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05-12霍磊晨贾北凝白云飞

中国名城 2021年5期
关键词:名村名镇村镇

杜 岩,霍磊晨,贾北凝,白云飞

(1.北京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引言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在我国快速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乡村的文化、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乡村衰败、空心化、文化遗产破坏等乱象时有发生[2]。基于此,国家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出发,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因此,历史文化村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优质载体,在加强其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不仅是我国在城乡统筹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全面践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3-4]。

1 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现状

从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的生产方式上看,其主导产业依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不可否认,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受到了致命冲击,进而导致乡村长期处于贫困与人口流失的失血状态。从2005年开始,古村落正在以每年消失250个的速度大幅锐减[5]。这是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镇过去面临的最真实的发展现状。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城镇化与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如果说在过去主要是城镇化,是农村的资源向城市迁移,那么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需要提出逆城镇化的理念[5],那就是城市的资源需要向农村进行迁移并自发实现这种迁移。

2019年6月,在四川省眉山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的国际会议,专家学者专门开展对中国文化村镇发展与保护进行专题研究。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可能会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路径,即文化引领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在文化引领经济的时代下,历史文化村镇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将有一个良性发展的宏观环境与政策扶持。因此,在乡村振兴逆城镇化等利好政策的出台和引导下,中国文化村镇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为农业经济退出后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由于这些村镇真实地记录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特有的建筑风貌、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等,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中华民族传统民风民俗的特色资源,使得这些村镇将从以往城市中低端农业产品的生产者,变为城市中高端精神产品的提供者,从而根本上改变目前文化村镇式微的现实命运。

2 历史文化名镇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历史文化小镇相比,我国的历史文化名镇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2.1 规划体系不健全,发展滞后

规划和形象设计对村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旅游为例,村镇的形象充分反映着当地的鲜明特性,对游客有着直接的吸引力。虽然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提出历史文化村镇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但并未形成专门体系进行健全。而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虽然提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但是在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乡规划等修改方面,仍依照普通乡镇的审批程序报批和修改,使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可能流于形式,例如因城市经济建设而改变的乡镇一级的长远规划,会造成一些村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一些限制[6];再如历史文化村镇因缺少专业的在地化设计深度,使得其在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能会沦为城市的翻版[7]。

西方国家在规划编制上通常可划分如下几个阶段:注重物质空间的规划,注重经济发展的规划,注重环境保护的规划,注重社会公平、生态建设与文化特色的规划[8]。目前在我国城市一级的规划中,已经达到注重环境保护的相对成熟的规划阶段,但在乡镇一级的规划中,仍停留在注重经济发展甚至是物质空间规划的初级阶段。而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在注重社会公平、生态建设与文化特色的规划阶段需要着重强调和重视。

由于目前这些村镇规划所处的初级阶段,使得在城镇化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正在凸显,例如城乡之间的地位失衡并逐渐割裂:一方面是古代村落的消失和村镇当地的地域特色文化无人继承;另一方面则是城市不断建设仿古建筑或创建一些地域特色文化的主题公园来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从生态上说,城市与农村应该是一个整体,历史文化名村镇的规划应明确纳入当地城市一级的规划体系中。如果城市的建设规划体系不纳入这些文化村镇,那么城市在未来规划建设中将缺失很多当地的文化特色而陷入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怪圈,而对于这些目前存在的历史文化村镇,则因规划所处的初级阶段,丧失对其特色文化与建筑风格的保护,使得这些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可能仍然任重道远。

2.2 商业气息浓重,文化底蕴单薄

目前,这些历史文化村镇虽然保留着历史文化遗址,但这些遗址仍受到各种改装后的百货店、餐馆、旅馆等现代化商业建筑的“腐蚀”,影响了原本建筑的视线与整体风貌,例如一些明清时代的古街正中间就架着一根220 V的电线,街道两边店外随处可见的商业小摊等,历史遗迹正在被商业侵蚀,并丧失其原有文化底蕴,以致一些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村镇文化特色正逐渐丧失。此外,如果设计师对本地文化的传承和发掘不够,会使得这些历史文化村镇仅仅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场所,而很难带动文化创意等周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9]。

由于上述这些问题,使得很多村镇虽然确实独具特色,但是因从文化底蕴方面无法满足人们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好酒也怕巷子深”,使得人们很难激发起去这些村镇进行观光旅游的兴趣。如果通过一些有效的文化创意挖掘,可以让大众更好的了解这些村镇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例如日本在二战后通过先后开展的“造町运动”“一村一品”与“人间国宝”等做法,提高农村地区的活力,打造了很多国内知名甚至是国际知名的特色村庄与特色小镇,尤其是“人间国宝”计划,把乡村里在传统工艺或文化艺术上有绝技的人认定为“人间国宝”,挽救了农村地区很多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国外历史文化小镇因为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景观和传统文化记忆,使得这些地区成为举办国际赛事的天然场所。例如法国戛纳的电影节、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等,通过在乡村地区举办切合其文化主题的国际赛事一方面提升了历史文化小镇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当代高端的艺术产品和消费理念实现乡村振兴。

国内的历史文化村镇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思路,通过聚焦国内和国际市场,不断挖掘当地极具创意的特色文化艺术,并保护和培养这些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打造中国自有的国家品牌甚至是世界品牌。例如,寒食节的发源地绵山镇,可以通过宣传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将自身的规划建设提升到构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高度,并以此为支点实现绵阳镇的创新发展。再如豫南云阳镇,吴垭石头村等,可以通过大力弘扬中原文化和高端大气的豫风楚韵,并以历史文化为抓手的,从供给侧出发,密切结合自身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精心研究和制定文化旅游消费的高端产品。随着文化挖掘的深度和宣传辐射广度的进一步推进,这些历史文化村镇将打造更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创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并在转型升级后实现高标准的历史文化村镇的品牌塑造,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村镇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这些村镇的科学规划保护和文化挖掘传承,正是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统筹兼顾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历史文化村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2.3 全社会参与度不够,缺乏全面有效的社会技术支撑体系

目前,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文物保护或是科学规划等技术手段,但实际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需要管理、经济、法律、教育等一系列社会技术的支持,而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关注仍然较少。

由于缺乏全面有效的社会技术的支撑,目前比较通用的做法是在确保原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历史文化村镇建筑与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由于依靠政府的力量与有限的技术手段往往无法做到事无巨细,而依靠民间或社会团体的有效力量则可以实现更多历史文化村镇古建和文化的保护,从而达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目标。例如英国的福尔摩斯博物馆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当地有识之士和政府的联合主导之下保留和还原了小说中福尔摩斯的居所,位于贝克街221b号的房子,不仅每年会收到成千上万的信件,而且吸引了全世界大批福尔摩斯粉丝前来观光游玩;不仅营造了福尔摩斯侦探小镇浓郁的社会氛围和长久消费机制,而且实现了新形势下小镇文化创意的创新发展。

因此,特色村镇的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离不开民间或社会团体的有效力量。而目前很多村镇缺少这些力量,如当地的居民虽然此地生活,但是缺乏对本地历史文化和古迹的保护意识,在他们看来,这里仅是生存活动的空间而已。此外,由于历史文化村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条件,不同的村镇面临的保护重点和主要矛盾也不尽相同[10]。单一的乡村成功个案不能完美复制,因此只有在全面有效的社会技术支撑体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历史文化村镇的发展与保护。全社会参与度不够且缺乏全面有效的社会技术支撑,是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与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3 豫南地区历史文化名村镇发展举措

豫南地区从宏观来讲,泛指河南省南部,从微观角度来讲,豫南指包含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还有邓州市、固始县、新蔡县等几个省管县市。该地区地处湖北,安徽与河南三省交界处,总面积约5.6万km2,是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3个国家级经济增长板块结合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是江淮河汉之间的兵家必争之地,拥有3个国家历史名村名镇,13个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如图1所示。

3.1 开发独具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

图1 豫南地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区位

通过对豫南地区历史名村名镇进行调研之后发现,目前这些村镇比较好的策略选择之一是开发独具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南阳社旗县赊店古镇、淅川县荆紫关古镇等国家级名村名镇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本身已有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和保护,从而逐步使得当地基础设施配置得更加完善,形成历史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历史文化村镇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例如信阳光山县泼陂河镇,其地处大别山北麓,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资源十分丰富。辖区内不仅有广大人民群众人工修建完成的三座大型水库之一的泼河水库,还保留有河南省最长的古代联拱石桥——永济桥(图2)。该桥南北长101 m,连接泼陂河南北交通,全部由雕凿过的花岗石条构成,建筑结构与风格独具特色。泼陂河镇内的景观融“自然、历史、工程、人文、生态”于一体,集“山、水、林、茶、渔、寺”于一身,因此根据本地域的实际情况寻找村镇特色并以此作为发展契合点,发展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村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2 政策和技术支持

图2 永济桥

当地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应给予充足的政策指引和专业技术支持,健全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建设体系。为了实现古镇人文景观和周围自然景观的融合,南阳淅川县荆紫关古镇就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组织权威专家团队开展历史文化名镇的总体规划设计,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编制和审议了《荆紫关镇建设总体规划》,建控地带不再是机械的500 m或1 km范围,而由专家和建筑师就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情况具体划定,不仅划分了多个功能区,而且对于一些建筑样式、街景、设施配套等建筑细节处理也制订了详细的规划。这种开展长远规划并根据规划进行科学建设,减少镇区内与传统建筑风貌不相符的新建建筑,营造独具当地特色的人居环境的做法,值得我国其他历史文化村镇开展和借鉴。

3.3 融合发展打造示范点

豫南地区的文化村镇不仅能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还能在未来提供有诗意的生活与精神乐园。以南阳内乡县乍曲乡吴垭村为例,在村镇未来发发展过程中,不仅以生态农业、美丽乡村、乡村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指导,还要以古代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习俗与山村特色文化为基础,把村镇建设作为一个悠久历史文化与人类精神家园的示范点来打造。作为豫西南山区民居的代表,吴垭石头村以清一色的石板路,石楼门、石院墙等石制品和建筑为特色,院落空间表现出古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并形成了集南北方民居的优点于一身的独具自身独特性的结构体系与建筑风格,是中原极其罕见的传统古民居建筑群[11]。此外,院内还有多棵古树名木点缀其中,如五百年黄楝树、三叉古柏树、金桂树等,让习惯了高楼大厦的现代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进入新石器时代,进入到古代静谧祥和的田园生活。吴垭村通过保留完整的传统历史文化因素,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域景观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同步兼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4 加强宣传,传播特色文化

豫南地区文化村镇也大力加强自身的宣传力度,积极传播当地特色文化与风土人情。如驻马店遂平县嵖岈山镇等村镇为了更好地提高其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以“中原盆景”“华夏图腾林”“地质公园”“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地”为关键词,加大力度开展市场宣传与文化产品营销,连续两年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节目中进行报道。再如信阳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以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为契机,明确长征四大出发地的定位,深入挖掘红二十五军的历史文化与意义,塑造“长征先锋”的红色品牌,并通过营销推广、产品打造、产业构建将品牌发扬壮大。例如联动附近的灵山、鸡公山、董寨自然保护区,推动捆绑营销、定向营销,以国家推荐的“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何家冲”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为依托,组建大别山红色旅游共同体,打造豫南地区红色旅游线路,并带动沿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发展,通过整合容纳周边其他旅游资源的优势,积极融入国内或国际文化市场,加强豫南地区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区域整合,构建以文促改、以文促建,以文促进的良性循环,体现出了独具豫南文化特色风情的区域优势。

3.5 全员参与

豫南地区文化村镇还充分调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当地人民群众保护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增加潜在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建设。如驻马店遂平县嵖岈山镇等村镇依托专业公司进行市场公关和投资经营,基础投资力度逐年加大,配套设施逐年提升完善,2015年被评为国家5A级风景区,小镇知名度日益提升。还有一些通过与大众点评、去哪网等知名平台进行推介合作,最大程度地宣传历史文化村镇的特色文化与风土人情,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依托社会团体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当地人民群众保护当地历史文化遗产并进行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地区文化和历史的保护者和传承人,历史文化村镇的村民需要从历史名村名镇的使用者,变为历史名村名镇的守护者。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传承当地特有的本土文化,保留更多独具特色的华夏文化。因此,有些村镇就组织村民运用抖音、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等网络社交平台等把当地的独有特色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进行宣传传播,增加村民参与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此外,增强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更多依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合理匹配的基础设施,传承更多符合名村名镇自身发展的文化历史遗迹与风土人情,并增强在村镇长远建设规划体系基础上进行各类空间建设的监督力量。

4 结语

与国外历史文化小镇相比,我国历史村镇保护存在规划体系不健全、文化底蕴单薄、缺乏全面社会技术支撑等诸多问题,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以豫南地区为例,通过对其历史名村名镇调研,总结了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一些好的发展举措,探索一条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赢道路,以期为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发展保护与“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参考。

说明: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E0101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02371);北京科技大学与台北科技大学联合研究项目(TW20190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FRF-BD-20-01A)的资助,特致谢意!

猜你喜欢

名村名镇村镇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羊毛衫名镇时尚产业再发力“濮院时尚周”后效应持续发酵
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书记的访谈
宋朝有四大商业名镇吗?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
村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