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那些事儿!
——以科考中国木活字馆为例
2021-05-11■陈耀
■陈 耀
NO.1木活字的来历
说起活字印刷术,估计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讲得头头是道——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发明人是宋代的毕昇,采用的是泥活字。如果问学生,毕昇为什么不用木头做活字,估计大家就摇头了。
实际上,毕昇曾经试验用木材(可能选的木材品种有问题)为原料制作活字,因木头的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除,效果不佳,毕昇才改木为泥,发明用泥制作活字。此后,毕昇的继承者王祯创制了木活字,而且还规定了木活字的规格,发明了“以字就人”的转轮排字盘,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则转动字盘,方便地取出所需要的字模排入版内。这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
仔细研究活字印刷的历史,就会发现其中的逻辑问题,毕昇为什么不能发明木活字,王祯怎么就创造了木活字呢?
活字印刷的这些科学道理,还真不是走马观花就能够明白的。只有探究设计巧妙的亲身实验,加上对资料的研究,才能明白的。而这,就是我的使命。
如果进一步问小朋友们,为什么会出现印刷术?泥(木)活字印刷术是什么时候被淘汰的?相信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由此,我想表达一个观点:我们现在很多研学,跟我们的某些教育一样属于快餐式的教育,只顾眼前的书面知识掌握,而忽略让学生去追究知识的来龙去脉。面对知识,学生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狼吞虎咽,连什么滋味都没有尝到,就已经囫囵吞下去了。
这也就解释了我在温州木活字印刷馆看到的现象:人均参观时间不会超过20分钟,基本上属于打卡走人的状态。有些学校组织的所谓研学,带队老师也只是让孩子们填上几个关于印刷术的填空题,再在门口拍个合照就完事了,对于学校领导来讲有研学的“政绩”就可以了。
NO.2沉甸甸的历史记忆
从2018年开始,我有空就会到位于瑞安东源村的中国木活字印刷馆。这个馆在学术界的价值是无价之宝,是凝聚了几代人的奔走努力而建成的。每当在馆中看到瑞安东源的先民们以瘦小的肩膀挑着木活字装备走街串户的图片,我总不禁会感动到泪流满面,正是无数的毕昇一样的人们,借助印刷术把中华文明用文字给传承了下来。
后来我养成了习惯,每年都会带很多批次的小朋友们来这个馆“朝圣”。
每批学生出发前,都事先要做功课,我还会在市区召集他们进行出发前的课程。通过项目化专题学习的方法,大家分工做关于文字的研究专题,并撰写每个专题的小论文,比如:
1.为什么我们的文字,叫做汉字?
2.印刷术出现之前,还有哪些记录文字的方式?
3.木活字印刷有没有替代泥活字印刷?
4.木(泥)活字印刷发展的兴衰过程是怎样的?
5.东源村木活字印刷现在还在使用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一系列的事前学习和知识整理,出发日之前,我还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一方面要去买各种不同材质、厚度以及颜色的纸张,让小朋友们能够亲自组装体验一下东源村木活字制版过程,并印刷。另一方面,还要去采购雕刻小刀、橡皮擦等,让大家亲身经历“反写汉字原来这么难”。更重要的是,我要采购梨木、枣木、松木、泥巴等等,以重现泥活字和木活字最辉煌的瞬间。
NO.3给我一天,还你3000年
跟着我一起科考的小朋友,有个习惯,那就是走进木活字印刷馆的门口玄关位置,会排成一条直线,正对着馆门“中国木活字印刷馆”一起三鞠躬,致敬祖先们的智慧和传承。我觉得,仪式感很重要,会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
展厅的第一部分是关于“甲骨文”的介绍。我会邀请研究汉字历史的同学介绍汉字的发展历程。小朋友开始介绍:“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年历史,是中国的一种上古汉字,是成熟的文字,而不是汉字的萌芽……”
接着,我就从我的袋子里掏出收集的猪骨头、贝壳等东西,还有毛笔、铅笔、刻刀等等物品,大家坐到地上,模拟橱窗中的展品,进行甲骨文的制作……
根据我的提示,他们要思考,甲骨文使用的刻字工具可能是什么?甲骨文当时可能做什么用?他们就在馆的一个角落里开始辩论和研讨。这个过程,加深了对甲骨文的认知。
馆的设计者,构思非常巧妙,甲骨文、金文等展品,可以激发人们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印刷术和造纸术?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甲骨文等比较起来,印刷术和造纸术更有利于文明的传播。
紧接着,我会带孩子们用思维导图把各种记载文字的方式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记录。通过思维导图,他们会发现毕昇泥活字印刷术发明150年后,才出现了正式的泥活字印刷书籍,这究竟是为什么?是历史没有记录,还是什么原因呢?
针对泥活字和木活字印刷之间的关联问题的研究,是我带领他们科考的关键问题。
首先,让孩子们详细弄清楚泥活字和木活字印刷的流程,并进行对比。其次,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泥活字和木活字,用亲身体验,来细细品味活字印刷的内涵。
他们把小块梨木、枣木、松木(可以增加其他木料)泡在水里,经过观察,果然发现梨木、枣木在水中基本上没什么变化,而松木泡水会膨胀变形。
我相信,如果不是为了研究木活字,孩子们对梨树、枣树的关注最多的是吃梨子、吃枣子,对于梨木和枣木木材的珍贵程度,是无法理解的。梨木等木材交错密致的纹理,大强度、耐磨损、抗腐蚀的优点,就是用于木活字的原因,而毕昇很显然是没有想到用这些木质材料的,所以只好玩泥巴做活字了。
从甲骨文到竹简,到雕版印刷,再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这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极其重要的历程,毕昇和王祯等熠熠生辉的名字,就像天上的启明星一样耀眼辉煌。当然,科学是不断进步的,到了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历史背后,就是科学技术的演变。
这些讨论,非常重要,必须让孩子们用丰富的资料,引发研讨和争论。
NO.4活字印刷,也可以很好玩
对于小学生而言,不能只是这么理性的讨论,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
根据我提供的各种颜色、厚度的纸张,他们尝试着进行雕版印刷,和木活字排版印刷,结果,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容易。看起来简单,但是他们印出来的作品,要么是无法居中导致歪歪扭扭,要么是一不小心在纸张取下的时候,油墨被刮花,导致印刷模糊,看着这些失败的作品,孩子们自己都笑了,真是看人家容易,自己做就很难!
用梨木、橡皮擦、泥巴雕刻“反写字”,制作活字的过程,也是非常好玩的。梨木、泥巴刻字真的好难,梨木太硬难以雕刻,而泥巴一不小心就变形了,他们还是最喜欢在橡皮擦上刻字。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刻字,有多难!
从馆里出来,大家拿着访问记录单子,开始在木活字村里进行走访,他们终于弄明白了一个困扰他们很久的问题:东源村木活字至今还在流传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村子的木活字传承人,一直以来在利用这个技术帮助全国各地的姓氏家族制作族谱,所以一直传承到今天。
孩子们顿悟,原来需要决定了事物的发展。
这些道理,在课堂上,是无法知道的。就算有人告诉他们,他们也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