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陪伴”非“陪读”

2021-05-11邵哲涵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一棵树书包陪伴

邵哲涵

例文展示

“陪伴是最好的礼物。”本着陪伴孩子的初衷,不少家长选择陪读。这背后,体现的是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

这一代奉行“书包翻身”的家长,拎起孩子的书包,走上陪读之路。他们承担双份的辛苦,只为每天能给孩子一句暖心的叮嘱。而我以为:“陪伴”,绝不仅仅是“陪读”。

每一位陪读的家长,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可有时却会起反向作用。当工作一天的家长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接送你,他们的情绪也会影响你——陪读家长与子女的争吵并不罕见。假若“陪读”真的是解决孩子身心问题的关键一着,那与陪读等一起提高的青少年心理疾病等为何一直居高不下?

“陪读”只是一种最浅层的手段,治标不治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才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

衡水中学的名声响彻整个教育界,从衡中走出的国家栋梁数不胜数。在全面军事化管理的教育体制下,那些没有人陪读的孩子在独自学习、生活阶段培养出的是可用一生的好品质。“寒门贵子”刘媛媛寒窗苦读,独自一人向命运绝地反击。由此可见,陪读并非成长的关键因素。

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不一定表现为“陪读”。真正的陪伴,不是地理距离的远近,而是心灵的依托与鼓励。家长的适时陪伴是必不可少的。“家”,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心灵最深处的避风港。

陪读现象的普遍,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家长对孩子们的普遍希望,他们渴望孩子金榜题名,实现人生的转型。在这样的期许下,“成功”很可能压倒“成长”。教育的功能,从“认识你自己”,常常被强加为“阶层跃升”。受陪读家长的影响,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有所下降。我们思考的,只是“考一所什么样的大学”,而非为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德国教育家卡西奥尔多曾说:“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不否认“陪读”这种家长表达爱的方式,但我们始终强调心灵上的陪伴往往比陪读来得更重要。

当我们回望“陪读”的初衷,才发现教育无关方式,家人之爱也无关形式,灵魂的塑造才是家庭教育的最本质精神内核。

结语

其实,作文要想走向深刻,归根结底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是什么?要揭示文题本质。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对概念透彻、深入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形成判断,准确立意,并且使议论更明确、集中、深刻。很多时候我们写作肤浅,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对概念的理解不深入、不丰厚。2.为什么?多元归因问题。分析时要从具体的问题、具体的事实出发,选择具体的分析方法,避免教条化、标签化,要言之有物,持之有故。分析的方法要多样化。不能满足于自说自话,文章要呈现出清晰层次。3.怎么办?文章不停留于理论解读,要着重阐释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运用反复追问、樹立假想敌等手法让观点更丰满。4.会怎样?可以解读材料核心价值属性及其主要影响,将视线拉远、将角度垫高,深刻自然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一棵树书包陪伴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陪伴”等十二则
小书包
陪伴
我的书包
找书包
给一棵树道歉
一棵树
我头上长了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