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制度优势研究现状与演进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2021-05-11李晴

行政与法 2021年4期
关键词:效能优势体系

摘      要:通过对当前研究“热点”进行追踪可以把握“制度优势”主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及未来走向,从而找到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且探讨相应的破解之道。利用开源软件CiteSpace的相關功能进行分析,由演进趋势可知,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相互促进、快速转化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实现路径的具化与细化则是难点任务。解决好优势属性与多维应用如何统一、优势评价与效能评估如何结合、直接转化与曲线路径如何优化等问题,对于增强制度自信至关重要。未来研究与实践应在研究视角、内容聚焦、方法范式、手段创新等方面重点发力。

关  键  词:制度优势;治理效能;CiteSpace;知识聚类图谱;演进趋势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1)04-0091-11

收稿日期:2020-08-28

作者简介:李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体制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MYB034;中国行政改革研究基金重大课题“政府公信力与诚信政府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CSOAR00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决定,总结提炼我国国家制度体系具有十三条显著优势,提出“制度-效能”转化方可有效体现的总体要求,成为当前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义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制度是国家或组织法律规则的统称,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一个国家只有完成制度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国家制度的现代化,这是发挥好我国制度优势的前提条件。[2]我国制度优势的理论成果源自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从既有研究可知,对于制度优势的理论阐释、重要意义、生成机理等已基本达成共识,而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则是当前的努力方向以及新的研究热点。因而对研究现状、力量分布、重点难点、未来趋势等内容作出系统性梳理,既有助于制度优势研究,也有助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体实践的稳步前行。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以“制度优势”为主题检索,设定来源为CSSCI,得到754篇中文期刊文章,剔除会议报道、论坛公告和期刊导语等无效文献后,获得样本文献693篇,时间跨度自1999年至2020年。使用CiteSpace软件最新版本(版本号5.6.R4)为可视化分析工具,生成制度优势文献共引初始图谱(见图1)。从结构性特点可见,我国制度优势是一种比较优势,制度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是两个根本制度,制度优势只有通过国家治理转化为治理效能方可有效体现。

经对比文献被引频次和关键词互引次数,参考CNKI文献下载量等参数,通过软件自带的谱聚类算法自动生成制度优势知识聚类图谱。按照关键词聚类分析可见,制度优势与“最大优势”“治理效能”“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社会主义”“关系结构”等6个聚类关联性较强(见图2)。

二、研究现状与热点分布

依据文献互引技术,CiteSpace软件可以通过某一时段研究热点集中情况生成聚类标签及知识结构,通过对特殊节点、连接线段的解读,构建该领域的研究体系和继承关系。

(一)核心力量构成

在CiteSpace中,分别设定类型为“Author”“Institution”(机构),规则为“Top50”,得到可视化结果(见图3)。依据核心期刊及CSSCI发文情况可知,符合要求的研究专家有:虞崇胜(7篇)、齐卫平(2篇)、胡鞍钢(2篇)、欧阳康(2篇)、郎秀云(2篇)、刘志礼(2篇)、秦宣(2篇)、陈玮(2篇)、彭宗超(2篇)。

从研究机构分布看,依然以高校为主力,基本形成南北“割据”之势,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总体较为分散,整体合力尚未形成。其中,华中地区由于个别作者的突出贡献而“一家独大”。学科领域也逐步由政治学为主向公共管理、社会学等多学科延伸,跨界研究成为主角。具体来看,按单位排名前十位的机构分别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上机构发文均在2篇(含)以上,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发文量最多,共5篇。

(二)知识基础归类

经对比文献被引频次和关键词互引次数,参考CNKI文献下载量等参数,整理出制度优势研究相关文献前十五排序(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有13篇与治理效能相关的文章发表于2020年初,说明该问题的研究尚属前沿理论,治理效能极有可能成为影响制度优势的最大变量,需在研究深度上下功夫。

(三)关键词聚类

聚类(Cluster)是指某类同质概念的集合,由所研究主题的施引文献(即原文献)群组构成,从描述观点的正文(须自行获取)与引用参考文献两方面反映该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软件自带的谱聚类算法自动生成制度优势知识聚类图谱。

按照关键词聚类分析可见,制度优势与“#0最大优势”“#1治理效能”“#2国家治理体系”“#3中国”“#4社会主义”“#7关系结构”等6个聚类关联性较强①,与已有研究结果较为相符。依据节点出现频次,由软件获取互引关键词后整理出制度优势关键词聚类列表(见表2)。表中“热词”涵盖了该研究领域某一方面的大部分内容,频率及共现情况则表明相互之间的演进关系。通过表格可对制度优势的基本内涵、影响因素、生成机理和实现路径等内容作出直观判断,继而在深入研读知识基础文献后对有关问题和假设予以印证。如制度优势是怎样一种优势、制度优势如何支撑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存在何种逻辑关系、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等。

三、研究热点与已有共识

从已生成的知识图谱来看,制度优势研究经历了统一概念、明确意义、剖析短板、探寻路径等常规演进过程。由制度优势演进研究时区视图(见图4)可知,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同频共振。学界与政界一致认为,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角审视,我国各项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孕育和创造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生成的,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独特优势和创造性实践。”[3]因此,只有将制度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才能有效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一论断也成为研究制度优势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一)制度优势的内涵界定基本统一

从图谱中关键词出现频次等参数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词汇由疏到密逐渐集中,并向“制度自信”“国家治理”“治理效能”等主题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总结而来的,是经实践证明切实有效的科学制度体系,把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紧密联系起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从发展生产力的制度优势到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优势这一思想认识发展过程,为坚定我國制度自信建立了时代新坐标,时代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新内涵。“以制度彰显国家治理水平的优势,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定力秉持和路径依赖。”[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依赖于制度资源的利用程度,制度自信取决于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际程度。因此,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与此同时,多名学者从制度自信视角阐释制度优势的内涵和概念,普遍认为制度优势是制度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制度自信是国家治理的有力保障。制度优势具有阶段性、持续性和动态性特征,只有将其切实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才能成为长期和绝对优势。

(二)制度优势的重要意义得以凸显

中国发展奇迹的成功经验在于,充分利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尽可能实现大国优势、后发优势、道路优势和制度优势等各类优势最大化,其中制度优势是根本动因。[5]中国共产党具有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等五大优势,其中制度优势是保障。[6]由图4中的“制度优势”与表2中的“#0最大优势”可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逐步融合,制度优势更多是指一种整体优势和体系优势。有学者经历史逻辑推演,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及丰富的文化传承,是与国家治理体系相辅相成、蕴涵强大势能的制度优势,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是“安邦定国和成就人类社会主义历史伟业的根本保障。”[7]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治理体系是符合制度发展规律的科学制度和治理体系,适应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不断改革与自我完善,能够推动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上述对于制度优势重要意义的认识,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提供了保障。

(三)制度优势的关联特征值得关注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发展与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巨大优势,但制度优势还有待于转化为治理效能,治理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8]知识图谱分布情况从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制度本身的优势须纳入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之中,需融入具体治理活动之中,形成联动效应方能发挥效能。政治学侧重于讨论制度优势的内涵及意义,公共管理学则多从治理相关性、目标价值等角度分析问题。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的相互作用、如何与治理效能之间打通路径等关系型命题受到较多关注,主要有原因、结果两方面成果。一方面,从产生动因角度看,制度优势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完善并成熟。有学者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考察制度优势,认为社会主义属性的制度模式取代资本主义属性的制度模式是由历史规律所决定的,蕴含在这种规律背后的是生产力逻辑,中国制度优势在中国制度形成的历史逻辑中逐步得到体现。因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并在实践土壤中形成的中国制度才具有现实的优势。”[9]论及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关系时,有学者特别强调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依托,国家治理有赖于制度体系,制度优势只有通过国家治理实践才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彰显制度优势。[10]另一方面,从价值定位角度看,制度优势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治理效能并通过效能验证优势,进而稳固制度优势。

四、讨论焦点与研究重点

制度本身的复杂性、学术研究的周期性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导致制度优势研究出现了争鸣。随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与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具化,将会形成新的综合性成果。

(一)制度优势的专一属性与多维视角的区别和联系

制度一词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有不同解释,将对制度优势的理解产生影响。正确理解制度优势的前提便是对制度及其相关原理予以明确。相对而言,我国的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体系是较为复杂的制度合集,每项制度并非孤立运转就能奏效,制度分类、层次划分等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制度体系作出总体概括,提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等三个层次,不同层次制度涵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表现为法律、规范、会议文件等多种形式。除了重要制度之外,对于哪些制度属于根本制度、哪些制度属于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如何区分等问题需首先予以明确。以根本制度为例,大多数学者认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等均属其列,而有学者则强调根本制度应当只有一个,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将党的领导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框架中唯一的根本制度,更符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11]在三个层次制度的统揽下还有许多具体制度,涉及范围广、内容更具体,作为重要支撑和有机组成部分而形成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既是完善也是补充,须给予更多重视,并通过多维视角解读,最终充分认识制度优势并贯穿于国家治理全过程、全领域。

(二)制度优势评价与治理效能评估的离散和回归

制度优势只有转化为治理效能方可得以彰显,因此,对于治理效能的验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制度优势的真实状况。国内对于治理效能评估的研究习惯沿用指标体系构建等传统方法。如有学者将制度按照功能划分为制度吸纳力、整合力与执行力三种类型,从治理能力角度评价制度效能,由此构建一套制度功能分析框架,其中制度执行力为关键变量。[12]此框架暂未得到进一步理论分析和有效实践验证。同为“框架型”分析观点,另有学者通过梳理新旧制度经济学思想史,对现有的制度解释存在的问题作出澄清,提出制度表诠形式和制度存续期等概念,认为行为的常规性、遵循行为的常规性及遵循行为常规性的意向为制度构成三要素,适应性是三者的动态契合度。[13]适应性对于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而言,均是一个比较中和且较为客观的变量,把握好这些特性,可以减少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中间环节。因此,有学者认为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利于促进治理结构与治理功能优化,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整体发展,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取向。以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为实践遵循,依托现实基础突出治理实践这一关键环节,通过三个阶段推进实践过程,基于十三个坚持和完善把握任务重点。[14]凭借实践的枢纽功能,既能更好地彰显制度优势,也可以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助力。由此可见,必须尽快推出基于实践的制度评估方法,将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评价统一起来,系统评估现有制度优势与短板,及时清理已经过时、不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制度安排,进一步理顺纵向制度层级与横向制度组合关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直接转化与曲线演进

大多数学者都从某项根本制度或基本制度入手,提出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直线论”观点。如以人大制度为例,提出继续完善制度、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联系群众、认真执行制度、重视制度间关系等“五步走”的转化路径。[15]单独来看,每个步骤都有理有据值得重视,但作为整个循环系统分析,似乎陷入了“制度优势本身就包含了治理效能”或“治理效能就是制度优势本身”的误区。另有学者在分析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历史演进、体系构成和显著优势的基础上,构建出一条从坚定制度自信、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制度运行、推动制度发展到将制度优势转换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绝对路径。[16]虽然强调了运行机制的积极作用,但同样落入了线性化思维的误区。相对而言,从国家治理内部运转机制实现制度优势转化的“过程论”观点更有说服力。与我国制度优势相关的治理效能则是指国家治理效能,即国家治理活动所产生的一系列积极作用或效果,具体表现为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程度。[17]以此为起点,影响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可分为三个层面: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内部诸要素的合理组合及其有效运行情况、国家治理面临的外部环境状况、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对于外部风险挑战的适应状况。国家治理效能则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内部诸要素的合理组合及其有效运行情况除以国家治理面临的外部环境状况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对于外部风险挑战的适应状况之和的结果。与之相类似,有学者提出制度秉赋的新标准,明确指出制度是规范,治理是行为,两者属于不同范畴,因而制度优势不可直接转化为治理效能,应当借助中介。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制度变革将制度势能转化为制度性能,使制度本身具有制度秉赋(即优秀品质),继而实现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此保证制度自身的长治久安。[18]

五、未来趋势及研究建议

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出的制度优势研究知识图谱,有助于提升文献研究效率,依据制度优势演进研究时区视图及节点关联,还可初步预测未来研究趋势,对相关选题具有提示作用。结合已生成的各类图谱,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未来制度优势研究在切入角度、选题重点、分析范式、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研究视角应由“政论文”向“策论文”转变

所谓“政论文”与“策论文”之分,本是申论写作中两种行文方法的形象化描述。前者多指从阐释意义、重要性即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此而为有何益处等角度对提出的命题进行理论上的确认和强调,大多用于解释性论述。后者则更加具体且带有未来进行时的意味,即以对策建议为研究重点,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观点,多用来对问题性选题进行分析。对于制度优势这一宏观概念而言,很难从某一角度或具体领域透彻解读,了解其研究现状的目的之一便是找到隐藏其后的知识结构、逻辑体系以及重点方向。从图谱演进路线预判,未来研究依然会从整体层面集中发力,全局性、系统性、逻辑性命题将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如制度优势如何稳固与持续、哪些制度具有独特优势、某项制度在何时何处更易彰显优势、制度体系构成中各项制度优势如何形成聚合优势等,应当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延续和升华,在解释的深度、广度和可信度上多做文章,唯有如此方能更加坚定制度自信。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间各类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必然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诚如已有研究所验证的“在分析国家治理时,应因时因地而异,清楚地认识现实的主体间关系和主体需求。”[19]因此,必须认清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坚持制度优势是国家治理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等观点,务必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重要意义。[20]

(二)选题内容应由全面研究向單点突破转变

从个体性来讲,每项制度既有制度体系中的共性特征,也有内外环境作用下形成的自身特点,对于制度、制度化、制度优势相互关系的深度研究有可能成为阶段性“热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对于制度分类、边界设定等关键问题尚未完全达成共识甚至存在概念混用等现象,不利于开展后续研究。对于国家制度本身的解读仍需加强,制度目录、治理指南等教科书式的理论成果应继续加强,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论、机制论、方法论等实然分析应当予以关注。李景鹏认为,制度若要真正发挥效能,必须形成相应机制。研究如何促进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机制逐渐形成、如何促使不利于社会进步的机制逐渐解构或消解,应是政治学家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终生使命。[21]与国家治理命题相似,制度优势的研究结果也不应过于抽象,而应更加现实、可行、可操作,可在实践中快速应用。因此,通过构建机制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不失为一条优先考虑的现实路径。

(三)研究范式应由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

从知识图谱的演进规律看,随着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理论的逐步成熟,对于与制度优势有关问题的研究呈现出高密度、多交叉、聚合性等特征。具体来讲,图4中的关键词节点间更加密集,线条逐渐加粗且相互跨越,“治理效能”“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等词汇高频共现,显示出制度优势与这些命题的关系更为紧密。加快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成为最核心、最复杂、最不易把握的逻辑主线,从而再次呼应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总体要求,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内容的复杂性产生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对于制度优势等“大问题”的解答也不再有学科之分,而应当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开展跨学科、多维度、全视角、整体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可在既有归纳概括等理论推演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案例分析、数据验证、模型构建等常用的实证方法,以提高制度优势解释的客观性、实效性和可信度。在力量部署上,可以打破界限,发挥政府、高等院校、企业乃至社会各界优势,打造多元治理模式下的多方智库合作模式。

(四)技术手段应由辅助研究向技研融合转变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正在悄然改变传统研究方法。学术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做好对已有事实、现象的阐释,还在于预测未来,为今后的具体实践提供方向参照和指导。[22]因此,除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可能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外,还须考察对于社会治理或国家治理产生的相关作用。从长远来看,加快制度优势有关研究的成果转化,将理论成果转化为行动应是未来的努力方向,其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必将大有作为。如利用区块链信任特征搭建制度文本数据库,实现制度知识化,开发研究辅助系统、专家分析系统等,实现用智能化方式辅助定性研究、提高研究效率和准度等目的。[23]此外,注重收集基层实践中的先进经验和具体案例,通过实时反馈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已有制度,从而实现“制度-效能”智能转化。这样,方可在彰显制度优势的同时切实将其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2]丁志刚,于泽慧.论制度、制度化、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J].学习与探索,2020,(3):1-6.

[3]欧阳康,曾异.国家治理语境中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认识历程、制度优势及其治理效能转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7.

[4]齐卫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2020,(1):10-16.

[5]胡鞍钢,王洪川.中国人类发展奇迹(1950——2030)[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48-157.

[6]贾绘泽.论中国共产党的五大政治优势[J].求实,2013,(2):14-17.

[7]杨宗科.制度自信的历史逻辑[J].理论探索,2020,(1):5-12.

[8]李景治.积极促进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J].理论与改革,2020,(1):55-65.

[9]刘勇,杨彬彬.理论、历史与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三维考察[J].理论探讨,2020,(2):40-45.

[10]陈金龙,魏银立.论我国制度优势的多维功能[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1):67-76.

[11]齐卫平.体系与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治理优势[J].行政论坛,2020,(1):5-11.

[12]宋世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框架[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6):5-13.

[13]方钦.观念与制度:探索社会制度运作的内在机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68-73.

[14]毕国帅,李海青.从优势到效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遵循[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1):51-57.

[15]浦兴祖.人大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效能[J].探索与争鸣,2019,(12):11-13.

[16]赵永红.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由来、构成、优势与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34-45.

[17]吕普生.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与有效路径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8-33.

[18]虞崇胜.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超越制度优势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J].探索,2020,(2):56-70.

[19]李齐,李欢欢,李松玉.国家治理分析的个体性、系统性与现实性——对周雪光国家治理研究的再思考[J].學习与探索,2019,(4):44-55.

[2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07,173.

[21]李景鹏.论制度与机制[J].天津社会科学,2010,(3):49-53.

[22]梅立润.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学术版图及热点分析[J].江汉学术,2019,(6):5-17.

[23]刘海军,李晴.基于区块链信任的“制度-效能”转化框架[J].电子政务,2020,(8):38-49.

(责任编辑:马海龙)

On the Visu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Evolution

Trend of China's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Li Qing

Abstract:By tracing the “hot spots” of current research,we can grasp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future trend of the research on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o as to find out the possibl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institutional advantage into governance efficiency,and explore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functions of the open source software CiteSpace,we can see from the evolution trend that the mutual promotion and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and governance efficiency is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ath of specialization is the difficult task.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how to unify the advantage attribute and multi-dimensional application,how to combine the advantage evaluation and efficiency evaluation, how to directly transform and how to optimize the curve path.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should focus on research perspective,content focus, method paradigm and means innovation.

Key words: institutional advantage;governance efficiency;CiteSpace;knowledge clustering map;evolution trend

猜你喜欢

效能优势体系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画与话
教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