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建设的区域探索与实践

2021-05-12李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研训个性化融合

李军

区域教师培训机构承载着赋能区域教师专业成长的职能和任务,“十三五”以来,朝阳区教师培训机构秉持“大教育观、大人才观、大德育观、大课程观、大资源观”的研训理念,立足培训、教研、科研、党建、信息化“五位一体”大研训格局,依托“多网联动”数字平台,以专业能力有效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顶层设计持续优化,研训管理持续完善,研训适需性持续增强,研训效益持续凸显,高品质专业化机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机构重组——在“合”与“分”的创新思辨中转型升级

结合区域教师队伍总量大、类型多、开放度高、发展快的特点,朝阳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高站位谋划、宽视野整合、全方位推进、精细化管理、特色化发展,以专业视野、跨界思维,做大格局,做优整合,做细分类。

在“合”的层面,以“整合+融合”的方式,整合朝阳分院、教研中心、党建中心、信息中心、社区学院五大专职机构职能,融合“培训、教研、科研、党建、信息化”五大研训专业功能,形成统一领导、机构分设、各司其职、统合联动的“五位一体”立体化大研训格局。宏观设计上,研制了《北京市朝阳区“十三五”时期教育人才发展规划》,以五大发展目标、四大维度任务、九大重点项目实行高位引领;中观规划上,出台了《朝阳区“十三五”时期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平台、学分、项目、课程、校本、学区等七大领域管理办法;微观运行中,运用多样方法、关注多元主体、拟定多维目标。机构整合与机制融合中,注重研与训合、学与用合、知与行合、情与境合,并从显性的整合、结合、混合,优化过渡到隐性的融合、聚合、化合,从形式到内涵,从浅表的碰撞汇聚到内涵深度融合创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思想与行动、研训主体与研训环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六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凸显了教师培训的张力与合力。

在“分”的层面,坚持分级分岗、分层分类、分维分项的原则,构建了“纵向五级、横向五岗、梯队五层、素养五类、重点五项”的五维立体研训体系。例如,在梯队建设上,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依循规律,开展新任教师追踪式培训;基于成长,开展青年教师递进式培训;尊重个性,开展骨干教师共生式培训;促进共赢,开展名优教师引领式培训;追求卓越,开展“双名工程”输出式培训;结合教师专业素养结构,重点打造了“双名工程”人才培养项目、国际化素养提升品牌项目、信息化能力建设品牌项目、积极心理培养项目、内外兼修素养提升项目等。以合与分的辩证融合,着力做好立体式培训、建构式研究、跟进式指导、项目式管理、智慧型服务和融合型机构建设。

体系优化——在“学”与“用”的深度融合中循环迭代

结合时代特征和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实际及内在规律,基于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等个性化学习需求,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训理念,创建“学研训用”研训模式,研发“学习科学”助力系统,构建“自主实践”学习模型,研发“内外兼修”学习课程,创建“以评促学”引领体系。开展泛在学习视域下,基于校本实践场域的深度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型学习。从群学到自学,致力于“学习共同体”和“学习超市”的建构、学习品质和学术能力的提升。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元支持,我们以学习者为中心,组建研训共同体,建立学习型组织,搭建自选择、自适应“学习超市”资源系统。以“学”为中心、“研”为主线、“训”为主导、“用”为目标,深入实践场域。以教育民族志田野调查为起点,以OBE成果导向为目标点,以研修共同体深度对话和PBL项目牵动为策略,以行动研究为路径,围绕预设目标,变“训”为“导”,在理念与理论上教导、学术与专业上引导、育人与实践上指导、成长与心境上疏导,通过研修共同体的共研共学,开展以问题解决为突破的学中研、研中训、训中用、用中学,深挖问题源头,营造学习场域,建立情感链接。以学和研促进信息输入和转化,以训和用承载能量输出与升华,实现研和训的解构与重构、学和用的优化与提升。

建立以迁移应用为目标的过程性评价追踪机制,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重点关注行为层和效果层。关注教育教学行为改进,关注训后迁移效果,关注高阶思维参与的深度学习。以专业研训,打通从“学”到“用”的最优化成长路径,为理论匹配实践验证,为知识匹配情境体验,为行为改进匹配行动路径,为经验复盘匹配生长根基,为迭代进化提炼成长基因,把“冷知识”变热、“硬知识”变软、“远知识”变近、“大知识”变小,让每个个体的学习实践不再孤单,赋予其专业成长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实现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的目标及研训效能的最大化。

专业打造——在“精”与“专”的探索实践中进化提升

致力于研训机构专业化内涵建设,从精细化管理、专业化发展、个性化服务三个维度深入研究机构建设的内涵、标准、内容、制度与模式,实现转型升级,实施梯级计划,坚持行动研究,以专业研训赋能干部教师专业成长。

以“精研+精训”为特征,秉持“12345”管理模型,即树牢“以学习者为中心”一个核心理念,把握“前瞻性、实效性”两个基本原则,落实“专业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三个服务宗旨,实现“研训管理、研训目标、研训标准、研训模式”四个统一机制,促进“研訓课程融合创新、研训师资融合发展、研训资源融合开发、研训内容融合改进、研训平台融合应用”五个融合发展。

以“专门+专业”为目标,秉持“专业取向”学术理念,创新学术管理机制,打造专业化研训团队,建立科学化标准体系,研发特色化课程体系,开发多元化评价工具,搭建数字化研训平台,整合协同化研训资源。

以“适合+适用”为内涵,致力于终身发展的个性化路径创新,探索基于个体自适应需求的个性化终身发展的研训体系构建。为每一位教师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研制生涯规划,优化课程超市,探索私人定制,研发多元路径,形成个性化人才培养链条,致力于贴近教师最近发展区的研训模式创建,促进自主成长的个性化、常态化。

专业创建中,坚持立足自主、立足实践、立足差异、立足共生,强化课程目标从“外促”到“内生”的转变,课程实施从“共性”到“个性”的转化,课程内容从“反思”到“建构”的转型,课程价值从“个体优秀”到“群体共生”的转向,注重将发展进程中的新优势、新增势、新亮点,逐步稳定为教师培训的新常态。从关注狭隘经验到关注理念更新和教师文化再造;从重在组织活动到重在培育状态;从技术熟练取向发展到文化生态取向。

文化创建——在“人”与“境”的和谐共生中创新发展

在研训队伍和研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侧重人文化关注、情境化体验和生态化涵养。

本着“尊重人、理解人、促进人、完善人”的原则,立足“人”的需求,服务“人”的成长,促进“人”的发展。以立德树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以环境熏陶、文化感染、榜样示范、评价激励等多种渠道,从人本到人文,致力于研训文化建设。

发挥“境”的隐性课程功能,创设“研”的环境、“训”的情境,突出实践场域,强化体验与互动,坚持“唤醒自觉”和“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和谐生态研训环境,实现文化管理和人本管理相互依存,发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双重功能,把人作为研训主体和最重要的研训资源,优化培训质量动态监控和效果评估机制,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个性化研修体系,探索前沿新兴项目的专业标准和课程规范。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生态和谐、相互滋养的人际关系,做到上下同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实现群体与个体发展的双跨越。

以“生态”为文化内涵,基于人性本源的内在需求,构建信息化生态,优化国际化品牌,探索校本化实践,研发个性化路径,关注心灵品质建设,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知,强化研训过程中对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正向关注,构建“积极心理品质”研训课程,拓展国际化资源,研发个性化成长体系,帮助每一个人找准跑道、调准频道、抓住门道、悟出业道,实现专业提升,展示学术自信,增加职业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研训个性化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