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期堤防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2021-08-06刘磊刘亮曾俊任磊
刘磊,刘亮,曾俊,任磊
(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湖北 武汉 430070)
0 引言
在堤防工程中,堤身开裂是最常见的工程问题,也是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重要因素。堤身开裂往往是其他重大险情的前兆,裂缝的存在使得堤防工程的整体稳定性遭到破坏,如不及时处理,极易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比如,纵向裂缝会使得堤身平台的抗滑能力减小,由此引发滑坡、崩岸等事故;横向裂缝会使得堤身的抗渗透能力减小,容易形成渗漏通道,进一步发展为漏洞、溃口等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造成堤身开裂的因素有很多,对于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工程处理措施,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进行分析,更具有工程意义。因此,文章结合黄石大冶湖湖堤加固工程,对施工期出现的堤身开裂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堤身开裂原因,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并给出工程建议,以指导工程施工。
1 工程概况
黄石大冶湖湖堤加固工程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加固,堤防级别为2级。堤顶宽3.00~5.00 m,堤身高2.00~5.00 m,内坡坡比为1.00∶1.50~1.00∶3.50,外坡坡比1.00∶1.50~1.00∶3.00。
堤防加固工程拟充分利用现有堤防的有利条件,采用斜坡式堤型,拆除原浆砌石防洪墙,在原堤防的基础上进行加高培厚。堤防加固工程中,在对老堤进行加高培厚时,新老堤结合面很容易产生各种裂缝。本工程在堤身填筑施工期,多个区段出现堤身开裂,裂缝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如下。
桩号3+040~3+100区段堤顶附近的卸料平台出现整体沉降滑移,形成一个宽20~100 cm,长度60 m左右的剪切性裂缝,平台整体沉陷1 m左右,裂缝深度4~5 m;桩号3+200~3+240区段堤身出现宽度15~20 cm,长度约40 m的纵向裂缝,裂缝深度2~3 m;桩号3+600~3+660区段在施工时遭遇连续降雨,水位上涨,堤脚基础未能进行有效地清理,填筑后出现不均匀沉降,2级平台多次出现裂缝,宽度5~15 cm,长度约40 m,深度约1.50 m;桩号7+900~8+100区段为险工险段,在往年汛期抢险加培堤身,填筑材料为红砂壤土,并且未碾压密实。施工期对原堤身进行削坡加固时,由于机械扰动,背坡面出现有多条宽5~10 cm,深度1 m左,长度10~20 m的斜向裂缝,并伴有渗水情况发生。
根据裂缝的特点和成因,可以分为深层剪切性裂缝,不均匀沉降裂缝,浅层拉裂裂缝等。典型的施工期剪切滑移裂缝和堤身不均匀沉降裂缝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剪切滑移裂缝示意图
图2 不均匀沉降裂缝示意图
施工期发现堤身开裂后,立即对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了处理,各区段裂缝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施工期堤身裂缝情况汇总表
2 裂缝原因分析
2.1 基础承载力不足
堤身基础软弱,承载力不足,是堤身填筑时出现裂缝的最重要原因。当在堤身上部填土过快,上部荷载超过下部土体的抗剪强度时,就会沿着土体软弱带形成一个圆弧形的剪切滑移面,从而出现土体整体滑移的情况,属于剪切性滑移裂缝。剪切性裂缝通常表现为一条或多条相互衔接的纵向裂缝,裂缝一般较宽,范围较长,对于堤防工程是非常危险的。对于桩号3+040~3+100段,在堤顶部位临时形成卸料平台,短时间内堆积了大量土方,上部荷载超过下部软弱基础的承载能力,土体沿着剪切面整体滑移,上部土体下沉,下部基础淤泥外翻,出现了整体剪切滑移破坏。
2.2 不均匀沉降
堤防工程工期较紧或者基础不易处理时,允许在软弱基础上筑堤,这时就要求减小铺料厚度,降低填筑的强度,保证堤防基础能够自适应沉降。而当填筑过快或者堤防基础局部承载力差别较大时,不同区域沉降速率不同,从而就会导致堤身出现不均匀沉降裂缝。对于3+600区段多次出现的堤身裂缝,和堤脚基础填筑过快而出现的不均匀沉降有着直接的关系。
2.3 堤身填筑不密实
未经压实或者压实度不够的土体,孔隙率较大,土体松散,结构易被破坏,经过降雨干湿循环或者受到外力扰动时,就容易产生裂缝。对于桩号7+900~8+100的区段,为往年汛期抢险加固的险工险段,填土材料未充分碾压密实,在对原堤身进行削坡处理、加高培厚时,破坏了原有的松散结构,从而造成原有堤身出现裂缝。一般而言,堤防工程对于填土密实度有要求,该工程属于2级堤防,填筑堤身材料为黏性土时要达到0.93的压实度,非黏性土时要达到0.65的相对密度。
2.4 施工质量不合格
堤防工程通常要在汛期之前达到防汛高程,工期紧,任务重,在施工期间就会有填筑速度过快,摊铺土料过厚以及碾压不均匀、不充分等施工质量问题。当这些问题遇到基础较差的区段时,也可能会引起堤身开裂,轻则产生表层裂缝,重则引起深层裂缝甚至滑坡破坏。严格控制施工填筑速度,控制铺料厚度和碾压密实度,是保证堤身质量的重要工序。
3 裂缝处理措施
3.1 减载压重
对于剪切性裂缝,应及早采取措施,在出现滑坡征兆就应全力抢护,阻止滑移面进一步扩大,以减小事故损失。剪切滑移面的抢护原则是上部减载,下部压重。在本工程中,对于桩号3+100处的裂缝在第一时间就转移卸料平台土料,减小堤身上部荷载,之后对下部进行压重,堤脚利用风化石料进行压坡固脚,阻止淤泥隆起,防止滑移面扩大。在堤脚处理以后,保证裂缝不再有扩大趋势,对裂缝进行翻挖处理,之后进行回填碾压。
3.2 基础处理
堤身裂缝稳定后,要查明开裂原因,对于由于堤身基础软弱、承载力不足导致堤身出现剪切性裂缝的情况,要对基础进行处理。首先考虑阻断滑移面,可考虑采用杉木桩或者碎石桩贯穿滑移面,阻止滑移面上部土体继续下滑。之后,对于堤脚处基础淤泥较深的情况,可采用块石挤淤的方法,抛填粒径50 cm以上的石块,挤压淤泥,提高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而对于软弱淤泥层范围较大的情况,可采用抛填铺盖的方法,在沿线堤脚外部抛填15~20 m宽的2~3 m后的风化石料铺盖,对堤脚基础进行压重处理,保重淤泥不上翻,从而提高堤身的稳定性,保证堤身均匀沉降。
3.3 翻挖回填
在确保裂缝不会继续扩大后,采用开挖回填的方法对裂缝进行处理。在开挖时,采用梯形断面,开挖深度至裂缝以下0.50 m左右,对于深度较深的裂缝要开挖成台阶状,便于新旧填土面能够很好地结合,开挖长度要超过裂缝两端各2 m。之后按照30 cm一层,循环填筑碾压回填,分层填筑密实。在遇到阴雨天气时,要对裂缝进行覆盖,防止雨水灌入裂缝,引发渗漏破坏。
3.4 沉降观测
对于堤身出现裂缝的区段,在进行翻挖处理以后,要加强对沉降位移的观测。每隔100 m设一个位移观测点,每天进行位移监测。根据堤防施工规范,水平位移量小于5 mm/d,垂直位移量小于10 mm/d,通常认为是安全的,方可进行下序填筑施工。
4 结论
文章结合黄石大冶湖湖堤加固工程,针对施工期出现的几种不同的堤身开裂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可能引起堤身裂缝的原因,包括:堤基基础承载力不足、堤身不均匀沉降、堤身填筑不密实和施工质量不合格等,并根据裂缝的类型和成因,总结了堤身裂缝的处理措施,在出现剪切性裂缝时,首先进行抢护,减载压重,阻止裂缝扩大;对于承载力较差的软弱基础,要进行基础处理,提高堤身的稳定性;裂缝稳定后,进行翻挖回填,分层碾压;在后期,对于容易开裂的区段,要进行沉降跟踪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