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美育实践

2021-05-12王坤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战象沈石溪斑羚

王坤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儿童文学,通过具体策略的实施,能有效帮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建立审美观。本文以“走进沈石溪笔下的动物世界 感悟生命中的真善美”为主题的阅读课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欣赏作品,培养审美感受力。

一是培养学生对作品外在形式因素的感知能力,包括所描绘事物的形态、颜色、声音,人物的肖像等。在主题阅读课中,引导学生借助读书卡,通过感受作者笔下同一动物不同性格的对比阅读、做读书摘记、与同伴分享交流、开展“朗读者”活动……带领学生将情感融入作品之中,品味其语言美、意境美,进而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

例如,在《最后一头战象》中,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在临死的那一刻,它“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躺在了一起。经过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吟咏,鲜活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画面,嘎羧忠诚、坚定的形象深深镌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是培养学生对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意蕴的感知能力,如作家的价值取向、审美理想等。在主题阅读课中,笔者启发学生通过给作品中的主人公写小传,感受作品蕴含的审美情感与意蕴。

例如,《斑羚飛渡》讲述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学生为镰刀头羊写下:富于智慧、遇事镇定、临难从容、舍己为人……

第二,了解作家,解读其作品,培养审美鉴赏力。

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对作家以及作品人物和事件的整体把握,理解作家所传达的思想意蕴和美学追求。

一是了解作家的生活经历,体会隐含在作品中的殷切之心。在课程中,笔者带着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故事大王——聊聊作家沈石溪”的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作家16岁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一待就是36年。沈石溪曾说:“我的整个创作之根,都源于给予我无穷无尽的创作素材和灵感的地域之根西双版纳。”

写过七八十种动物的沈石溪在学生眼中:善良、有爱、有同情心、善于观察、有丰富的想象力、有文采、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热爱生命……跟随他的作品,仿佛重返原始森林,学生从一个个角色身上感受到:斑羚有情,骆驼有义,骏马宽厚,大象柔情……字里行间,传达着生命中的真善美。

二是通过亲子共读,探寻作家的思想轨迹,深入作品的精神世界,体验作家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美学追求。在课程中,笔者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与孩子共同品读、讨论、赏析。

例如,《狼王梦》展现了丛林法则的残酷,以及母狼紫岚最后死去的悲剧结局。亲子之间可以各抒己见,发表各自对作品的看法。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学会欣赏、评价,而笔者适时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标准。

编辑 _ 李刚刚

猜你喜欢

战象沈石溪斑羚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的组织病理诊断分析
与作家面对面(五)——沈石溪讲座纪实
爱是永恒的主题——读《斑羚飞渡》有感
初见沈石溪
排山倒海
双角犀鸟
《斑羚飞渡》“飞”出了什么?
古代的坦克
感人的“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