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记构思八法

2021-05-11余映潮

新作文·初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万寿山移步观潮

余映潮

游记,一种常用的写作体式,是中小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能力训练。

在“游记”文章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只说“移步换景”,好像游记类的文章就只是通过“移步换景”的记叙方式來展开似的。其实当我们将很多篇“游记”课文“同类相聚”之后,就会发现,游记文章的铺叙,有多种多样的角度与手法。请看:

《颐和园》:“移步换景”之法。

文中表现游踪的关键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这几个句子点示了其构思的要领:游踪明晰,移步换景,景景相联;一处一处地写。

《观潮》:“定点观看”之法。

文章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重点片段展开: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这篇游记反“移步换景”之道,写站在“海塘大堤”上看潮:游人定点观察,眼前潮起潮落;一时一时地写。

《桂林山水》:“山水相联”之法。

全文的总说句是: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然后作者接着描写桂林的水,桂林的山,最后一段抒情、赞美。这篇文章的写法是:总提分述,描山绘水,优美抒情,巧用句式;一类一类地写。

《长城》:“虚实相映”之法。

作者在这篇游记中先写了对长城的观览,然后笔锋一转: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接着进行联想、抒情。于是这篇游记就表现出特别的构思方法:略写一点游踪,着力一处景点,然后联想、议论、抒情;一实一虚地写。

《鸟的天堂》:“两次铺叙”之法。

这篇游记作品,先写头天傍晚时分,看到大榕树而不见小鸟;再写第二天清晨,在大榕树下看到了小鸟,听到了鸟鸣。它前有铺垫,描叙大榕树;后有细写,描述大榕树上鸟的天堂,表现出了美妙的构思技法;一“抑”一“扬”地写。

《山中访友》:“对物抒情”之法。

这则游记运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写自己到山里去玩。作者在移步换景之中对所见景物抒发喜爱之情,语言精美,画面优雅;一“幅”一“幅”地写。

《一滴水经过丽江》:“拟物自述”之法。

作者运用拟物自述的手法,化身为一滴水,在流动之中表现丽江古今的美景,一线串珠;由“古”及“今”。

《壶口瀑布》:“引申哲理”之法。

作者开篇写“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然后先略后详地描写雨季中和枯水季节时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色,最后引申升华: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这则游记表现了作者的散文理念:叙述的美、意境的美、哲理的美。

猜你喜欢

万寿山移步观潮
雨中观潮
观潮
杨晓霖《佛香凝翠万寿山》《潭柘寺》
观潮
万寿山
钱塘江观潮
基于现状的万寿山野生地被管理与应用
《100层的房子》:“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
“儒林有戏” 新瓶装旧酒 移步不换形
“移步不换形”——2017年文综全国Ⅰ卷第41题的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