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保持儿童美术的原创性

2021-05-10戴勰

教育界·中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原创性美术教育儿童

戴勰

【摘要】原创性是指儿童绘画内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美术教育中让儿童多一些体验和探究,少一些照本宣科,让儿童通过观察与感受,将他们独特的视觉体验和想象表达出来。如果不保护原创性,美术作品将失去其魅力。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原创性

一、保护儿童原创性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原创性

原創性,就是自己想出来的,不是老师、家长教出来的。而艺术创作的原创性,就是由个人创造的独特艺术表现风格。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都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画派体系,就是个人独特的艺术原创性。

那么,儿童是否具有这样的原创性呢?答案是有的。一般正常儿童在两岁左右就开始涂涂画画,他们会用一些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儿童的作品也有两种。一种是在没有家长、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儿童自己动脑思考所表现出来的作品。例如,儿童在日常活动探索过程中运用美术形式来记录自己的发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作品就具有原创性。另一种是儿童在老师、家长的组织引导下,有计划性开展的艺术活动中创作的作品。[1]

(二)当前儿童美术的现状分析

本学年我正好接手一年级学生的美术课,这个年纪的孩子刚从幼儿园出来踏入小学的大门,正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接触尝试周围的一切,课上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画几页就画几页。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在这时候所表现的涂鸦具有一定的原创性,他们不受课本、教师的束缚。而随着年龄、学段的上升,他们所处的环境、经历、受教育不同,各自的作品逐渐拉开了差距。他们的作品虽然在干预下有了不一样的风格,但是缺乏自己的想法,出现了成人的影子,出现了固有的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无论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多么“厉害”,只要孩子作品的“原创性”被影响了,作品没有了“孩子气”,没有了“童真”,失去了“灵气”,这场教学活动就是失败的。所以,在儿童所能形成的审美意识和所能用艺术表达的能力范围内,我们要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儿童随意表达,随意发挥。现在教育不缺死板的读书机器,我们不需要没有灵魂的生产运作,不需要拷贝不走样的美术作品。保护儿童美术的原创性这一事情非常重要,迫在眉睫。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要来探讨一下儿童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运用,在教学和儿童原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之不相互矛盾。

二、如何保持儿童美术的原创性

(一)找准定位,调动积极性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特别对于刚步入小学大门的一二年级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大胆表现自己,对一切充满好奇。很多时候会把课堂变“乱”,这时候我们应当适时稍加干预,并把课堂舞台留给他们,不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束手束脚,让他们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比起枯燥的讲授法,儿童更喜欢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摸一摸,说一说,走一走,看一看……我们作为教师,作用就是做一把钥匙,做一座桥梁,搭建一个平台,开启儿童大脑中的潜能。然而每个人的潜能又不同,有的喜欢这样画,有的喜欢那样画,但是美术并不像数学那样只有一个答案,它是没有明显界限的,所以怎么表现都可以。在创作中我们最怕畏手畏脚。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在对儿童进行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习惯摒弃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式授课方式,以调动他们积极性为主要目的,带领儿童走入美术的快乐殿堂。

在一年级《各种各样的形》中,我们需要学生了解各种形状,譬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教师空口说会显得无趣又死板,我会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叫小朋友们一个接着一个上黑板来画他们知道的“形”。我们还可以让儿童们在教室里找找“各种各样的形”,桌子、课本、黑板、花盆、日光灯、电扇等的“形”。这样一来一回,整个课堂气氛上升到了高潮,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吗?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美术的点滴细节,也培养了儿童的观察能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兴趣

在一年级第一节准备课上,我用油画棒在卡纸上层层涂色,自制刮蜡纸向学生们展示,告诉他们这是一张神奇的纸,请他们随意找一些小工具上讲台在我的纸上刮一刮。我们只见黑色的纸上出现了五颜六色的线条,这对于这些七八岁的儿童来说是多么的神奇,于是课堂气氛一下子被点燃了,甚至有些喧闹,每个孩子都跃跃欲试,想来探一探究竟。这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们的纪律,而是积极组织学生来试一试,感受一下。儿童尝试过后,我提出问题,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猜测这张纸的神奇奥秘。我便趁热打铁向学生揭示了制作刮蜡纸的方法,让第一次接触小学美术的孩子们感受到了美术乐趣,再每组同学发几张现成的刮蜡纸,让他们合作尝试刮出美丽的图案,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有的孩子通过合作刮出了非常美丽的图案,而这些都是我在课堂上没有教的,这就是真正的原创作品。

(三)让儿童自主探索

在一年级《看谁涂得更好看》中,我只简单介绍了美术材料,让他们自主探究,这些孩子有的横着画,有的竖着画,有的用油画棒,有的用彩笔,画到激情处,学生们更是站了起来……把“玩”的时间交给他们,这也是孩子们自主探索的过程。对于七八岁的儿童来说,简单的涂色可能有一点难度,但是对他们而言,画得越像或是涂色越均匀,都说明老师的教法出现了问题,违背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因此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儿童,他们的作品看上去“很乱”,实际却能透过作品看到他们内心的简单、灵动。这些“乱涂乱画”正是我们要保护的“原创性”。

在上《我和昆虫》一课,我摒弃单一的浏览视频照片的授课模式,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所呈现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可以画得很像,但这是“填鸭式”教学,孩子是被动接受的,所以我安排学生去操场上找找昆虫的足迹,将美术与大自然相结合,将大自然带进课堂,在孩子自我探索中就能观察到昆虫的足迹。在《我们的社区》一课,我引导学生在回家途中留意我们社区的外形、颜色、设施等,第二节课上学生们交流起来就滔滔不绝,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加以改造搬运到画纸上,这样的作品真实又具有艺术性,更具有原创性。画《各种各样的树》,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耐心观察每一颗树的粗细、纹理,树叶的颜色,开不开花,有没有果实……培养儿童的原创性,对学生来说是开启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钥匙。传授知识的方法,如何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对学生智力开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陶行知说:“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是非常有趣的,教师在整堂课中只是起到了启发的作用,真正的探索和学习需要孩子们自己去进行。我们不能直接地告诉他们这朵花是什么颜色,这片叶子要怎么画,这只昆虫要涂什么颜色,而是引导孩子们,你看见什么就画什么,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你的想法就是最宝贵的原创性。

(四)正确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

对儿童来说,画画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项有趣的游戏活动,可能看起来有些乱,但是你通过他们的讲解卻又可以发现另一番新天地。你并不能说他们画得乱七八糟,画得不认真,事实上,投入感情的作品就是一幅好作品。因此,我们要正确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整节课都要贯穿欣赏和评价,在儿童创作过程中我们要不停地巡视走动,每时每刻都要仔细观察,抓住契机从不同的角度表扬每个儿童的作品,比如,“你画得真美”“你的颜色用得真好看”“你的画面真丰富”“你真有想象力”等以正面夸奖鼓励为主,而不是一味地比较“像不像”,或者跟其他学生作品进行比较,是否有趣、是否用心才是最重要的。在评价儿童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作品都是独特的,不能随意将作品跟其他孩子的进行比较,比如,“你画得不如谁谁好看。”这样的措辞除了会打击儿童的积极性并没有其他效果。我们并不需要把孩子们都培养成为一个个大画家,只是希望通过美术课可以让大家感受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这个阶段的儿童作品本身就充满创意,独特新颖,具有原创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藏。

三、总结

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离不开创造,创造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每个学段的学生们都具有这样的潜能,他们喜欢“乱涂乱画”“敲敲打打”“揉揉捏捏”。其实,我们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不能只局限在教学活动上,因为儿童真正的美术创造不会只在美术课上,它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教师需要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把运用美术知识技能的能力作为衡量我们美术教学的依据之一,才可能出现更多富有儿童艺术情趣的原创艺术作品。[2]

为保持儿童美术作品的原创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传播艺术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审美力和表现力,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像不像”;跳出固有的课堂氛围,营造活跃的创作氛围,给予儿童足够的创作自由和灵感,维护他们作品的原创性。同时,我们还必须以儿童发展为本,牢牢掌握这一教育理念,任何一种知识技能的培养,都必须在儿童的年龄、心智、喜好的基础上进行。在授课过程中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观念和理解力,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和表现。陶行知曾提出“社会即学校”,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和社会的脱节,保持儿童的原创性就是不要把学生关进“笼子”里,要让他们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翁英倩.保持儿童美术的原创性—浅析小学美术教育的本真性[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9):382.

[2]论保护美术原创性的重要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77c83f0100fuwp.html.

猜你喜欢

原创性美术教育儿童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评介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留守儿童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原创性与当代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