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践行“课程思政”的原则与路径

2021-05-11刘念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途径原则

[摘要]在全国“课程思政”研究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应当落实责任,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师可以秉承深挖内涵与灵活开展相结合、旗帜鲜明与春风化雨相结合、计划讲述与随机讲述相结合、个人感悟与客观理论相结合、共性取向与个性体验相结合原则,开展“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的策略与途径,则需要提升教师自身思政素养、专业与思政结合的能力,重视课程设计环节,课后应总结、提炼、整合,推广思政共享资源。

[关键词]“课程思政”;原则;策略;途径

[作者简介]刘念(1990-),女,汉族,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法律、网络安全、课程思政。

[课题] 2020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课题编号:SQ202010。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4-0067-02

引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類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要“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②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着科学原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和内容。因此,怎样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提升育人效果,成为各门课程教师的重要课题。

一、践行“课程思政”时要讲究一定的原则

(一)深挖内涵与灵活开展相结合

最高层次的教育内涵应该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把握,在知识传播中蕴含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从而完成从“专才”到“人才”的培养转化。思政教学内容应当具有多样性,教学过程展开的形式应该具有灵活性。教师在着眼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时,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律,也应兼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的特殊性,有目的、有方法、有设计地贯彻“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二)旗帜鲜明与春风化雨相结合

“课程思政”首先要求各专业的教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教育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强调,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因此,高校党委必须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计划讲述与随机讲述相结合

“课程思政”实现过程中,教师课堂讲述内容应当是事先作周密计划的,然而更好的“课程思政”开展渠道应当包含随机讲述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将随时积累与当前关注随机穿插到课堂授课中,教师认为有必要传达、提醒、通告给学生的,可作适当延展,提升思想政治高度,形成对学生有所启发、修正行为规范、升华思想品德的意识形态引导素材。以此增加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及时性,有效避免思政教学内容陈旧或滞后的可能性。

(四)个人感悟与客观理论相结合

育人,应把教师的人生心得和为学经验融入其中,给学生以参考。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并不只从政治理论精粹中提炼或推论,还应从社会生活的经验与实际中去寻找,用社会实践解释思政理论的演化与形成,避免从理论逻辑出发来推导至实际经验,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着力打破思政教育刻板印象的局限性,积极加入教师个人思考与个人理解,突出分享个人经验与个人体会,这将有利于师生互动时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同心同德的思政教育效果。

(五)共性取向与个性体验相结合

社会任何事物的发展与演变都是统一性与差异性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也是共性与个性共存发生融洽关系的结果。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而言,培养思想正派、品德高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人才是价值取向的统一性特点表现和共性发展结果,然而在课程实施中学生个体的不同体验与独特感受则是事物的差异性特点表现和个性发展结果。“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取向与个性体验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意整个教学内容的宏观价值导向作用,也要允许学生在同一个学习过程中汲取具有个性化、差异性的养分,重在提升他们独特的思考、感受和体验。

二、“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的策略

(一)教师自身思政素养提升势在必行

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堂实施,授课教师对于思政教育都应做到胸有成竹、言之有物、有理有据,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思政理论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要符合要求。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提高自身思想意识水平,增加核心政治理论学习。③

(二)提高专业与思政结合的能力应成为着力点

事实上,“课程思政”即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开展,这便需要教师完善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资源结合的能力。在推进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彼此脱节的“两张皮”现象,避免“贴标签”“空洞说教”等做法,这对教师如何将自身的思政素养转化成有效课堂过程提出更高要求。

(三)课程设计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体系

课程体系搭建时应首先做到深入挖掘适合引入到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映射点”。④任课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应注重强调价值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结合实际,各门课程应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做好课程育人教学设计,创新教育教学和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规范。

(四)注重整合推广思政共享资源

通过对一门课程的探索,可以形成比较成熟的方式方法,这对于在其他相关门类专业课程中的推广是有借鉴作用的,能更好地帮助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合实施。或者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探索,必然会总结提取到相当规模的思政素材,不断填充课程群的思政素材库,令各门课程可以实现思政层面的资源共享,这都是值得更加深入研究的。

三、实现“课程思政”的途径

(一)提高业务素质与育人能力的途径

每门课程应该有选择性的引入不同切入点、不同侧重点的思政内容,可以通过开展入职培训、专题培训、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优秀教师示范和参加座谈讲座等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与育人能力。随着人们思想认知的更新迭代,道德和法律相关的解释与认定也不断刷新,在这方面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力和专业度。总之,教师应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二)增强专业与思政结合能力的途径

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授方法为出发点,在选择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路、灵活教学手段、评价课堂效果等方面上下功夫,真正做到专业与思政一体化育人。授课教师应该通过多参加教育教学技能和课程设计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与研讨会,来完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在授课过程中有机结合的能力,来将自己的思政知识具体实现在专业课教学中。

(三)把握课程设计关键环节的途径

“课程思政”的映射点即为对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意识引导的具体载体,映射点的选取应当具有规划性、系统性和契合性。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努力构建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将抽象问题具体化,适当引入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发现式项目,结合图、文、音、视、动画等手段,让课堂生动呈现,积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四)举例说明思政共享资源推广模式与途径

以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信息技术基础》为例,其课程的思政融合体系的落实可以推广到其他多媒体应用类课程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办公软件制作的文稿、画报、图表、动画等都可以逐渐建立成内容详实、题材丰富的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素材库,与电子信息类其他专业课程达到共享资源、融会贯通的效果。例如平面设计类课程可以采用在该课程中制作的宣传页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类课程可以采用该课程中制作的思政动画进行更加优化地剪辑编辑。推广性研究有助于“课程思政”在学生教育整个进程中达到承前启后、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效果,真正做到“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⑤

结语

高校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新时代的教师不应只专注于对学生解惑的职能,还必须拥有德育意识,积极贯彻国家“课程思政”的认知升级与设计创新计划,践行“三全育人”中极其重要的全方位参与育人职责,为培养学生的爱国、守法、正义、道德等正能量作贡献,努力培育德才兼备且全面发展的人才。

[注释]

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②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的关键课程[J].当代广西,2020(17):4-7.

③黄沙,路丕军,穆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6):87-88.

④张娜.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A4):223-224+250.

⑤李嘉.高职通识课程思政改革教学实践效果分析——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为例[J].科技风,2019(23):23.■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途径原则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