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共舞,在阅读中融入情感
2021-05-12王小东
王小东
在传统教学中,情感教育仿佛是一个隐身的符号,一直都被教师所忽略。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日渐深入,情感教育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语文是一门极具情感色彩,且人文性、情感性兼备的学科,只有运用更具情感性的方式教学,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情感烙印,才能让学生与文共舞。本文聚焦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用生动、具体的案例阐述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导语为引,情感入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式已经很少为教师所采纳。事实上,如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初设置一个缓冲环节,给学生一定的思想准备,有助于促进学生沉浸于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而导语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是开启一堂精彩语文课的前提条件。一段富有情感性的导语能直击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带来长久的心灵感动,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感角色,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认知。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的过程中,在正式开课以前,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语:“时值1949年秋,有五位壮士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的使命是尽可能多地歼灭前方敌人。他们在狼牙山上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抗争。但是,不幸的是,随着子弹一点点耗尽,这五位壮士只能用石头充当武器,向敌人的头上猛砸。当敌人将他们逼上绝境时,他们并没有投降,而是高呼着口号奋勇跳崖,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对革命的信仰。他们是谁?为什么他们愿意奉献自己的生命?让我们一起走近今天的课文去一探究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用三言两语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同时突出了课文的重点,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還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在课前导入环节引入即将教学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也能给学生的情感带来铺垫,让学生更容易沉浸在后续的阅读中,从而增进学生对狼牙山五壮士英勇奋战的壮举及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同时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有深入的体会。如此,教师在无形中为学生树立了最好的道德榜样,顺利完成了价值观教育,提高了德育效果。
实施情感教育,意味着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如果教师能够用富有情感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光影结合,营造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将光影结合,有利于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专注力。
例如,在教学《花牛歌》时,作者是徐志摩,诗歌意境优美,充满了闲适、自由的感觉。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旋律悠扬的轻音乐,舒缓学生的心情。接着,教师播放提前制作的课件。首先,出示徐志摩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学习前先接触诗人的诗歌艺术风格,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其次,将诗歌中的每一句诗以“画面+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示,同时利用声音编辑软件,如CoolEdit录制配音,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进行氛围渲染,最好做到视听同步呈现:一头可爱的花牛,它坐在草地上,压扁了一穗剪秋萝。当它卧在草地上,白云成为它舒服的被子;当它走过草地,那神气的小尾巴仿佛泄露了它得意的心情。当夕阳西下,青峰被镀上了一层金色,花牛的梦伴随着青草地的香气徐徐展开……在不知不觉间,学生仿佛化身成那头无忧无虑的花牛,在一望无尽的草地上自由穿行,营造出“庄周梦蝶”的意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与文共舞并不难,难的是营造出适宜“舞蹈”的氛围。教师要做的不是将文章“肢解”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跟随文章的情感而舞,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利用教材,以情导情
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教师为其填充怎样的色彩,就会呈现出怎样的视觉效果。只有让教学更加绚丽多姿,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而且,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刚刚开始建立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学校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更需要发挥其育人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汲取小学教材中的精华,让学生从文章中得到有益的营养,从而助力学生形成开朗、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
例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教师需要将教学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穷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美好的道德品质上,让学生感受“穷人”身上的人性光辉。即使桑娜一家穷困潦倒,甚至连养活自己都很困难,可是当他们发现邻居西蒙死去,孩子面临饿死、冻死的结局时,却毫不犹豫地将其收留。这种美好的人性光辉,照亮了那个看上去破破烂烂的家。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体会“穷人”抉择背后的伟岸。学习这篇课文,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梳理框架,更不是单纯为了学习几个生字词,而是对情感的把握与体会。这篇课文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因此基础知识的培养已经不再是这一学段的核心,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才是这一时期教学的关键。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不能丧失作为人的底线,应该尽可能地去帮助那些仍然在困难中挣扎的人。通过这样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收获更多来自情感上的教育。
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的内容。教材中收录的课文都具有不同的情智偏向,只有将这些情智元素发掘出来,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四、引导朗读,体会情感
朗读,是理顺文章脉络、跟随文章节奏、领会文章情感的有效途径。每一次朗读,都离文章的“真相”更近。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很多教师一味地批评、打压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将早期语文教学的一切视作糟粕,这种激进的心态同样不可取。事实上,朗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核心形式,具有它存在的价值,不能一笔抹杀。只有长期的、深入的朗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感,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朗读教学,让学生伴随朗读深入文章肌理。
例如,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课时,面对诗词这类题材,教师需要让朗读贯穿教学始终。第一次朗读,需要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体会诗词内容,感受宋词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第二次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词人营造的意境,体会“明月、清风、稻花香里蛙声一片”的自然、恬静的氛围。为此,教师还可以搭配一曲节奏舒缓的轻音乐,彻底打开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的心伴随着诗歌而舞动。等到第三次朗读时,教师可以引入小组赛读,看看哪一组读的最有韵味、最能彰显诗歌情感、最具有古典意味。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变化朗读形式,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投身于朗读活动,提高学生的专注力。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学生将抽丝剥茧,深入诗歌内核。
在小学阶段开展情感教育,朗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朗读的时候,亦是学生最为忘我的时刻。此时,学生更容易捕捉文章中蕴藏的情感、思想,也更利于学生沉醉其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跟随文章舞动,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灵动美、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为此,教师需要用更加具有情感性的方式引领教学,让情智元素充盈学生的心田,充分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世界的探究欲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高新区胡集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