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生态链的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研究*
2021-05-11肖钠
肖 钠
(福建商学院 福州 350012)
1 引言
随着全球数字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数字资源量呈指数级增长,人们的阅读习惯随之发生转变,数字资源中富有学术价值的学术电子书进入人们的阅读体验中。据辛巴信息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 年全球学术和专业类电子书销量较2013 年增长了8%[1]。仅2016 年全球就大约出版了45 万种英文语种的学术电子书,佛罗里达大学图书馆电子书占所有图书比例上升至73%[2]。据美国出版商协会统计,2018 年上半年电子书贸易总额为5.04 亿美金,占整个出版行业的15.26%[3]。在我国,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电子书收入规模从2006 年的1.5 亿元增长至2015 年的49 亿元[4],到2018 年达56 亿元,在同年传统书报刊数字化总收入中占比65.4%[5]。另据《2018 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统计,2018 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中专业阅读用户达1 417.9 万,数字阅读用户的电子书付费意愿达到66.4%[6]。可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环境日益趋好、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学术电子书正逐渐成为信息资源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信息阅读的主要方式。
学者叶继元曾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指出学术图书是内容涉及某学科或某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对专业学习、研究具有价值的图书,通常在书中有文献注释或参考文献,书后有索引[7]。学术电子书就是纸质学术图书的数字化形式,学术电子书在出版过程中形成了一条包括上游的内容生产者——作者、出版社,中游的知识服务平台——集成商、批发商、图书馆和下游的内容消费者——信息用户在内的完整的学术电子书产业链[8]。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术电子书产业链的研究热点基本保持一致,主要集中于学术电子书的定价模式争议、盈利模式探讨、平台功能完善和许可协议规定等。国外,Walters 分析学术电子书在使用许可、采购及管理上的困难,认为大学图书馆应引导供应商调整许可协议并进行平台建设,建立既能维持出版商和销售商收益又能满足图书馆需求的商业模式[9]。Pickett 等指出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术出版商的合作,以探寻优化学术电子书定价方式和访问模式的途径[10]。Maceviciute 等发现出版商以限制学术电子书的使用来保证纸本图书的单本销售收入,图书馆采购电子书的驱动力在于用户需求,借助控制纸质资源来控制学术电子书[11]。John Rodzvilla 认为电子书数字版权管理制约着平台的访问,出版商在积极适应学术图书馆内部变化的同时,学术图书馆也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平台开发中[12]。国内,齐东峰认为图书馆采购诉求与出版商利益的矛盾造成学术电子书馆藏建设缓慢,图书馆与出版商要共同寻求有效合作模式,以达到双方利益平衡[13]。傅文奇等调研图书馆电子书版权授权模式,梳理学术电子书出版商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提出各利益主体间要树立生态观的思维,加强共赢合作关系[14-15]104-118。严玲艳在调查国外学术电子书出版市场、销售模式、平台功能和许可使用限制的基础上,认为促进学术电子书市场发展的策略包括推动市场商业模式多元化和改善电子书许可使用条件等[16]。翟中会等发现出版商、集成商和图书馆的元数据差异问题直接影响学术电子书的使用率,需要通过改进元数据质量以提高其利用率[17]。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学术电子书产业链研究主要是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其研究视角也多是基于出版商和图书馆的供求关系,但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产业链上资源供需失衡、各利益群体冲突激烈、链体利益未达最大化等问题。其实,信息生态链是产业链上各利益相关者基于学术电子书信息流动而形成利益链式依存关系的体现,同时,信息协同的过程也是产业链上各节点利益主体通过对电子书资源进行共享、整合、协同,匹配供需、协调关系,寻求平衡点达到合作共赢,实现自身效益及链体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因此,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基本概况
对于信息协同服务的内涵,有学者从系统的角度,认为是不同信息服务系统之间,运用技术手段,通过互动、合作和整合等方式,协调进行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过程[18];有学者着眼个体的视角,认为是多个信息主体之间,通过个体信息交互、相互配合,提供一个优化处理资源和服务的方式,从而产生协同效应的信息服务[19]。综合以上观点并结合学术电子书产业链运行实践,笔者认为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是指产业链上各节点信息人基于拥有先进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平台,协同多系统间学术电子书资源及多主体间的信息行为,以提供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同步、互补的学术电子书信息服务。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上,下游读者获取学术电子书主要通过图书馆服务平台,高校图书馆是学术电子书市场的最大购买者。当前,图书馆使用学术电子书必须先获得电子书提供商的授权许可,根据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平台的管理主体,其版权授权链可划分为集成商主导、出版商主导和图书馆主导三种模式[15]104-118。因此,笔者基于版权授权链模式来阐述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现状。
2.1 基于集成商平台的学术电子书服务
集成商是出版商和图书馆的连接纽带,基于集成商平台的学术电子书服务是目前最广泛的商业服务模式。集成商签订合同直接获得作者的电子书出版授权,当然,主要还是经过出版商转手授权间接获得使用许可权,然后将学术电子书资源、应用系统整合到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上,并与图书馆签订许可使用协议,图书馆用户在规定的协议范围内通过链接或镜像站点来获取集成商平台上的学术电子书资源。
国内外主要的电子书集成商有:国外的Ebooks on EBSCO host、MyiLibrary、Ebook Central、Safari Books Online、Questia 和国内的超星、方正Apabi 和书生之家。其中,国外的EBSCO 在2010 年收购了集成商NetLibrary,将其资源整合进新的平台Ebooks on EBSCO host,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商之一[20],其电子书资源来自顶级出版商和出版社,具有灵活的采集模式和订购选项、优化的搜索和阅读体验,特别是拥有数十万种免数字版权管理、无访问障碍的电子书资源[21]。国内的超星汇雅书世界是超星公司于2014 年整合原先的“汇雅”和“书世界”两个平台后,新推出的电子书数据库管理和使用服务平台,其每年新增电子书超过15 万种,具有多库同台管理、多格式同时支持等多种优势功能,能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在全国拥有超过8 000多家的机构用户,其中高校图书馆覆盖率达到98%以上,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电子书资源库。
笔者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两家电子书集成商,于2020 年2 月访问其网站主页,获得电子书服务相关比较信息,见表1。
表1 国内外两大学术电子书集成商电子书服务比较
2.2 基于出版商平台的学术电子书服务
学术出版商是出版学术电子书的重要主体,是高校图书馆获取学术电子书的主要来源,高校图书馆可直接向出版商购买电子书或通过集成商平台间接向出版商订购。出版商从作者手中获得独家出版和传播电子书的授权后,可将电子书的许可使用权直接转授或间接通过第三方集成商转授给图书馆,图书馆用户通过用户认证授权从图书馆主页链接到出版商服务平台上检索和获取电子书。
在学术电子书出版商领域,国内外分别以Springer、Taylor & Francis、De Gruyter、Elsevi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和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为代表。其中,Springer Ebook是New 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的电子书项目,Springer Nature 引领着全球学术图书出版,Springer Ebook 也拥有全球种类最全面的科学、技术与医学(STM)和人文与社会科学(HSS)领域的学术电子书数据库,其电子书格式具有可移植、可搜索和易访问性等特征,通过SpringerLink平台为图书馆用户提供学术电子书资源获取服务[22]。在国内,科学出版社所建立的科学文库是国内首创以自主知识产权高端科技学术专著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在线阅读平台,集电子书全文检索、在线浏览和下载借阅为一体,以整体、分库或定制资源形式销售给高校图书馆,其所有电子书资源均未授权第三方,资源具有独有性[23]。就这两家学术电子书出版商的电子书资源服务比较如下,见表2。
表2 国内外两大学术电子书出版商资源服务比较
2.3 基于图书馆平台的学术电子书服务
图书馆作为为信息用户提供平等、自由获取信息服务的服务机构,在与出版商和集成商争取电子书使用权利空间的同时,也在寻求突破许可使用限制的出路,构建图书馆自建服务平台,即基于图书馆平台的学术电子书服务模式。图书馆直接联系作者或学术出版商来获得电子书的使用权,然后自建学术电子书服务平台,直接向图书馆用户提供学术电子书服务。
基于图书馆自建平台的学术电子书服务实践并不多,毕竟仅凭一馆之力很难同时解决平台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平台建设费、运行维护费、资源采购费、人力资源成本等问题。国外的Enki 电子书平台和国内上海图书馆的数字阅读平台具有代表性。Enki 电子书平台于2013 年5月,由拥有220 个公共馆成员的加利福尼亚州图书馆联盟(CALIFA Library Group)与康特拉科斯塔县图书馆(CCCL)联合推出[24],是图书馆员创建和维护的第一个全州电子书服务平台,截至2020 年2 月23 日可提供的电子书超过70 000本[25]。上海图书馆于2011 年底推出“市民数字阅读计划”,自建了“市民数字阅读平台”,平台整合的电子书资源包含方正、新华E 店等传统的电子书厂商资源,也有直接购买EPUB、TXT 格式裸数据的超星与中文在线等资源[26],截至2020 年2 月底共建设了26 万多种电子图书资源[27]。
2.4 信息协同服务现状评述
研究发现学术电子书市场已处于蓬勃发展中,各平台主体基于自身优势构建各具特色的服务平台,呈现出差异化的竞争局面。集成商平台服务模式具有服务的技术优势,能提供功能完善、交互性好的服务环境;出版商平台服务模式拥有服务的内容优势,能生产高质量、独创性强的服务资源;图书馆平台服务模式拥有强大的用户群优势,能及时、动态地掌握用户信息需求。但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服务模式均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按照学者胡昌平将跨系统协同信息服务划分为基于信息资源共享和基于人力资源合作的协同服务模式[28],当前多元化的学术电子书服务主要表现为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协同服务模式,即通过协议或合同来提供电子书协同服务,而这种协同关系既不稳定也不全面,比如数字版权管理的规定限制了电子书的自由获取、统一格式标准的缺乏制约了电子书的共享、平台服务内容的同质化影响了多样化需求的满足等等。同时,代表商业利益的出版商、集成商和代表公共利益的图书馆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尚未针对有效协同合作形成明确、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也就自然还没达到基于人力资源合作的深度协同服务状态。虽然,基于图书馆平台的电子书服务有表现出以战略联盟为形式的人力资源合作协同服务模式,但一方面这种服务实践并不多,没有形成规模,另一方面也缺乏全面、优质的服务内容等。
综上所述,当前学术电子书产业链服务表现为以协议合作和战略联盟为形式、以平台协同和流程协同为内容的信息协同服务模式,而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用户动态性、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电子书信息需求。因此,在力求各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协同产业链上的各组成要素,以促成服务内容、主体和环境之间实现优势互补的整体信息服务协同。
3 基于信息生态链的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基础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的发展仍落后于信息用户需求,要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和人力资源合作相互融合、相互协同的信息协同服务模式,必须要先明确信息协同服务的基础。基于信息生态链的构成要素——信息人、信息和信息环境进行阐述,而这三个要素也正对应着信息协同服务的三大核心要素:服务主体、服务内容和服务环境。
3.1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的信息人交互基础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是产业链上具有不同功能和不同需求的各节点信息人相互协同合作的集体行为,体现着信息人彼此间的优势互补与融合,在信息协同服务中信息人交互起关键性作用。
产业链上协同信息交互的信息人,可以是作者、读者等协同个体,也可以是出版商、集成商和图书馆等协同服务机构。通过信息人之间动态交互的基础条件,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服务主体间建立良好的依赖和协作关系,使学术电子书资源得以传递、共享、整合和协同,协同服务就是在协同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服务机构以及服务机构之间的复杂交互网络中实现的。信息主体间的交互越紧密,电子书资源流动越顺畅,信息协同合作程度越深,电子书资源信息协同服务水平就越高。
从信息人交互的实际运作上来看,要形成真正有效的彼此交互,仅仅依靠签订协议合同来规范交互流程、缓解交互冲突、分配交互利益等等是不够的,还须在交互过程中建立或完善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协同交互动力机制,避免或消除交互中的共享顾虑和利益摩擦等障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人之间的交互行为更主动、更深入、更稳定。
3.2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的信息共享基础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是学术电子书资源在不同节点信息人之间流动与利用形成的协同信息流,体现出多形式、多层次和多类型信息服务内容的共享,在信息协同服务中信息共享起基础性作用。
产业链上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从内容上不只局限于学术电子书本身,还应包括共享服务人力资源、信息服务技术等;从节点上既有相同节点间的共享,比如图书馆战略联盟间的信息共享,也有不同节点间的共享,比如上游集成商与下游图书馆间的信息共享。产业链信息服务的融合和协同正是建立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信息共享是信息协同服务的必然基础。同时,信息共享活动也是信息人之间交互联系的纽带,各信息主体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有序地进行各自资源的交换、共享并相互协同以推动开展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信息共享程度越高,信息人信息协同效果就越好,信息协同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也就越大。
学术电子书资源协同共享要想发挥出最大的协同价值,需要解决几方面的问题:一要突破资源许可使用限制问题,即要实现信息共享的完整性;二要消除资源冗余、供需不匹配问题,即要实现信息共享的实效性;三要解决资源格式标准不统一问题,即要实现不同系统间信息共享的无障碍性。
3.3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的信息环境支撑基础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是不同节点主体为协同彼此之间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而构建的整体化服务协同联动环境,体现出内外部多领域、多层面服务环境要素的共同支撑作用,在信息协同服务中信息环境支撑起保障性作用。
产业链上信息环境的协同支撑,不仅包括如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产业链内部环境,还包括政策法规、信息伦理等外部社会环境。内外部信息环境因素中,信息技术和政策法规的作用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可推动产业链上资源、服务的交互和协同,维系信息协同服务的正常运行;以政策法规规范信息人的协同服务行为,保障信息协同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信息环境支撑力度越大,信息协同服务的整体功能越强,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体系运转就越顺畅。
信息环境支撑着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的实时性和动态性,要达到最佳的支撑保障效果,必须注重产业链内部信息环境因素之间以及产业链协同链体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协同契合度。只有实现内外部各信息环境要素的统筹权衡、协作共存,信息协同服务才能持续协同演化。
信息人交互、信息共享和信息环境支撑这3 个信息协同服务基础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合形成一个耦合互动的有机整体,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服务原则,共同创造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服务协同效益的最大化。
4 基于信息生态链的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平台构建
明晰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基础有利于把握信息协同服务的要素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实现的关键是构建协同信息服务平台,协同服务平台通过建立产业链上各节点信息人之间、信息人与信息之间以及信息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协同联系,来完成学术电子书信息服务的协同运作和产业链的效益提升。
4.1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平台构建的原则
从信息人交互的协同基础角度遵从服务协同性和利益均衡原则。平台构建要能有利于实现各节点主体之间、各服务系统之间以及产业链与外部各服务系统之间的步调一致、同步协作。同时,链式依存关系下的各服务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在平台构建过程中,要协调利益关系,形成和谐合作关系,以充分调动各服务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信息共享的协同基础角度遵从资源全面性和需求导向原则。信息服务过程中需要共享和协同的学术电子书数量、种类繁多,平台构建需要准确、全面地掌握并清晰、完整地标引信息资源。在保障协同资源全面性的条件下,注重资源协同的动态性,即平台构建要形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和服务整合,实现个性化、交互式和一站式的协同信息服务[29]。
从信息环境支撑的协同基础角度遵从标准统一性和利于发展原则。为协同来源不同的学术电子书资源,平台构建时须建立服务实施的统一标准体系,包括信息资源组织、信息服务的标准统一等。同时,在注重技术实现的标准统一时,要兼顾前瞻性和先进性,对新技术的应用预留有利于发展的空间[30]168。
4.2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平台的框架模式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是一个将各信息服务机构、各信息资源和各信息环境因素聚合为一个有机协同整体,以实现一体化协同服务的复杂过程。构建平台的逻辑思路是:在信息环境的保障下,各信息服务机构将资源和服务整合、协同于信息协同服务平台,平台通过对各种服务内容的动态匹配与协同,以满足不同层次信息用户的多层次信息需求。基于以上逻辑,并在借鉴学者赵雪芹的“云服务平台层次模型”[30]173基础上,构建了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平台的框架模式,如图1。
图1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平台框架模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平台框架模式从下至上包括5 个层级,依次是环境支撑层、资源组织层、协同合作层、服务供给层和用户交互层。
最底层是环境支撑层,主要包括政策法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等。环境支撑层为平台的存在和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其中政策法规是推进平台发展的宏观层面保障,信息基础设施是平台构建的前提和基础,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平台的运行速度、信息服务的协同程度和服务要求的满足程度。
资源组织层是平台开展信息协同服务的内容基础和资源保障。资源组织层集成了作者、出版商、集成商和图书馆等服务个体、机构的学术电子书数据库资源,各数据库里的资源经过标准的元数据格式描述和资源分类标识规则,实现格式转换、结构化处理、知识化管理、分类管理和审核管理等统一组织管理[31],以形成一个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分布存储、组织科学的数据库云仓库,为平台提供彼此独立又协同关联的资源体系。
协同合作层即平台的协同中心,通过遵循协同服务标准和传输协议等,每一个服务主体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入口并建立协同关联,每一个服务系统都可以得到协同调度,每一个服务资源都可以实现协同利用,每一个服务需求都可以获得协同满足。同时,服务主体、服务系统、服务资源和服务需求之间又存在着动态的协同匹配。当平台接收到用户需求任务时,协同中心会实时分析、匹配相应的服务机构,服务机构基于自身资源或独立完成或发送请求、协同其他服务机构共同完成服务任务。协同合作层能使产业链上的信息主体和信息资源之间产生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优化。
服务供给层是平台的服务集成中心,服务集成中心一方面根据信息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而定制服务内容,另一方面基于服务主体所能提供的服务资源、人力资源来设置服务内容,具体可包括统一检索、资源提供、学科导航、参考咨询、个性化服务等内容。各服务机构融合用户需求和服务内容,协同资源生产、组织、传递和服务,进而实现协同机制下学术电子书信息资源的有效发现和供给。
最上层是用户交互层,直接与用户对接交互。用户交互层以统一的服务接口,统一的登录、浏览、检索、咨询、阅读等用户服务界面以及统一的操作方式、一致的用户体验,经由电脑、手机、平板、电子阅读器等多渠道服务终端,为个体用户、机构用户和企业用户等提供一站式、集成化、个性化的学术电子书资源协同服务。
4.3 实例分析
在电子资源整合、共享和协同服务中,我国部分地区进行的有效探索为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FULink)是经过福建省教育厅批准,由“福州地区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FULink 平台)扩展而成的,从最初的2010 年仅大学城8 所高校馆参与,到2020 年成员馆扩容至全省89所院校,甚至还与全国700 多所图书馆开展合作,部分电子资源也可以从合作馆中获得[32]。
FULink 以文献信息的联合保障体系建设和资源共享为主要任务,将参与的所有高校图书馆组建成联盟,整合各馆数字资源,发挥联盟协同优势,为联盟内的读者提供包括学术电子书资源在内的 “一站式”信息资源协同服务[33]。FULink 将所有电子资源整合在“文献提供系统”里,文献提供系统部署在文献提供服务云平台的动态数据层上。动态数据层架构分三个层次,最上层为用户层,中间为分布式引擎与元数据聚合层,下层为配置、日志管理与元数据收割层[34]。从上至下,各成员馆用户访问平台,根据检索需求被分流到不同类型资源及对应的数据库里,可以直接获取所在馆的全文链接或是间接获得成员馆或合作馆的文献传递;从下至上,平台收割、整合、存储各成员馆的文献资源元数据,建立元数据网络搜索引擎,提供各成员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协同服务。
FULink 除了协同信息资源外,还注重各成员馆人力资源的协同。采用矩阵制组织形式,成立了FULink 协调工作小组,再依据服务内容下设五个工作组,分别由不同高校成员馆负责牵头[35]。各成员馆之间分工协作,既区分不同权力主体职权,又协商谈判电子资源采购、版权等问题。同时,通过绩效评估确定各成员馆的业绩和共享成效,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来激发彼此的协同动力。基于信息资源共享和人力资源合作相结合的协同服务模式,成为推动FULink 平台有效、可持续运行的有力保障。
5 基于信息生态链的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促进策略
5.1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的信息人促进策略
5.1.1 理顺平等关系,树立协同意识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的信息人包括出版商、集成商和图书馆等,近年来,他们之间的合作趋向稳定,但出版商和集成商仍凭借其内容优势和技术领先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从信息协同服务的角度看,各信息主体都是协同服务有机整体中的一部分,存在着必然的内在关系,其最基础关系表现为平等互利的协同合作伙伴关系。理顺多元主体彼此之间地位平等的关系基础,树立协同服务意识,打破协同服务边界壁垒,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各主体间协作是顺利开展信息协同服务的前提条件。
5.1.2 明确角色定位,协同信息行为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中,各节点主体都有其明确的角色定位和不可替代的协同优势。作者是创作学术电子书的源头,应协同多渠道、顺畅地授权其学术作品;出版商是学术电子书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应协同加大匹配需求的优质学术电子书供给;集成商是学术电子书服务技术的集大成者,应协同促进学术电子书的服务利用及深度开发;图书馆是直接对接读者服务的学术电子书资源传递者,应协同引导和刺激读者的消费需求;读者是学术电子书服务的推动者,应协同反馈、评价电子书使用情况,以形成可供其他节点分析、决策的数据依据。产业链上各节点信息人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并基于自身协同优势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深入发展。
5.1.3 建立协同激励机制,完善利益分配
产业链上各信息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学术作者和图书馆侧重社会效益,出版商和集成商注重经济效益。在协同服务过程中,各信息主体一方面都要能从中获得相应收益,另一方面贡献多的信息人理应获得更多的收益。由此,除信息协同服务中基础的沟通与信任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协同促进机制外,还必须建立以物质奖励、目标激励或金额补偿等为形式的协同激励机制,依据谁服务谁收益、谁贡献谁获利的原则,以充分调动各信息主体参与协同服务的积极性,产生促进信息人贡献和投入的驱动力,比如作者激发创作和授权动力、出版商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集成商扩大服务平台技术投入、图书馆串联上下游供需、读者提升阅读热情等,可以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有关利益表达、利益补偿等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也可通过契约等方式在法律层面予以进一步保障。完善利益分配等协同激励机制,有利于形成信息协同的良性循环,并推动信息协同服务的可持续进行。
5.2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的信息促进策略
5.2.1 完善许可使用协议,协同多方权益
针对学术电子书使用许可,产业链上各节点主体有其各自的关注点。作者担心放宽许可限制会造成其著作被盗版和非法下载等侵权行为,出版商和集成商顾虑公开获取会影响其销售利益最大化,图书馆则希望能获得永久访问、无并发数和下载限制的学术电子书资源,读者喜欢不受任何拘束、畅快的阅读体验。合理的学术电子书许可使用协议应该是产业链上各主体利益共赢的产物。因此,在信息协同服务过程中,各利益主体要基于寻求利益平衡,努力完善学术电子书许可使用协议,共同制定既保障作者著作权、维护读者阅读权益,又兼顾出版商、集成商经济性以及图书馆公益性的学术电子书许可使用协议,积极协同多方权益,灵活授权电子书版权,力求达到帕累托最优。
5.2.2 统一标准体系,协同资源调度
当前,出版商和集成商所提供的学术电子书阅读格式不一,其中PDF 是最常用的格式,有数据统计,学术型图书馆中有90%的学生使用过PDF 格式的学术电子书,只有19%的人使用过EPUBs,16%的人使用MOBI[36]。各种格式各有其特点和侧重点,格式的多样化和不兼容影响着读者的体验感,也不利于电子书市场规模的发展壮大。数字出版标准能够保证数字出版在生产、交换、流通、版权保护等活动中获得最佳的秩序和最佳的共同效益[37]。因此,协商制定并强制执行统一的电子书描述、标识、格式等标准体系,既是协同调度学术电子书资源、夯实一站式协同服务、促进资源利用的前提,也是提升读者体验、提高资源使用率及推动各主体共赢发展的需要。
5.3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的信息环境促进策略
5.3.1 加强政府调控,协同参与服务
政府作为学术电子书产业链运行的重要保障因素,应提高其在协同信息服务中的参与度,即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作用。比如从法律、制度、技术等方面,协同推进作者的电子书版权保护体系,协同奖励出版商的数字出版输出,协同支持集成商的平台技术创新,协同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辐射面,协同刺激读者的电子书需求度,以及协同制定、推广电子书定价统一模式、电子书行业标准和服务技术规范等。政府多渠道、多层面的政策导向、宏观管理和财政扶持,有效指导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实践,促进各节点优势和服务的协同、融合,以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信息协同服务发展。
5.3.2 设立协调小组,协同组织保障
学术电子书产业链涉及众多信息主体和服务系统,为了更好地协同各节点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解决不同层次上的协同服务问题,有必要由教育部、文化部或省教育厅等机构牵头设立一系列相关的协调服务小组,比如资源规范建设小组、服务技术研发小组、网上服务咨询小组、服务绩效评估小组等,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服务任务,具有明确的服务职能,组内成员由各节点机构里的相应人员组成。协调小组的设立一方面能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整合配置、相互协同,另一方面基于人力协同达到资源、技术、服务的深入协同,此外,以绩效评估作为奖励标准,平衡各节点主体利益,有利于发挥协同激励作用、真正实现有效协同。由此,各协调服务小组可为信息协同服务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保证协同服务的顺利运行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