓展参与的“广度”
教科研管理需要体现“管在点子上,理出头绪来”。近年来,学校每年都会在开学前统筹规划,未雨绸缪,积极做好教科研的准备工作,制定出学校教科研发展的年度规划,明晰教科研各条块的重点工作清单。一是抓好宏观的规划管理,加强教研组(课题组)、科研协助组、青年教师发展中心三支科研队伍建设,明确教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策略和重点,促进学校教科研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效益化。二是抓好微观的技术性管理,关注教科研的进程,为研究者提供科研的技术性服务,并提出合理的教科研阶段性目标和各教研组的达成度指标。
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空间、钉钉、QQ群、微信朋友圈以及各种新媒体,做好课题组管理建设,强化教科研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及时进行教科研成果分享和推送,以及落实教科研过程管理等工作。同时,校教科室积极跟进,组织各类教科研讲座,开展读书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市县和共同体学校的教科研培训和互动等,优化研究思路,提升研究效能。各类平台的搭建,使教师们有了更多用武之地和交流学习的空间,从而拓展了教师们参与课题研究的“广度”。
二、凸显领导示范,引领参与的“高度”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用事实说话,用亲身的科研行为说话,可以影响和带动教师群体积极投身科研。学校领导一方面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如名校长和名师培训班等,率先学习和践行,从而明确学校研究与实践的方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科室的参谋和服务作用,由教科室开展专题教师培训,把前沿的科研信息和学习心得介绍给教师,做好科研的宣传普及,鼓励教科室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积累丰富的教科研经验,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指导,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深化。近年来,校级领导先后主持了“初中生生活力培育架构和实施”“三维并推:初中体育‘固本行动之路径研究”“大数据下精准教育的实施与研究”“三式互进:初中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样态研究”等省规划和教研课题,以及“基层学校党员发展‘双培养机制研究”等县级课题,引领了学校的研究方向。2020年度,学校中层也有“三式三元:初中生生涯规划家校‘协同式教育实践研究”等4项县级课题立项,通过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引领着学校参与教育研究的“高度”。
三、丰富活动方式,提升参与的“力度”
学校教科研的一个特点,是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灵活的活动,能促进教师真正学会教科研,运用教科研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教师提高自身教科研能力,从而强化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力度”。
1.开展“研磨式”申报
学校通过“研磨式”的课题和成果申报,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研修机制。针对每项课题和成果,都严把选题关、结构关、语篇关等,关注教育科学规划的发展趋势,注重研究问题的审视、概念层级梳理等,追求力所能及,形成大众参与的良好局面。所选课题覆盖面大,有规划课题、微型课题、专项课题等;涉及面宽,各学科、年级以及管理层面都能广泛参与,确保申报的均衡和质量。2018—2020年,学校在每届市县级科研成果评比中均有多项获奖,每年都有10个以上的县级课题和2个以上的市级课题立项。
2.开展“互动式”研讨
学校鼓励学科组成员参与“一课一题一报告”活动,通过“互动式”研讨,以中心发言形式,畅谈认识,落实“至少有两篇论文(案例)获奖或发表,至少有两节研讨课,必须有开题报告(论证活动)、阶段性报告(展示活动)和结题报告(或成果报告)”的“两文两课三报告”制度,从而打通课题、课例和案例论文研究的连接通道,提高教师教科研的获得感。如近期英语组围绕课题“基于‘问题链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撰写课题衍生获奖论文《研读英语阅读文本,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开发的课例也获评“一师一优”部優课。
四、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参与的“强度”
学校依据《教科研课题立项、实施和奖励的办法》《教科研论文评审和奖励的办法》以及学校绩效考核和发展性评价制度,对教科研有贡献的个人、集体进行表彰和物质奖励。每年,学校都要评出一批校级“教科研先进个人”和青年“教科研标兵”,在《武中教育》微信公众号和“武中网站”上也设立了专门栏目,不定期推送一批青年科研骨干,介绍“科研型”的教师和先进教研组。同时,学校也把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情况和业绩纳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学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及提拔、晋级、奖惩的重要依据。
此外,学校还加大对优秀科研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激励教师从事教科研。如每年举行常态化的教研组成果展示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经验交流、成果展覽等。并且通过一些特色课题研究,不断衍生出多项子课题,进一步落实后续研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强度”。
五、优化科研队伍,积累参与的“厚度”
要开展好教科研,就必须建设好科研队伍,以点带面,优化组合,形成科研合力,全面推动教科研工作。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教科研协作组,通过定期举办科研方法讲座、召开校内经验交流会等,“请进来、走出去、秀出来”,使教师们脱颖而出。同时,采取“拜师学艺”“选派课题”“课题招标”等方法,以老带新,以熟带生,让各位协作组成员发挥作用,积极指导教师掌握教科研的基本方法,参与课题研究,增强科研能力,从而扩充学校教科研的力量,形成教科研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双向良性互动,营造教科研的良好氛围,实现共同提高,并从中积累学校参与教科研的“厚度”。
六、实施分层管理,增强参与的“效度”
要提高教师教科研参与的“效度”,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针对不同层面的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层面的教师都能形成一种内在自觉的需求。为此,学校注重研究贴近各个层面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教科研目标。对于青年教师,学校重点帮助他们掌握教科研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积累课题研究经验;对于骨干教师,则要求他们升华教学理念,探索学科教学的重点方向和举措,产生优秀课题成果。
此外,学校还实施不同层次的工作策略。对于涉及教育理念、办学方向、管理方法等宏观层面的课题,要求长远考虑,不断实施“进阶式”研究。对于涉及教育管理的内容、方法、评价等中观层面的课题,要寻找适宜的突破口,探究“精准式”策略,推动研究走向深入。比如,围绕市级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形成了海盐本地特色的“徜徉心海”心理健康拓展课程,生成了《点亮心灯》《打开心门》《抚慰心灵》班主任心育三读本。对于涉及具体教学方法或问题的微观课题,要求教师创新举措,寻找方法,形成系列研究。如英语组逐步衍生了“初中英语‘微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生活链语境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初中生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的听说课综合评价研究”等系列研究,不断拓展研究面,在行动研究中增强教师教科研参与的“效度”。
总之,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由于目标明确、指向清晰,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提升了教科研管理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五育并举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将积极地向市新优质学校迈进,以更好地发挥市教科研基地学校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并力争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上不断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