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大堤临北段多处堤顶纵向裂缝成因浅探
2021-05-11
(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 蚌埠 233000)
1 堤防概况
淮北大堤临北段堤顶裂缝段堤防属于淮北大堤的一部分,位于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境内,范围为涡下段桩号37+000~41+500,长4.5km。该段堤防为退堤,工程级别为1 级,1956年建成,建成至今历经多处加固,现状标准断面为堤顶宽度10m,超高2.0m;迎水侧边坡1 ∶3;背水侧坡顶以下3m 处设置2m 宽平台,平台以上边坡1 ∶3,平台以下边坡1 ∶5,背水侧无压渗平台堤段加设20m 宽压渗平台,压渗平台顶高程高于附近地面0.5m 左右,平台以下边坡1 ∶5。
2 堤顶裂缝情况
2.1 裂缝基本情况
该段堤防堤顶为混凝土路面或沥青路面,之前未发现明显裂缝。2019年9月管理人员巡查时发现,桩号38+733~38+788 段、桩号38+900~39+300段、桩号39+895~40+125 段,堤顶防汛道路出现连续的纵向裂缝,裂缝发展较快,长度较长、宽度较大,且裂缝两侧路面出现明显高差错台,表现为迎水侧低、背水侧高。统计2019年10月底裂缝的宽度和错台高差,最大宽度为5.1cm,错台最大高差为6.1cm。
2.2 裂缝监测及探测
在各段裂缝共设置15 个监测点,对裂缝的宽度及错台高度进行监测,共监测5 次,在监测期内,裂缝宽度及错台高度变化较小,最后两次观测时,裂缝宽度和错台整体有变小的趋势。
雷达天线探测表明,在道路开裂区段,混凝土面层与水稳层连接面多处存在空隙,裂缝下延深度最深约1m 左右。
在桩号堤顶路面裂缝处开挖3 处探坑,探坑深度为2m 左右,裂缝位置处路面以下路基及堤身未发现明显裂缝及软弱面。
3 勘探试验、计算及成因分析
为了分析堤顶纵向裂缝的成因,对堤身进行了钻探、室内试验、高密度电法及地质雷达探测等,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分析。
3.1 土层分布和性质
堤身和堤基土层可分为三层:
第0 层:填土,黄褐色~灰褐色,以粉质粘土~粘土为主,夹粉质壤土,硬塑~硬,层厚4.70~5.00m。
第①层:粉质粘土~重粉质壤土,黄褐色,硬塑~可塑,含铁锰结核,大部分未揭穿,揭穿层厚4.80m。
第②层:轻粉质壤土,灰黄色,可塑,未揭穿。
其中,裂缝堤段堤身土的液限平均值为56%,粘粒含量平均值为43.1%,自由膨胀率平均值为47%,分布有弱膨胀土。
3.2 迎水侧、背水侧土性差异分析
该段堤防裂缝主要特征为纵向裂缝及错台,根据工程实体质量、裂缝形态及现场未发现明显的土体滑动、隆起等迹象,初步分析排除路面结构层、路基和堤身结构失稳等原因,根据勘察结果进一步复核计算也表明不存在上述失稳情况。分析堤顶路面裂缝成因,很可能由于迎水侧、背水侧土性存在差异造成。为探明迎水侧、背水侧土性差异,分别进行钻探、坑探、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探测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1)迎水侧、背水侧土层分布及土质基本一致,根据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堤身填土均匀性较好,未发现明显异常区域。
(2)裂缝堤段同一桩号相同深度迎水侧堤肩Ps曲线值比背水侧稍大,迎水侧堤身的电阻率明显比背水侧高(如图1),说明同一深度堤身土背水侧含水率比迎水侧大。
图1 38+770~38+829 迎水侧、背水侧电阻率对比图
(3)堤防裂缝堤段迎水侧路肩土探坑取样实测含水率明显比背水侧低,迎水侧堤身土钻探取样实测含水率明显比背水侧低,实测结果对比图如图2。
3.3 含水率差异引起的收缩变形计算分析
堤顶裂缝段堤防堤身存在膨胀土,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堤防的堤身土一般有草皮护坡或护砌,离水面较近,经常挡水,一般饱和度较高,土的含水率不会剧烈变化。本段堤防当地本年度8月28日至11月28日,三个月累计降雨量仅为40mm,造成长时间持续的严重旱情,会造成堤身浅部土层含水率大幅降低,实测裂缝堤段迎水侧、背水侧堤身土含水率存在明显差异,会造成土的不均匀收缩。
计算迎水侧和背水侧收缩变形差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
Δs—迎水侧和背水侧收缩变形差值(mm);
ψs—计算收缩变形量的经验系数,参考规范取0.8;
λsi—大气影响深度以上第i 层土的收缩系数;
Δwi—大气影响深度以上第i 层土迎水侧、背水侧含水率差值平均值;
hi—第i 层土计算厚度(mm);
n—大气影响深度内分层数。
计算参数见表1。
表1 迎水侧、背水侧收缩变形差值计算参数表
计算得,迎水侧和背水侧收缩变形差值桩号38+750 为61.0mm,桩号38+950 为61.0mm,桩号39+990 为36.6mm,38+600 为7.7mm。
裂缝堤段实测错台高差桩号38+750 处为51.1mm,桩号38+950 为61.0mm,桩号39+990 为23.0mm,桩号38+600 处未产生裂缝,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图2 迎水侧、背水侧取样实测含水率对比图
3.4 成因分析
淮北大堤临北段多处堤顶裂缝,主要表现为纵向裂缝及错台,根据现场情况和计算分析,排除了路面结构层、路基和堤身结构失稳等原因,试验表明裂缝段堤防堤身存在膨胀土,在本年度长时间持续严重干旱的诱因下,迎水侧、背水侧堤身土含水率存在明显差异,造成迎水侧和背水侧土体的收缩变形差值过大,导致路面面层产生纵向裂缝及错台。
最后两次观测时,经历多次降雨,干旱情况已有所缓解,裂缝宽度和错台整体变小的趋势亦证明了上述成因。
4 结语
(1)淮北大堤临北段裂缝主要表现为堤顶路面大范围纵向裂缝及错台,未发现路基及堤身存在裂缝及软弱面。
(2)堤身存在膨胀土,在持续严重干旱的诱因下,迎、背水侧堤身土含水率差异较大,造成迎、背水侧土体的收缩变形差值过大,导致裂缝。
(3)可采用快速修补技术等措施进行应急处理或拆除重新修筑,并在严重干旱天气时,做好堤身保水和草皮护坡养护等工作。
(4)对于堤身土黏粒含量较多、液限较高的堤防,在严重干旱等极端天气,均可能存在收缩变形带来的工程问题,如堤身设有截渗墙等工程措施,需重点考虑交界面的变形协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