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不同股骨隧道钻取方式的短期疗效研究
2021-05-11谢育光李望平谢和胤
谢育光 李望平 谢和胤
广东省徐闻县人民医院骨一科,广东徐闻 524100
前交叉韧带损伤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症,目前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根据相关的解剖学研究发现[1-3],患者的前交叉韧带位置形态比较复杂,不能够完整的复制。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成功的关键点在于隧道定位的准确度[4],选取何种隧道钻取的方式是目前医学界中研究的热点。为进一步探讨由前内侧入路、由外向内隧道钻取两种方式的效果,本研究选取157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徐闻县人民医院(我院)就诊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57例,根据不同股骨隧道钻取方式进行分组,观察组78例,对照组79例。观察组男40例,女38例,年龄22~45岁,平均(34.28±10.35)岁,病程50~182 d,平 均(116.75±65.72) d,身 高 157~ 183 cm,平均(170.12±12.22) cm,体 重 58~ 94 kg,平 均(76.12±17.64) kg;对照组男 40例,女 39例,年龄22~46岁,平均(35.58±10.60)岁,病程50~182 d,平均(116.43±65.51) d,身高 157~ 183 cm,平均(170.21±12.34) cm,体重58~94 kg,平均(76.23±17.56)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5]:前交叉韧带损伤:通过MRI检查均表现为其十字韧带位置处出现完整性的断裂、患者膝关节部位处均有不同程度的不稳定性感觉。
纳入标准:所有选取的研究对象均已确诊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均具有膝关节疾病史;既往无免疫系统、代谢等方面的疾病;符合关节镜手术指征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治疗无明显效果的患者。
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既往伴有其他恶性肿瘤史、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者;患者的膝关节活动的角度无法达到0 °~120 °;存在股骨踝畸形者。
1.3 方法
本研究选取的两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均为硬膜外麻醉,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止血操作,在对胫骨隧道进行定位时,采用四象限法通过透射的方式进行胫骨隧道定位[2]。
观察组患者采用由外向内的方式钻取患者股骨隧道,在钻取隧道前确定好钻取的点后采用从前内侧入路的方式将关节镜送入目的地。与此同时,在前外侧入路处放置一个导航系统,将导航系统的尖端部位与之前钻取的点进行结合,再将空心钻头放置在股骨外侧。按照由外向内的方式钻取股骨隧道,钻取股骨隧道以后,再检测患者股骨隧道的的长度,接着采用空心钻头制备股骨隧道,采用C型臂进行透视观察,满意以后,使用扩张器将患者的股骨隧道进行扩张处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由前内侧入路的方式钻取股骨隧道,首先采用射频电极的方式将患者的韧带组织烧去,然后将股骨导向器置入其膝关节位置处,在残端位置取其中心点进行定位,使用空心钻头将患者的股骨隧道进行扩张处理,检测患者股骨隧道的长度后使用空心钻头制备股骨隧道。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股骨隧道钻取的长度、手术前后IKDC及Lysholm评分等。
手术时间:手术从开始到完全结束的时间。
IKDC评分[6]:IKDC评分标准分为疼痛、僵硬、进行日常生活的难度进行评价,满分60分,分数越低,膝关节功能越好。
Lysholm评分[7]:Lysholm评分包括跛行、支撑、交锁、日常活动稳定、疼痛、肿胀、爬楼梯、下蹲等8个维度,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膝关节功能越理想,得分<70分表示膝关节功能状态很差。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股骨隧道的长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股骨隧道的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股骨隧道的长度的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股骨隧道的长度的比较()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股骨隧道的长度(mm)对照组 79 77.23±11.32 37.21±2.14观察组 78 75.34±10.35 34.47±2.53 t值 1.091 7.330 P值 0.277 0.000
2.2 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IKDC评分、Ly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大部分的研究学者均表示[8-9],在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过程中,采用经胫骨隧道的方式进行隧道钻取的方式容易受到股骨隧道位置及深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手术成功的几率较低。近几年,大部分研究开始采用由前内侧入路的方式进行重建,但研究发现此方式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手术过程中出现股骨隧道的长度不符合、患者的膝关节受到损伤等[10]。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由外向内的股骨隧道钻取方式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选取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更好治疗此类患者,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代朋乙等[11]研究表明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隧道的钻取长度与手术成功的几率存在明显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钻出的股骨隧道长度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高士基等[12]研究结果表示,以上两种隧道钻取的方式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隧道钻取的长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王猛等[13]的研究结果表示由外向内入路的方式以及前内侧入路的方式,股骨隧道钻取的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存在差异性的原因主要在于由外向内入路的方式其屈膝角度存在差异,另外也有可能与进针的角度以及进针的方向存在关系,但是具体原因目前尚未明确[14]。本研究尚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此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表2 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的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的比较(,分)
组别 n IKDC评分Lysholm评分术前 术后 t值 P值 术前 术后 t值 P值对照组 79 42.11±3.88 92.85±1.34 109.866 0.000 53.76±8.76 96.21±4.56 38.205 0.000观察组 78 42.23±3.75 92.84±1.36 112.768 0.000 52.39±11.32 95.43±5.41 30.297 0.000 t值 0.197 0.046 0.845 0.974 P值 0.844 0.963 0.399 0.332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IKDC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提示两种股骨隧道钻取的方式均具有一定的效果,另外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以上两种股骨隧道钻取的方式无明显的差异。本研究与向先祥等[15-16]的研究具有一致性。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中应用何种股骨隧道钻取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由外向内隧道钻取的方式能够明显缩短股骨隧道钻取的长度,临床上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