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互动式、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
2021-05-12孟艳华
孟艳华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它能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如何能有效合作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首先弄清所要面对的对象特点
(1)主要表现:很多的小组合作一般是一人较为能干,其余的人习惯于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演变成了“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有的小组内成员抢着发言,谁也不肯听谁的;有的小组人数太多,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人人发言;有的小组成员过于懒惰,只想等别人有了结果,就能向老师交卷,或过于机灵,生怕自己说错了,会招老师的批评;也有的怕自己讲了,别人就会了,自己就无法表现了。
(2)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孩子们不愿合作。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与人合作会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的。②孩子们不会合作。对于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合作的孩子来说,习惯了以往的学习方式,对于如何与同伴进行合作还非常陌生,不会合作也情有可原。③教师引导不力。应该说教师引导不利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得合作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孩子们无从着手或看似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导致成员之间产生矛盾。
二、采取措施
针对上述特点,我认为要搞好小组合作,必须从几个方面循序渐进。
(1)合理分组。要想成功的实施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我在分组时,一般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优差结合,能力互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2)按能分工。一般来说,合作小组应设小组长、记录员、纪律管理员各一名。其中小组长是合作效率、成功率的关键所在。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合作意识、会学的学生担任;可以采用自荐、选举等方式,再由教师明确职责,进行适当地培训,并定期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的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进行培训。首先是对学习小组进行小组意识的培养。一是组内成员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二是增强成员的小组责任感、荣誉感。三是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是对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以避免小组交流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最后是对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会如何正确并尽可能简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学会讨论问题;三是能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
(4)用好评价。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①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②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③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④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
(5)合理引导调控。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实验证明,在开展小组合作初期,学生中可能经常出现三种情况:闲聊;开玩笑;冷场。此時肩负引导使命的教师如果不能合理的进行组织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始就有可能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总之,我们应积极地选用不同方式,让小组合作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成为一个与人交往、与人分享的过程;让孩子通过合作学习在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让他们在交流中更清楚的明确自己所想,分享到他人所想;让集体荣誉感、同伴之间的信任感、自身的责任感在孩子们心中油然而生,让孩子们学会参与,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