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小议
2021-05-12冉隆福
冉隆福
《深林古屋》 冉隆福/作
中国山水画发端于魏晋,宋元时成熟,山水画遂大兴。自唐以来,山水画完成了从“图真”到“写意”的发展过渡,并形成了具有文化意味和民族特色的绘画形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传统绘画的重要门类——山水画的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特色。
一、与传统、哲学相结合
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和刘勰《文心雕龙》中“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等思想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太极中关于阴阳的变化关系也在山水画创作中有多方面的体现,可以说这种建立在传统哲学基础上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山水画的长足发展。钱穆说,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一种正反观,而画亦如此,如山水画中的虚与实、动与静、疏与密、轻与重等就体现了一种微妙的思辨性。正是这种表现性促进了山水画的内在发展,并起到了指导作用。
二、强调人格修炼
长期的人格修炼如对道德、文化的修炼能达到“天人合一”的交融之境。对人格的修炼,是古代关于人生修养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而“君子”“士人”“圣贤”等正是这种人格综合素养的有力概括。修养高遂能坦荡、从容、博大、浩然,从而容纳万物。绘画是人生修炼的重要形式之一,如清人张式语“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而山水画创作集中反映了一种顺应和融合山水自然的本质特点。西方绘画表现个性的张扬,而山水画却偏于静逸,它是人们理解“和谐”与“禅定”的重要方式。从“骨法用笔”论以及文徵明说的“人品不高,用墨无法”可以看出——已经把人格修炼和绘画技法融合起来。常说的“笔墨”,也主要是从人格的修炼和蒙养中得来。
三、以书入画
“以书入画”反映出一种“书写性”和“表现性”,提高了画的深刻性和抒情性,所谓的“骨法用笔”正说明了这种因素。书法是通过线条反映出来的富于意味的线条艺术,而山水画中的这种书写性即强调如书法的轻重提按变化所表达的韵律节奏感。在纸上留下一种具有力感和表现品味的抽象线条会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山水画中所强调的厚重、凝练、俊逸等美感,常是通过这种书写的笔法特征呈现出来的。
四、写生
这里的“写生”并不等于照相似的具象描绘,就山水画而言,即传达出一种生命气息。生命在于运动节奏的张弛,而山水画就是要体现这种充满运动感的生命律动。谢赫说的“气韵生动”也主要是对这种生命运动的美妙概括。又如唐志契在《绘事发微》中所说:“画山水贵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乃天地之间的真气。”这种“真气”即是对自然生命的一种抽象表现。
《野趣图》 冉隆福/作
五、造型观念中的“不似之似”
齐白石、黄宾虹等画家认为写意画具有“不似之似”的重要特征,而在山水画中亦如此。“似”是说山水画取材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而“不似”是指在山水画创作中需要表现个人内心的感受、精神、追求。所谓“不似之似”,所反映的既有个性的生命特征,又有物象的自然变化。伏羲画卦见于《易系》:“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实借种种思考经验而逐渐形成一种有意味的抽象符号。山水画常常也是从实景中抽象出一种有意味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对自然山水的抽象概括,同时也反映了画家自我的情感因素。
《田园春色图》 冉隆福/作
六、山水画的精神表现
山水精神主要表现出静、逸、清、古、辣、厚、深、妙、远等精神取向。山水画虽然没有直接表现人或人的活动,但是它却寄托和承载了人的思想和精神品质,见其画往往如见其人。而这种对于思想的寄托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跨越现实的审美追求,逸、清、古、妙、远等就表现了这种精神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