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2021-05-12董述尧
董述尧
《新课程标准》提出:“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工具。”这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一种强大的学好数学的愿望,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知情结合,激发求知兴趣
教学是知识情感相伴交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想学、爱学、善学习、乐学。因此,在学习生活中必须根据这一目標,最大限度利用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设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态,使学生个个精神饱满的投入所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出了一道练习题:把下面的偶数写成两个质数之和的形式。8=( )+( ),10=( )+( ),12=( )+( )。学生完成后,教师追问:“是不是除了2和4以外的所有偶数都能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形式呢?大家可以交流、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举了很多例子,教师都及时给予肯定。他们深受启发,感受到质数和合数的不同凡响,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数学精神的紧密联系。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这为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巧设问题,给学生探索空间
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特点巧设问题,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我们用什么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用什么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吗?可能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3)老师这儿有一块梯形纸板,要求它的面积,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答出来吗?显然,这几个问题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空间。通过大胆探索,学生的转化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通过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向下底作一条腰的平行线,将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或向下底的一个端点连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有的学生通过梯形两腰中点将梯形剪成两个小梯形后,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一位学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S=(a+b)h÷2,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同时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轻松学习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能自主探究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能讨论解决的,教师决不一讲到底。教师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如讲《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我要求学生选择教师提供的这些操作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操作材料是这样的(单位厘米):6×3长方形硬纸板(红色)3块,6×4长方形硬纸板(黄色)3块,3×4长方形硬纸板(蓝色)3块,透明胶带一卷。提问“你决定自己一人独立完成还是同桌合作完成要方便些?”因为学生明白硬纸板一个人很不好粘贴,都希望有人帮忙,所以小组试验合作探究的愿望自然产生。因为是学生自己主动提出要求试验合作,所以合作起来也就能真正起到作用,消除学生为了“教师的合作”而合作的抵触情绪,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提高合作的效率。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目的。
四、联系实际,让学生学有动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创设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的问题情境。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开始时利用电脑课件创设故事情节,放映一位农民伯伯在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上除草的情境。问:“这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你们想知道有关这块地哪些知识?”同学们纷纷说出: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能收多少千克菜?这块菜地可以卖多少钱?这块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然后,教师进一步激发、诱导学生的创新欲望:怎样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面积?我们也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你们觉得怎样?”这样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兴趣,也就把教学内容复杂化变成了简单化。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为使数学课堂教学尽快适应今天学生学习的需要,把孩子们带入探索数学知识的快乐殿堂,教师要用真情感化学生,使学生乐于参与,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生产兴趣,陶醉在学习的愉悦之中。这样的学习环境,这样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势必会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