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05-10吴晓洁
吴晓洁
【摘要】在深化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言语能力是小学中低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数学的科学、生动和启发智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系统性训练和指导,强化学生对数学术语的认知和掌握能力,发展数学言语内化和口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其数学言语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言语能力;培养方法
新课改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言语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言语能力,成为许多数学教师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积极研究和创新一条新途径,逐步实现对学生数学言语能力的培养。
一、学习基本的数学术语
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言语能力涵盖了数学语言、表达、听讲、阅读数学等能力,而构成数学言语能力的主要材料就是数学的名词术语,并由此产生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等。数学术语是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抽象性概括。在教授数学术语时,可从两个方面实施教学。一是利用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低年级学生通过自我感知形成一种表象,并借助表象构建数学概念和理解数学术语。例如,在学习平均分概念时,可通过相关演示和操作展示均分,让学生形成等分除法这一表象,尝试理解平均分、每一份等术语,以此形成对分数概念的初步认知。在运用等分除法的术语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回忆表象,通过提出问题来检验学生是否会对之前的表象进行自主回忆。同时要求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把总数均分为几份的形象图或线段图(或是能够用语言进行表述等),以此判定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一数学术语。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术语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到深、从孤立到相互关联、不自觉到自觉逐渐转换。针对学生学习过的数学术语应积极引导其实践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鼓励、肯定和合理建议等。在训练中,教师要投入足够的耐心来引导学生学习和体验。例如,在进行相等训练时,一些学生会通过与之相像的形象化口语进行理解,如一样、同样重、一般大等,但是从数学的严谨角度来考虑,相同、一样和相等是存在差别的,这一差别会在中高段数学“公约数”概念运用中体现出来。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术语的训练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
二、培养学生的内在言语能力
内在言语能力是数学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高级言语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先进行思维活动的思考,再进行表述和开展行动,需要经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也可理解为外部的言语转为内在能力的过程。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需要借助外部的言语作为切入点,促使其向内进行转化。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形象思维能力逐渐对概念术语进行思考,呈现出由具体向抽象化转变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内在言语能力时需要紧紧抓住这两个转化的过程。
首先,引导学生利用表象思维将思维过程用口述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在讲解加法时,可借助线段图或直观图等帮助学生构建加法的表象思维,使其在看到题目中出现“一共多少”时脑海中便形成具体的线段图等,从而能够将题目中的数进行合并计算。还可让学生利用口述来进行训练,例如,“求A和B一共是多少就是要把A和B合成一个数。”其次,指导学生通过概念、术语进行思维并把思维过程进行口述处理。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二)中,利用直观图为学生构建分数的表象,让其掌握概念,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逐渐在直观图基础上建立分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让学生脱离表象认知,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口述,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就是把物体平均分为几份,取其中一份,就是该物体的几分之一。通过学生对口述的运用,教师给予评价和指正,逐渐锻炼其外部言语的准确性和条理性。最后,要培养学生外部言语的内化能力。在学生充分掌握外部言语的逻辑性时,可逐渐培养其内化能力。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学生时间进行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思考的重点和结果,可以不用说出具体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上述几个环节还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个性化差异及教材内容抽象的深浅程度确定训练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水平能够平稳提升。
三、提升口头表述能力
使用数学术语进行口述思维等教学活动,虽然是口头表达能力的体现方式,但并不全是,要让学生运用数学言语熟练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必须有一个长期坚持锻炼的过程,可遵循模仿、综合运用数学言语、创造性表达几个原则来进行。首先是模仿,就是学生模仿教师的表述方式。从低段教学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对数量关系的重难点进行有效模仿的习惯。还可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将联系补充完整,逐渐掌握数量关系的表达形式。例如,在进行教具演示时,可加上口语表述:汽车站原来有5辆车,开走了4辆,还剩1辆。教师要求学生先进行模仿叙述,然后再更换其他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说出数量关系,或运用“原来有……取走……还剩……”这样的句型让学生补充数量,叙述出数量关系。其次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言语的训练。例如,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可先利用之前学过的数学术语进行导入(此时应尽量少使用口语化),为学生构建数学言语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听说读写的锻炼,增强对数学言语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中,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推理计算,说明计算原理,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如相同数位对齐、计数单位的换算、添零补位、满十进一等。最后在进行创造性表达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数学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例如,对于同一句数学语言,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口述,如“正方形是指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还可表述为“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再如,“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可表述为“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此外,对于同样的问题也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例如,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可让学生说一说算理、解题思路等,尤其要鼓励学生多运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说明。例如,小美折了20个花篮,君君比小美多折15个,小方比君君少折了6个,问小方折了多少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并说出解题思路,如要想知道小方折了多少花篮,就需要先知道君君折了多少个,要知道君君折了多少,就需要知道小美折的个数,而小美折的个数题目已经给出,这样就可以解答了。由此通过说题的实践训练,逐步锻炼学生的思维,帮助其理清题意、解析思路,提高解题的能力和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是学生获得感知、理解和认识的复杂的智力运动,而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是判定学生掌握数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方式。小学数学教材是利用数学语言进行编排的。数学语言作为一门抽象概括的科學语言,其特点是语言精炼。教材中的生字词就是数学概念,如果学生对概念不理解,即便是查字典也无济于事,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提升其数学言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从理解数学语言着手,引导学生读懂数学教材,同时要不断加深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积累。针对中低段的学生,主要是阅读数学教材。如教材中有很多的图片,能够为学生构建表象思维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教师可边引导学生看图边进行数学术语的训练,通过眼看、耳听、口说,实现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加深印象,增强对术语的理解,构建数学术语和表象之间的有效联系。例如,在图1中学生能观察到小蜜蜂的个数比蝴蝶多3个,在图2中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9+( )=10,进而画出相应个数的图形。通过教材中的数学语言,借助实物演示、图片、比喻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数学语言,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总之,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言语能力时,要注意从小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基本的数学术语、培养学生内在言语能力、提升口头表述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等方面逐步开展训练,强化课堂指导力度,帮助学生不断构建和完善数学言语体系结构,为促进学生今后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惠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6):72-73.
[2]于海英.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8,30(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