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信息素迷向法对江苏省句容市桃园梨小食心虫防效研究

2021-05-11杨鹤同程嘉倩邹开宇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蛀果果率食心虫

杨鹤同,薛 正,程嘉倩,邹开宇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 212400)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属于鳞翅目小卷叶蛾科,以幼虫蛀食桃、梨、苹果、李、杏等果树的嫩梢和果实[1]。近年来,由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果树栽培种类增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引发许多果区梨小食心虫呈现逐年偏重发生的趋势,个别受害严重果园蛀果率达70%以上,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果农的经济效益[2,3]。目前,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4],但由于该虫危害具有隐蔽性和转主危害的特点,使得化学防治效果不理想,且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易导致抗药性增强、果品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无抗性等优点。通过迷向散发器在果园释放高浓度的性信息素,来掩盖雌虫性信息素气味,降低雄虫触角灵敏度,干扰雄虫定位,使其不能交配或交配推迟,可大幅度减少有效虫卵及虫口密度,以此达到防治的目的[5,6]。为明确性信息素迷向对江苏省句容市桃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于2018 年开展了不同密度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防治梨小食心虫的防效试验,以期为该地区桃园合理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治梨小食心虫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云塘村,占地面积为20 hm2,园内种植油桃、蟠桃、千代姬、日川白凤、拂晓、良姬、新白花等优质桃品种。树龄10~15 年,株行距为3 m×6 m。迷向区桃园与梨园相邻。此外,还有少量板栗和杏树。

1.2 材料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由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持效期为6 个月。梨小食心虫专用性信息素诱芯,由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载体为天然脱硫橡胶胶塞,所用监测诱捕器为翅膀型粘胶诱捕器。

1.3 方法

1.3.1 试验设计 于2018 年3 月8 日,田间悬挂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方位为桃树树冠中央西部或北部枝条上,迷向试验共设置4 个处理:①迷向区悬挂密度为 990 根/hm2;②迷向区悬挂密度为 600 根/hm2;③迷向区悬挂密度为450 根/hm2;④空白区,未悬挂迷向散发器。每处理面积为2 hm2,各处理与对照桃园间相距1 000 m 以上,且均设置3 个梨小食心虫性诱芯翅膀型粘胶诱捕器监测梨小食心虫成虫,挂在各处理的中心部分,每个诱捕器悬挂在树冠外围距地1.0~1.5 m,将诱芯置于诱芯座的容纳孔中。诱芯每隔30 d 更换1 次,迷向处理区和对照区均使用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其他常规管理一致。

1.3.2 调查方法 自3 月初,梨小食心虫性诱芯翅膀型粘胶诱捕器开始悬挂桃园1 周后,每隔7 d 调查记录1 次诱蛾量,于每代诱蛾高峰期比较各处理区诱虫量的变化情况,并计算各代迷向率;在越冬代高峰期后15~20 d 调查新梢受害情况;在桃果采收前,调查各处理果实危害情况。调查不少于5 棵树,每棵树按东、西、南、北、中5 个方位进行,随机调查20个新梢、果实,每株树调查100 个果实,记载梨小食心虫为害的折梢数、虫果数,计算折梢率、虫果率。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试验数据用Excel 2016进行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迷向率=[(对照区性诱虫数-迷向区性诱虫数)/对照区性诱虫数]×100%

折梢率=(折梢数/调查新梢总数)×100%

折梢防效=[(对照区折梢率-迷向区折梢率)/对照区折梢率]×100%

蛀果率=(蛀果数/调查果实总数)×100%

蛀果防效=[(对照区蛀果率-防治区蛀果率)/对照区蛀果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由图1 可知,梨小食心虫一年可发生5 个世代。其中越冬代成虫自3 月下旬开始羽化,发生期整齐且发生量大,高峰期在4 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5 月中下旬,发生量轻;第二代成虫高峰期为6 月中下旬;第三代成虫高峰期为7 月中下旬,持续时间较长;第四代成虫高峰期为8 月中下旬;第五代高峰期为9 月中旬,发生时间持续最长,之后诱捕量逐渐减少,大部分梨小食心虫进入越冬状态。除越冬代,梨小食心虫出现世代重叠,以第二代、第三代重叠现象明显,诱捕量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图1 2018 年江苏省句容市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变化

2.2 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效果

桃园内设置3 种不同密度的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进行迷向防治后,整个调查期梨小食心虫诱蛾量低,密度增加,迷向率增加,各迷向区处理对梨小食心虫的平均防效达90%以上(表1)。

其中,990 根/hm2处理在整个调查期内诱到成虫数量最少,迷向效果最好,迷向率最高为100%;600根/hm2处理最早在4 月上旬诱到成虫,迷向率则在9月中旬梨小食心虫第五代成虫发生高峰期有明显下降,但仍保持在90%以上;450 根/hm2处理同样也在4 月上旬诱到成虫,迷向率最低为90.31%。各代迷向效果总体表现为第一代、第二代迷向效果均高于90%,持效性好,表明性信息素已扰乱雄虫方向,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得以控制。随时间推移,第五代防效略低于第三代、第四代,迷向散发器已接近6 个月有效期,说明其防效在逐渐减弱。

表1 各处理区不同性信息素浓度对各世代梨小食心虫的控制效果

3 种不同密度的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进行迷向后,迷向处理的诱捕量远低于空白区的诱捕量(表2)。990、600、450 根/hm2迷向区处理平均诱捕量分别为42、49、60 头,空白对照区为847 头。990、600、450 根/hm2迷向防治效果分别为95.04%、94.21%、92.92%。综上所述,990 根/hm2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的防效最佳。

表2 各处理区不同性信息素浓度对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效果

2.3 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折梢及蛀果的防治效果

桃园施用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后,梨小食心虫折梢率和蛀果率均低于对照桃园。施用密度为450、600、990 根/hm2的迷向区桃园梨小食心虫折梢率分别为0.68%、0.35%和0.10%,防治效果分别为94.79%、96.58%和96.90%;蛀果率分别为1.23%、0.17%和0.14%,防治效果分别为92.55%、96.09%和97.51%。可见,性信息素迷向处理对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好于对照桃园。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桃园中不同密度迷向散发器的防治效果均有差异,990、600、450 根/hm2迷向区处理防效分别达95.04%、94.21%、92.92%。这与何超等[7]研究结果较为相似,而蛀果率及折梢率与梁泊等[8]研究结果相近。梨小食心虫种群高峰期后15 d 3 个处理防效均达90%~100%,表明雄虫定位受干扰,影响成虫正常交配,种群数量得到了抑制,使蛀果率和蛀梢率明显下降。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治梨小食心虫具有高效、无毒、省时、省力等优点[9],一次悬挂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防效可持续6 个月以上。如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240 mg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持续期可达180 d以上,且495根/hm2的防效高达98%[10,11]。而本试验所使用的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未满6 个月时迷向效果明显下降;对比褚姝频等[12]应用其他国产迷向产品,整个生育期防效达95%以上,表明国内同类性信息素迷向产品之间,在持效性、防效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对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有效组分、有效组分配比、载体及包装展开进一步研究。

迷向散发器单价为 3 元/根,990、600、450 根/hm2各迷向区处理所需花费分别为2 970、1 800、1 350元/hm2。综合防效和成本考虑,600 根/hm2迷向区处理对梨小食心虫的单位投入产值最佳。若监测到梨小食心虫虫量较多时,可结合传统化学农药喷洒,但农药的多次利用易使梨小食心虫产生抗药性,需严格控制其用量和次数。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悬挂高度及与诱捕器的间距、应用面积、虫口密度、品种差异、悬挂时间、气象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其防效[13,14]。本试验所在地品种较杂,栽培管理比较粗放,桃园附近有少量梨树,试验期间前期温度较常年同期偏高,因此,为持续有效控制该地区梨小食心虫危害,还需就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等方面进行进一步试验探索。

猜你喜欢

蛀果果率食心虫
迷向胶条防治古梨树梨小食心虫田间试验
桃小食心虫对桃树的危害及无公害防治
漾濞县梨树蛀果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枣树如何提高座果率
井上蛀果斑螟成虫饲养密度对其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
井上蛀果斑螟昼夜行为节律研究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
枣树杂交育种中提高着果率和种子得率的措施
性诱剂在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测报中的应用
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