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抚河中游先秦聚落试析
——以江西省金溪县为例

2021-05-11

东南文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石器山岗围墙

曾 丽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内容提要:抚河中游先秦时期的聚落存在环壕与山岗两类形式。以江西省金溪县为例,抚河中游先秦时期的聚落发展分为4个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壕聚落作为重要的防御据点而产生;夏至早商时期,聚落规模呈现衰退的趋势;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为聚落的大发展时期,山岗聚落急剧发展,呈聚集分布之势,而环壕聚落的防御功能不再具有显著地位;西周中晚至春秋早期,在大一统局面下整个聚落呈现缓慢衰退的态势。

一、抚河中游聚落形态的基本特点

抚河中游发现的聚落形态主要可以分为环壕类与山岗类[3]。

所谓环壕聚落,是指在聚落范围内设有环状壕沟,而且壕沟设施大多分布在聚落的居住区周围[4]。严文明先生曾指出,环壕聚落是龙山时期的城向商周时期城邑转变的中间形态,其与古代城及城邑的发展存在演变关系[5]。研究实践告诉我们:环壕聚落与城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防御设施以城墙为主,而前者以环壕为主。在环壕遗址中也常可见围墙,这是人们在挖壕沟时为省时省力将土就近堆放,在壕沟内沿形成的土垄式围墙,但这并不同于城墙,城墙为夯筑而成。对于城来说,其防御设施以城墙为主,城外的壕沟系取土筑墙所致。与挖沟相比,筑墙不仅在技术条件方面要求更高,而且更耗时费力[6]。

环壕这种形式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甚至更早就已出现,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中均发现有环壕,有一重与多重环壕之分[7]。江西抚河中游环壕遗址,年代集中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多为一重环壕。金溪县发现环壕遗址44处,多呈分散分布形式。据环壕聚落的平面形状,可分为两种:其一,近方形或近长方形,壕沟形状较规则,亦为近方形或近长方形,如金溪县珊田郑家禾斛环壕(图一︰1)、金溪县周家塘环壕(图一︰2);其二,近圆形或椭圆形,壕沟亦为圆形或椭圆形,如金溪县里汪村环壕(图一︰3)。主要由中部台地、土垄围墙、壕沟、过道、外壕堤构成。

图一// 抚河流域环壕遗址航拍图

关于抚河流域的环壕遗址,经过正式发掘的有宜黄锅底山遗址,为典型的环壕聚落。其由台地、土垄围墙、壕沟及外壕堤4部分组成,遗址面积约4.2万余平方米(图二)。遗址中心区域为长方形台地,长105、宽65米,南北高、中间低,台地高出四周农田约2~5米,总面积约6800余平方米。中心区外以壕沟和壕堤相围。其中,北壕沟宽约40米,西壕沟宽约38~43米,南壕沟宽约36~43米。发掘清理的遗迹有墓葬、灰坑、土垄围墙等。出土遗物主要为石器及陶器[8]。在台地的周边发现有土垄围墙,围墙上发现排列整齐的柱洞,柱洞大小不一,应该为栅栏,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该遗址还发现了夏至西周时期的遗物,表明环壕聚落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并沿用至西周时期。

图二// 宜黄锅底山环壕遗址航拍图

山岗类遗址的数量众多,在金溪县发现了60处,多呈聚集分布形式。经过发掘的目前仅有金溪釜山遗址一处,发掘面积为1780平方米,发现土垄围墙、房址、灰坑等遗迹。台地周围残存有西围墙和北围墙,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在其内进行生产、生活,围墙除了界定地域的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值得关注的是,遗址内发掘的不少“灰坑”中含大量的红烧土块、草木灰以及火烧痕迹的陶器,推测其性质应属于“烧烤坑”[9]。出土的遗物以石器、陶器为主。时代涵盖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夏至早商、商中晚至西周早期几个时段。

在抚河中游先秦遗址中,环壕和山岗类两种聚落形态各有特点。山岗类遗址的地势相对较高,中部较为平坦,多利用自然地势而形成居住点。虽不是环壕遗址那样以壕沟为主要防御设施的居址形式,但也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形成相对独立和具有一定防御性的居住区。同时,山岗类遗址中也发现有土垄围墙、灰坑、房址等遗迹,出土遗物亦与环壕类遗址所出者颇为相似,应是同一时期内产生的两种类型的居住形态。可以肯定的是,环壕类聚落的防御性明显强于山岗类聚落。

二、抚河中游聚落形态的演变

以目前已发掘的釜山遗址出土陶器为标准,抚河中游先秦时期考古学主体遗存基本可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夏至早商时期、商晚至西周早期、西周中晚至春秋早期4个时期,分别属于樊城堆文化、江西夏时期文化、万年类型晚期阶段、神墩—磨盘墩类型[10]。这为分析其聚落布局提供了时间坐标。

在金溪县发现的104处先秦遗址中,环壕遗址44处,其中有22处环壕遗址未采集到可判定时代的陶片,故年代不详;另有60处为山岗遗址。经过分析、统计,这些先秦遗址中,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有37处,夏至早商时期的遗址有9处,商晚至西周早期的遗址达74处,西周中晚至春秋早期的遗址有31处(表一)。各时期聚落形态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季、年平均气温(10 m高度):年均9.58℃,春季10.73℃,夏季25.48℃,秋季9.95℃,冬季-8.19℃。

表一// 金溪县先秦时期遗址年代对应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1.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间防御体系的形成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抚河中游金溪县一带便有大量的人群在此居住。从调查过程中采集到的瓦状、扁管状、丁字形、鸭嘴形、扁凿戳线等鼎足看,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此外,经过对宜黄锅底山环壕遗址的发掘,发现环壕遗址中土垄围墙、壕沟的建造属于此时,进一步证明环壕聚落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此时,也发现了大量山岗类遗址,虽然,此地先秦聚落山岗类遗址数量明显多于环壕类遗址,但相比其他时代,此一时期环壕类遗址所占比例较大。

从抚河中游金溪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壕和山岗聚落的布局看,环壕聚落多分布于河流的上游地区,除地势较高外,既能保证有充足的水源,又不至于因为水位过高而台地被淹没。同时,从环壕聚落的分布可以看出,聚落与聚落间多隔有一定的距离,呈分散分布的状态;而山岗聚落,多在一个区域内密集分布,聚集分布为其主要特点(图三)。

图三// 新石器时代晚期抚河中游金溪县遗址分布图

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壕聚落作为一种有别于山岗聚落的新形态出现是有其特殊原因的。从发现的环壕遗址的内部结构看,其以宽而深的环壕为主要特征,中心生活区周边多见土垄围墙,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随着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定居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大大加强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从而使领域观念空前高涨[11]。人们为了捍卫、扩大领地,导致部落间战争与冲突不断。为抵御外部的入侵,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定的防御设施,环壕聚落便在这一背景下孕育而生。

不过,史前时期生产力水平有限,要建立一座具有较强防御性的环壕实非易事。以金溪县城上龚家环壕遗址为例,据调查勘探资料显示,遗址长径约622.4、短径约460.7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始建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中心台地和四周壕沟组成……台地整体高于周围稻田约1~7米不等,在中心台地外围发现有大范围夯土遗迹,宽约4~10米。壕沟仅存东壕沟局部和北壕沟残部,壕沟现存宽度约22~67米。钻探发现5处房址,遗址范围内文化堆积厚0.5~2.7米不等[12]。如此大规模中心台地、宽阔壕沟的营建,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个人或家庭所能办到的,应是族群行为的结果,是一定权力、等级的体现。因此,不是每一处居址都会建造环壕作为防御的设施,而是在地理位置重要或在区域性中心聚落周围设立日常防御体系,作为抵御侵扰、守卫内部成员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可靠保证。

山岗类聚落由于在防御性上略低于环壕类聚落,呈现聚集分布的形式。从功能上讲,山岗聚落并不像环壕聚落拥有严密的防御体系,主要作为人群生产、生活的场所,聚集分布可以促进人群间的交流。因此,其主要采用聚集而居的方式,平时用来生产、生活,如遇侵扰则与周边相联合,以聚落为据点,形成一定的防御势力。

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的环壕聚落与山岗聚落,基于史前时期领地观念的背景形成集防御和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布局形式,两种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印痕。

2.夏至早商——聚落衰退期

夏至早商时期,聚落急剧衰退,环壕聚落已基本不见,只有零星的山岗类聚落发现,多是延续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而继续发展(图四)。在江西,夏时期遗存是与新石器时代晚期各文化相伴而生的,以往在萍乡、樟树、鹰潭、铅山、新余、乐平、九江等县市的多个遗址中均有发现。但是,从聚落数量和规模上看,金溪县夏时期的遗存与新石器时代相比已大为减少,可见聚落数量的减少。这种衰退并不只存在于抚河中游,各地在这一时期都是普遍存在的,是整个社会衰退的体现。在豫北和豫南的河南东部地区,大致可见龙山文化时期是人口和聚落最为繁盛的时期,但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则出现了普遍衰落的情况,而且有迹象表明衰落的时间可以提早到龙山文化晚期[13]。

图四// 夏至早商时期抚河中游金溪县遗址分布图

3.晚商至西周早期——以生产为目的的聚落集聚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为这一地区聚落的大发展时期,总体反映出人群的聚集分布。环壕遗址在延续新石器时代的基础上又有少许增多,整体布局仍为分散分布;而山岗遗址大量出现,呈大范围的聚集分布形式(图五)。根据统计,环壕类遗址有18处,而山岗类遗址发现56处,山岗类遗址大量增加。相对而言,环壕类遗址虽然也有增加,但是其所占的比例却无法与山岗类遗址相提并论,是山岗聚落的大发展时期。

图五// 晚商至西周早期抚河中游金溪县遗址分布图

总体而言,聚落急剧扩张。从调查过程中采集的遗物看,其文化类型属于万年类型[14],是与吴城文化同时并行发展的一支江西土著文化——“前越文化”,年代上,约相当于中原安阳殷墟阶段,下限到周初。随着商王朝对南土经营的扩大,在江西樟树发现吴城、新干大洋洲等商代晚期遗址,这是一支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方文化。中原商文化进入江西北部,也带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如以江西鹰潭角山窑址为代表的万年类型,虽然是一支土著文化,却有着发达的制陶业。总之,这一时期聚落急剧扩张,应与商王朝势力扩大有关。

此外,山岗类聚落数量与规模远远超过了环壕类聚落,山岗聚落成为这一时期普遍发展的形式,环壕聚落较强的防御性并没有在这一时期占有优势地位。从已发掘的金溪釜山遗址看,其为典型的山岗类遗址。从其出土遗物看,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日用陶器较多,石器和工具较少;而至商周时期,除了有大量的日用陶器外,还有纺轮、陶刀、陶垫等陶质生产工具,较多的锛、刀、斧、镞、砺石等石质生产工具。商周时期,大量日用器具、生产工具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争夺领土为主要目的的部落战争开始转变为以扩大农业、手工业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聚集分布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各种经济活动,而环壕聚落的隔绝、防御功能已经不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山岗聚落以其便捷的营造方式、通畅的交流模式而成为发展生产的首选。故而形成环壕聚落衰减、山岗聚落聚集的分布形式。

4.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大一统局面下聚落的缓慢衰退

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这一地区在文化面貌上为神墩—磨盘墩类型,这时整个江西都是处于这一文化的影响之下,是大一统局面下的聚落聚居。此时,遗址数量已经降至31处,无论是环壕还是山岗遗址都大幅度减少,明显可以看出部分聚落已经废弃,而现存的聚落多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聚落的总规模已不如商代晚期(图六)。

图六// 西周中晚至春秋早期抚河中游金溪县遗址分布图

从环壕聚落和山岗聚落的关系看,未发现新的环壕聚落,环壕聚落并没有兴起的趋势,主要是延续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而继续发展。山岗聚落也没有迅速发展的态势,整体呈现一种缓慢的衰退形势。从环壕聚落与山岗聚落的比例看,山岗聚落明显多于环壕聚落,与商代晚期基本一致。从功能上看,环壕聚落与山岗聚落并没有明显的不同,都是人群生产、生活的聚居场所。

此时,聚落的衰退应与西周王朝对南土的经营策略有关。随着商王朝的灭亡,其对南土经营势力逐步退却。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这一地区缺乏扩大发展的动力,致使聚落数量衰退。

三、余论

以遗址密集区金溪县为例,根据抚河中游各遗址的分期与年代判断以及聚落形态不同将其分为环壕类和山岗类。从聚落布局上看,两者各有特点,环壕聚落的防御性较强,而山岗聚落的构建较便捷,易于形成聚集分布的形式。

从其发展情况看,环壕聚落与山岗聚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分布形态。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领土观念的影响下,环壕聚落作为重要的防御据点而产生,其分散分布的特点与山岗聚落聚集分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夏至早商时期,聚落规模呈现衰退的趋势,应与整个社会的衰退有关。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为聚落的大发展时期,注重生产是整个社会的趋势,为适应这一社会需求,山岗聚落急剧发展,呈聚集分布之势;而环壕聚落的防御功能已不适应社会的需求,不再具有显著地位。至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在大一统局面下,整个聚落呈现缓慢衰退的态势。

猜你喜欢

新石器山岗围墙
超越围墙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鹰形陶鼎
突然之间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风来之前
远处山岗上的雪
围墙的信念
夏天的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