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藏一哥张铁林:与名人手札的不解之缘

2021-05-11徐建中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赵之谦手札名人

徐建中

2021年初,张铁林、张国立、王刚“铁三角”一同参演的话剧《断金》正在巡演。2020年12月19日,他们在青岛聚会,三人的年龄加起来将近200岁,他们站在一起时的那种德高望重的组合画面迷倒无数网友。只是,很多人只知道张铁林是演艺圈大腕,却不知道除了荧屏上的皇帝形象,他还是中国第一批手札收藏家,被誉为“娱乐界收藏一哥”。很多人玩收藏是为了增值,而张铁林却不是这样,那么,张铁林为何对手札情有独钟,藏而不卖呢?

初心不改,

赝品也曾“打眼儿”

张铁林1957年6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上小学的时候,爷爷教他用毛笔写字,他生平第一幅画也是用毛笔画的,后来就养成了用毛笔记日记的习惯。

第一次去香港,他画下路牌、饭馆招牌,还有菜单上的菜码,这样的日记,前前后后画了30大本。每次打开这些画本,一种亲切感就会溢满全身,仿佛爷爷又来到了身边,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就是手札的雏形。

1998年,热播剧《还珠格格》大火,张铁林一下子被观众熟知,并成为“皇帝专业户”。成名后的他还是一直保持着用毛笔记日记的习惯,在他的书桌上,放着一本A4纸大小的皮面笔记本,上面的字都是用毛笔写就,遒劲有力,是他几十年如一日习字的结果。

一天,张铁林偶然得到一位清代不知姓名的人写的一封信,细读之下,他发现手札中不但在书法上比大幅书法更加生动自然,内容也比那些“正书”更加有趣,并且,他居然在手札中仿若看到了爷爷拿着毛笔开药方的样子。

这一发现让张铁林兴奋不已,他小时候一直和爷爷住在一起,爷爷出诊时也会带着他,一刻也离不开,可他刚满10岁,爷爷就永远离开了。这手札上的字,和爺爷开的药方那么相像,不正是自己与手札冥冥之中的不解之缘吗?

从此,他开始收藏名人手札。2000年,手札收藏市场还是个冷门,便宜到三五百元一通,张铁林经常去拍卖行,有时候也能拍到一些满意的,但要真找到好藏品却并不容易,甚至有时还会上当受骗。

那年冬天,香港举行一次大型拍卖会,张铁林看了图录,发现有一本康有为的册页,看上去气象韵律还不差,就很想买下,但他人在北京,又不想为了一本手札专门去一趟。正犹豫间,听朋友说张国荣也在香港买画,就赶紧联系,委托他帮忙拍一下。

图录是买着了,可张铁林一时半会也没时间去香港,就让张国荣先放着,这一放就是两年。直到2002年,张铁林才在香港的一个咖啡馆见到张国荣。可是,当张铁林见到张国荣拿出的图录时,一下子傻眼了,居然是假的。他找到一张小餐巾纸,在图录的印章那儿拿指甲划了一下,还掉色,显然就是那两年刚“出锅”的赝品。

张铁林看着张国荣,无奈地摇摇头,只能自认倒霉。他渐渐发现,收藏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除了以假乱真被“打眼”,有的同行也很保守,觅得了好的藏品就使劲掖着,根本就不愿意分享。

有一次,张铁林去上海,一个朋友告诉他,苏州有个大收藏家,手上有特别多的好手札。他赶紧坐车过去,辗转约见到那个人。可是,那个人拿了一堆破报纸,一堆影印本,却一张有价值的也没有。张铁林见他始终把好手札都藏着,只好长叹一声,扫兴而归。

回到家,张铁林郁闷了好些天,直到有天忽然捡了一个漏,心情才平复起来。那天,他在目录上看到一幅“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行书,很少见,是日本篆刻家园田湖城的旧藏。手札中的字是作者写给丁敬,说的是篆刻之事,尺幅不大,一点也不引人注意。

小镜框里面有四幅,三幅都是收藏者的收藏笔记,另一幅正是金农的那张作品,果然是小行书,很精彩,但没人看。

张铁林抑制着内心的喜悦,平时大家闭着眼都知道金农的字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结构严密,但这张字却大不一样,因为是手札上的小行草,笔锋就显得比较随意,所以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殊不知,小行书正是这通手札的妙处,因为不同才更难得,并且单从用笔,就能感知到书写人的真性情,而这些,在那些四平八稳的字里是很难看出来的。

后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收藏的手札珍品中,还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的书信,甚至民国时期齐白石的真迹。

志在必得,

手札都有“灵气儿”

随着对名人手札收藏的深入,张铁林慢慢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办法。在他看来,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仪器,也比不过一位有经验收藏者的肉眼鉴定。

因为仪器过于死板,最多只能作为鉴定的参考,只有非凡的眼力才最可靠。并且,收藏手札最好是成批成批地收购,而不是一张一张地去买,单张很容易作假,而一下子收购一个体系,基本都是传承有序的藏品,出处也很明确,就不太容易出错。

2003年,张铁林在上海开始成批收购藏品,第一批收的手札就是钱镜塘先生的手札藏品,这是先生毕生的心血,好几代人的积累,必须在整拍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紧接着,张铁林又在两年内收购了不少吴省庵的藏品,藏品既丰富又完整,保存相当完好。

收藏手札,张铁林从来都不吝啬,只要是他看上了的藏品,就一定会想方设法买到,要不然,他晚上就会整夜睡不着,总感觉那件藏品在对他哭泣。

他一直都说,好的手札本身就带着灵气儿,遇见就是缘分,一定不能错过。

那天,张铁林在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会上看到一套赵之谦的《论学丛札》,这套手札曾在国学大师罗振玉手中保存过,非常难得。张铁林仿佛一下子遇见了知音,下定了志在必得的决心。哪知道,竞价到120万以后,价格还在上升。张铁林很奇怪,按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价格了,但与他竞争的是一个遥控指挥的藏家,在价格上咬得相当紧,丝毫没有放松的意思。

张铁林有点想打退堂鼓,这虽然是一套非常珍贵的手札,但也要价格适中才好,但忽然之间,他似乎看到爷爷拿着毛笔对他说,看准了,就要坚持下去。他心中一震,赵之谦是中国清代著名书画家和篆刻家,这批手稿汇集了他不同时期,二十几年间,致清代学者胡培系信札三十七通,计一百页,其中大部分信札约书在同治乙丑前后,主要记载了赵之谦书法之嬗变、学书心得以及他在江西官场宦海浮沉之辛酸感受,极具收藏价值,确实与别的藏品不可同日而语。

想到这,张铁林把心一定,将价格加到了150万,再贵,也一定要拿下。对方却毫不退却,马上加到160万。原来,对方是一位日本资深藏家,对这套手札也是关注很久。

虽然,对方在暗处,张铁林根本不清楚对方底细,但他铁了心,一直与对方比拼加价,直到加至250万元时,对方才放弃竞拍。

终于,张铁林以250万元的价格拍得这通手札,创下当时最高的价格纪录。

经过这场恶战,赵之谦的《论学丛札》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名人手札收藏也达到了一种空前的热度,各种手札的拍卖价格迅速攀升,几年之间,就翻了几十倍。

对于这种暴涨,上海古董圈的人开玩笑说:“这跟张铁林有很大关系,他早期能影响整个上海,而上海市场就能影响全国。”

张铁林的手札收藏也让他的财富快速增长,在更乐国际拍卖公司的秋拍会上,赵之谦的一通普通手札,底价就拍出了15万元,可想而之,张铁林收藏的《论学丛札》精品会有多值钱,而他收藏的《国朝汉学师承续记》39通手札价格也是贵不可言,已经涨到几千万。

虽然手札如此值钱,但张铁林从来不卖,他说:“人海茫茫,我觉得手札能到我手上就是个缘分,我一定保护好它的灵气儿,不会让它们任何一个从我手里跑出去。”

相映成趣,

传承需要“真性儿”

慢慢地,张铁林独具慧眼,收藏了数以千计的名人手札,但他却慢慢发现,好的手札越来越难寻觅。

自从他高价收了赵之谦的作品之后,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赵之谦的作品,却大多是赝品,鱼目混珠,难辨真假。

手札收藏市场的价格节节攀升,真迹却越来越少,这不禁让张铁林重新开始思索手札收藏的未来,多数手札能历经数百年流传下来,首先是因为作者是名流,历史和名人总是关联的,普通人的信早就没了。

于是,张铁林做了一个新的决定,他要为手札文化“代言”,把自己收藏的一千多件手札分享出来,与大家共赏。张铁林在网络开设了一个栏目,叫“每日一札”,每天,他会拿出自己收藏的一通手札,专门请人做好释文,然后在栏目上推送出去。

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简单的手札一两个小时可以注释好,而有的手札长达好几页,几乎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注释。但张铁林并不觉得烦琐,很多时候,他还亲自做释文,在他心中,只想尽快让更多的人熟知并认可手札。

但是,让张铁林没想到,手札以这种方式上传到网络上后,并没有达到他预想中的效果,并且,很多人认为网络上的东西很随意,手札的释文本就是解读者个人的理解,大家在网上你一言,我一语,反而成了一个争论的园地。

争论本不是坏事,但张铁林意识到,以这种方法,很难完全将手札文化的精髓弘扬出去,还得另想良策。

几个多月后,张铁林暫停了“每日一札”,他冥思苦想之后,觉得还是用出书的方式,受众面会更广,并且更正规一些,也容易让人接受。

说干就干,他马上找出版社,费了很多周折终于把赵之谦的全套信札印了出来。看着厚厚的一摞书,想到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出书之后,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但张铁林却越来越意识到,“每日一札”也好,出书也罢,其实都是表面现象,要想让手札文化顺利传承,必须要有那么一些从心底真正喜欢手札文化的人。

于是,张铁林抽出更多的时间研究手札,并经常和手札收藏爱好者切磋交流,欣赏彼此的藏品,谈收藏心得,以期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个圈子。

越深入研究,张铁林越感觉到手札背后的文化底蕴之深。有人说,很多朝代的君王都在根据自己的需要篡改历史,秦始皇可以焚书坑儒,乾隆可以烧书,留下的书,其实都是他们想要传下去的书,而很多真正的细节,往往存留在遗传下来的手札中。

名人手札通常是大家通信之间的小事,却是最真情的流露,通过信札表现出来的,比正史所描述的大人物的史记更丰富。像赵之谦就是这样,在他的手札里头,反映了他真实的价值观和他当时的意识形态,但是如果只看正史里的赵之谦,往往看不到这些东西。

所以张铁林说:“皇上的御书没啥意思,我喜欢活跃在社会舞台上的政治家和文人墨客写的手札,那才是能写出好字好文章好历史的人。”

手札就像今天闲聊时的短信和电话,不会太顾及形象去塑造和伪装自己,很容易流露出自然本性。看名人手札,往往能看到历史中他们个性的真实侧面:风趣的一面,刻薄的一面,懦弱的一面,痛苦的一面……

也许,一位名人的作品是忧郁的,但在他的手札里看到的却是乐观向上的一面,特别是他们在特殊历史时期,特殊的心态,这些性格,往往是文史学家在描述一个人时,有意回避掉的地方。

2005年初,张铁林出任广东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觉得这是一个传扬手札文化非常好的契机,于是向主管部门申请后,在授课中专门添设了专题性的讲解关于明清手札的相关课程。

他说:“这些知识虽然还不是十分成熟,甚至还有点浅薄,但一样可以集腋成裘,一点一点去积累,让我的学生们真正认识手札文化,学到相关知识。”

他经常向学生强调,文化的东西要立足于传承,才能有发展。

他还向学生们讲述他和爷爷的故事,他说爷爷就是他前行的拐杖,一直引领着自己不知疲倦地学习探索;而手札是文化古物,对历史来说,它同样也是一个拐杖,会引领着大家去认识每一段历史。

收藏是一门学问,体现着藏家独到的文人眼光、艺术品位和宽博的学识素养,收藏家在藏品上钤盖藏印、题跋感悟、考证流传,与友人共赏,是一件很雅致的事情。但张铁林有一个习惯,他没有把他的收藏印盖在信纸上,而是盖在裱的纸上。他说:“把收藏印盖在信纸上,我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资格,会玷污了手札的神圣。手札传到我这里,我就希望能够完好地保护它,并顺利地传承下去。”

如今,张铁林已是影视圈名符其实的“收藏一哥”,他认为文化遗产属于全社会,对于自己收藏的手札,他打算将来捐献给国家:“真正的藏家,是不去卖钱的,我收藏的所有手札,到现在没有换一分钱。因为藏品其实并不完全属于个人,我只是享受曾经和它们在一起的时光,就像当初牵着爷爷的手一样。”

张铁林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或许收藏的乐趣正在于此,收藏一份初心,享受一份从容;怀想一份痴念,弘扬一份传承。于人于己,不亦乐乎! 编辑/征 贞

猜你喜欢

赵之谦手札名人
赵之谦咸丰时期自用印七方考略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舔名人
方英文手札
名人摔跤后
名家手札
名家手札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赵之谦:用篆刻记录刻骨铭心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