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2021-05-12高娟
高娟
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要求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在小学阶段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小学阶段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更好地了解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全面提高数学核心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自主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机械地听讲,这就造成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不利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解了表面积的知识,但并没有直接给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表面积定义,自己研究如何计算长方体表面积,很多学生对长方体缺乏立体概念,教师让学生事先准备了一个长方体学具,先观察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发现长方体的相对的两个面都是相等的,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找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办法。
生1:将长方体展开,分别计算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再相加。
生2:不用展开长方体,因为每个面与它相对的面是相同的,因此,先计算其中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得出三个面的面积后相加即可。
生3:我认为既然三个面都要乘以2,可以先将三个不同边长面的面积相加得出和再乘以2。
学生根据刚才的总结得出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
上述案例,教师并没有直奔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反复去观察长方体教具,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六个面特点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在课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逐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月亮、向日葵、轮胎等图片,这些图形是圆形,教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圆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钟表、薯片、硬币、自行车轱辘……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让学生在纸上畫出自己喜欢的圆形物体,有学生利用手中的硬币、橡皮等学具来画,有学生利用圆规来画,还有学生直接就画出了圆形。教师让学生将这些图形裁剪下来,然后对折5次,画出折痕,观察这个圆形有什么特点?经过学生观察并测量发现:这些折痕都经过一点,这一点距离圆周的距离相等,而且经过这一点的线有无数条。教师为学生引入了圆心、半径、直径的知识,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
上述案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做”圆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圆的特点,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圆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目前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却不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教师要提前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准备了12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通过摆一摆的方法得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有学生摆出长12cm、宽1cm、高1cm的长方体,有学生摆出长6cm、宽2cm、高1cm的长方体,有学生摆出长4cm、宽3cm、高1cm的长方体,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摆出的图形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大家共同得出长方体体积是12立方厘米的结论。于是,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1)这些长方体有哪些异同点?(2)为什么这些长方体的形状不一样,但是体积相等呢?(3)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分组交流,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不仅和高有关系,还与长和宽相关,根据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长方体体积=长×宽×高。然而,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出每种长方体的底面积与所摆长方体每层小方块个数之间的关系,经过计算比较后,学生立即发现每层有多少个小方块,那么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由此得到第二个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上述案例,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分析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通过交流合作后可以得出结论,体现出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将会使数学教学活动难以进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主动探究新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了古埃及数学家测量金字塔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金字塔的神秘,那么它的高度怎么测量呢?数学家泰勒斯利用一把尺子和一根木棍就完成了测量工作,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测量的吗?学生特别感兴趣,但都想不出他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教师继续讲:“泰勒斯选择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他将木棍竖着放,先是在木棍的影子顶部作了标记,立刻又在金字塔的影子上作标记,测量金字塔和木棍的影子长度,你们知道他是怎么计算吗?”学生纷纷猜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接着说:“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的比例知识,木棍高度和影子长度的比例应该等于金字塔的高度和金字塔影子的比例。我们利用这个知识可以测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教学楼的高度等等。”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比例有了初步的认识。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了解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课堂上多措并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团队意识,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