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吴冠中的线条艺术
2021-05-11孙雨萌韩立朝
孙雨萌 韩立朝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是核心要素。线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我们要看到画面中的线条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及内容。在吴冠中的绘画作品中,线是其外在形式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吴冠中从汉唐壁画线韵、八大山人线之骨力、西方现代主义等流派中吸取营养。所以为了探究吴冠中的线条艺术,笔者想先从线的发展及其所承载的意蕴进行梳理,并就吴先生的多幅作品中线条背后的内涵进行具体分析。
一、线的发展及背后的意义
线是最单纯的一种元素,所以最先被人类所掌握。对于线的运用,可以从旧石器时代追溯起,最早的原始刻画艺术品——刻纹鹿角,这一原始艺术品被定性为与原始巫术有关,可见此时的线条便具有了具体含义。新石器时代的工艺品,如仰韶文化的三面鱼纹彩陶盆,以流畅完整的单线勾勒出鱼的外轮廓,呈现出一种单纯、概括的鱼的形象,这是将具象的鱼抽象化的结果,人们就已经可以熟练使用线条来表达和传递内容了。夏商周青铜器的纹样也同样具有单线刻画的内容,战国的人物龙凤帛画的线条开始有了粗细、曲直方圆的变化,勾线流利挺拔兼施渲染,体现出对于用线造型的认识。从马王堆汉墓T 形帛画中线条如春蚕吐丝,细劲匀称,此时的线条起辅助造型作用,退居次要地位,到山东金雀山西汉帛画开始采用没骨法,二者创作时间上距离很近,这一转折点证明,此时的创作者对于线的认识已逐渐成熟,开始有意识地对线进行运用,在逐步熟练造型技法的同时,对于线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从此可见线逐步开始具有独立性。
直到走入20 世纪,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以及随着表现说、情感说的提出,线条抽象的形式美开始凸显出来,人们开始借助纯粹的点线面元素表情达意,书写心情。
谈到线,则不得不提书法,书法中的线条发展早于绘画,从最初的甲骨文、铭文、篆书、隶书到行书、草书,无不彰显着线条的魅力。随着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早在南北朝时期,王微就在《叙画》中论述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强调用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1后世逐步发展为书法用笔、骨法用笔,这说明从绘画发展的早期,艺术家就已经看到书法中的线条背后具有的独立审美性。吴冠中先生发现了书法中的线条具有的抽象美,他把水墨或急或徐的书写、书法的线条融入自己的画面。吴冠中认为线条与人的情感相关,线若是得到了自由,那么自我感情也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吴冠中在《关于抽象美》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书法,依凭的是线组织的结构美,它往往背离象形文字的远祖,成为作者抒写情怀的手段,可以说是抽象美的大本营。”2吴冠中的线有速写的线,如作品《高昌遗址》中的线,有慢写滴洒的线,如作品《交河故城》中的线,面对不同的景物抱有不同的心情,用以表现的线也不同,吴冠中的作品是抽象的,但不是无形象的,他的画是“不断线的风筝”,永远离不开观察自然,是从自然物象中抽出的某些形式,吴冠中的风筝线永远紧握在他的手里,无论他如何向现代化迈进,他也不会脱离他身上流淌着的自然的血脉。吴冠中的线背后是具象的,是对自然的反映,是积极的、直面的。吴冠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也是因为他一直追寻的是“不断线的风筝”,不是为了抽象而抽象,而是对于自然的高度提炼和概括。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应该立足现实,反映现实的艺术才能与大众紧密相连,这也是吴冠中的“风筝”一直不断线的原因所在,他的作品虽然是抽象的,但却漫溢着对于祖国的深情,我想这就是吴老的艺术能够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吴冠中在《望尽天涯路》中这样说:“我曾长期采用在一幅画中根据构思到几个不同地点写生的方式组织画面,我称之为边选矿边炼钢,目的是想凭生动的形象来揭示意境。”3吴冠中一贯采取对景写生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使得他作品中的线条始终是生动的,贴合现实的。每每驻足吴老的画前总觉得有种感动从心中喷薄而出,他的画像诗更像曲,他有种强于常人的洞察力和感受力,面对绍兴的水乡小镇,他捕捉到水纹的瞬息变化,水纹复杂的曲线、弧线与三座桥的不同拱线和石桥缝隙钻出的青藤的垂线是他敏感的艺术细胞提炼呈现在他眼前的形式美。
二、吴冠中作品中的线的内涵
吴冠中一生都在追求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结合,经过不断的探索,使二者达到和谐。吴冠中的老师林风眠探索出一条西方构成与中国韵味相结合的路,创出西方现代艺术晚期追求的节奏感与东方韵律感结合的新品种,他的线有时如舞绸、如裂帛、如急雨,有时又极尽缠绵,绝去传统的屋漏痕、折钗股,他的线像音乐的游走,带有抒情意味。吴冠中接过林风眠的中西结合的接力棒,将中西结合绘画进一步发展,在西画教学中总掺杂中国传统绘画的因素,借西方的解剖刀来剖析中国传统,用传统的综合观来概括西方的繁琐铺陈。他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他把他们比作哑巴夫妻,虽然语言不通,却深深相爱。如石涛的一画法的提出,其实是发表了表现主义的宣言。
吴冠中在书中这样论述:“绘画从描摹物象而进入造型审美领域,这在东西方虽进程和状貌各异,但整体倾向仍具共性。”4吴冠中一直致力于为线扩充内涵和意义,吴冠中的线不只是对自然中线的总结和提炼,对于物象生动的捕捉,还包含着作画时作者的心情传达。这也是吴冠中一生追求的——强调自我感受。
中国传统绘画几乎都是用笔墨来构成画面,必将涉及笔墨,然而随着南宋以来逐步陷入了以笔墨评价画作好坏优劣的标准,舍本逐末,笔墨此时不再是为了情感和物象服务,而是成了创作者的枷锁,为了笔墨而笔墨,埋头笔墨技法,陷入陈陈相因的局面。所以吴冠中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回归画面构成本身,点、线、面,黑、白、五彩等等各种手段都可以加以运用,只要是能够用以造型并真实表达作者情感的便可成为佳作。吴冠中对于美的定义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容美,一种是形式美,内容美是依附于绘画对象本身和材质的美,而形式美则是由线条和色彩构成的世界的美。吴冠中在创作《松魂》这幅作品时,运用了大量粗犷的慢写的墨线来表现泰山五大夫松松魂的特质,倔强而顽强,酷似《加莱义民》之意境,运动的黑密厚重的线条与其后峭壁的灰色的宁静的直线相交织,宁静的直线衬托出墨线的曲折奔腾。一次在新疆牧场写生时,吴冠中始终画不出辽阔牧场的柔软波状感,但是睡过的毯子上形成了和缓的起伏,统一在富有韵律的皱纹中给了他灵感,他突然意识到要用线来表现这样的变化,此时的线承载着音乐的旋律与形式美感,它是经过提炼后的对于物象的抽象表达,这样的对于自然的加工,使得画面灵动可感,线更能表达牧场的波动和柔软,线色相配合,相得益彰。我想这次的经历可能给了吴冠中很大启发,他找到了一种能够恰当表达对象的形式语言,在之后的绘画中更加注重用线来表现。吴冠中在几年后用水墨重画之前用油彩表现的鼓浪屿的榕树,舍其色而强其线,榕树虬曲的气根构成密集的垂线与海浪的横卧波状线对应成趣。在黄山写生时,他感受到自然的抽象之美,云层柔和的妩媚的波状线、山石刚劲的垂线,抽象出具象世界中的形式之美。作画《黄山松》高高低低石隙中生出虬松,屈曲的铁线嵌入峰峦奔泻的直线间构成一种曲与直、方与圆的对比和谐,这是风格独特的线之乐曲。
吴冠中 《双燕》布面油画 69 x 140 cm 1994年作
吴冠中将自然中的点线面形式美呈现在世人面前,用灵活多变的线来表现不同的物象带来的感受,他在客观物象中分析其构成美的因素,将浓重的生活气息融入其中,他的艺术是不断线的风筝,是其艺术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他以一种改革者的姿态、无畏的胆识、绝世的才情,创造出一种独特风格,为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增加了更多样的诠释。他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热情都投入到了绘画创作中,将多彩的艺术呈献给这个世界。
三、结语
吴冠中对于中国现代绘画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探索出一条中西结合之路,油画与水墨互用,点线面并用,打破中西艺术的壁垒,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之美与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形式美融汇。他始终坚持“风筝不断线”的原则,从自然中提炼美,从社会中学习和积淀,心系祖国、心系人民,坚持和捍卫中华文化,在西方现代艺术冲击下,仍能坚守初心,他“横站”在中西文化之间,抓住中西文化的“共通性”并追求创新与情感的表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中国画的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注释
1 《中国美术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李福顺主编,115页。
2 《生命的画卷——吴冠中自述》北京大学出版社,吴冠中著,责任主编:王炜烨,314页。
3 《望尽天涯路》选自《生命的画卷——吴冠中自述》北京大学出版社,吴冠中著,责任主编:王炜烨,235页。
4 《生命的画卷——吴冠中自述》北京大学出版社,吴冠中著,责任主编:王炜烨,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