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技课堂中教师要适时地“进”与“退”
2021-05-12陈圆圆
陈圆圆
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参与者、促进者,只有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进”与“退”,学生才能有机会在学习中主动习得知识、掌握技能。
第一,教师适时“退”,让学生做课堂的“小”教师。教师适时地“退”,就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小”教师。
首先,学生在制作作品遇到困难时,让学生引导学生找到解决方法。如在“编制小狗”一课中,有学生说:“老师,我这个小动物的耳朵怎么编制啊?”教师马上说:“请同学们停一停,这位同学遇到困难了,他做的耳朵连接不上去,谁帮他想想办法?”这时有学生回答:“反复编吉祥结。”其次,如果引导不足以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示范指导。对于初学者,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对课本中的介绍或说明缺乏理解,需采用这种方法,如学生刚刚学习纸工,对材料上的粘贴面、山线、谷线等知识还缺乏了解,可以让学生逐一示范。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制作,也需要采用这种方法,如“会动的卡片”一课中,要求学生学会制作一个会动的卡片——蝴蝶、小汽车、钟表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制作。尝试制作之后,可以请做得好的学生介绍制作方法,并在技术上给其他同学以提示、指导,一步一步示范。
第二,教师适时“进”,做课堂的“大”助手。教师适时地“进”,就是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助手,主要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引导与帮助。
引导学生总结制作方法。当学生尝试制作后,学会了一些方法,也碰到很多问题,有很多话要说。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就手工制作的材料、设计与制作的方法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发言、作品进行点拨,解决学生在制作中碰到的问题,总结设计制作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尝试制作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其中大部分会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学生在试剪五角星时,发现剪出来的五角星的五个角大小不一,此时,教师就需要适当点拨:分角要匀称,这样才能剪出比较标准的五角星。这就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部分,即折纸的方法,折得标准了,剪出来的五角星的角就一样了。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勇于创新。在尝试动手制作时,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往往占着主导作用。但过去的知识技能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其思维发散性不强。此时,教师适当点拨,拓展學生思维,让学生能更大胆、主动地发散思维,放开手脚去做,或许效果会让人惊喜。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创客教育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CDDB18265)研究成果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