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推进幼儿文明如厕习惯养成探讨
2021-05-10陈海玲
摘 要:幼儿养成文明如厕的习惯,对其成长具有重要影响。部分幼儿自理能力差,如厕过程不专注,时间过长,没有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教师要善于通过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文明如厕。还要与幼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家园共育,推进幼儿文明如厕习惯养成,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家园共育;文明如厕;习惯;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6-0108-02
幼儿的可塑性强,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而且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幼儿在对外界不断模仿的过程中,会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也可能沾染一些不良习气。比如,有的幼儿在如厕的过程中玩玩具,专注力不强,如厕时间过长。这种不良習惯,对幼儿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关注幼儿的如厕行为,对幼儿的错误行为进行有效矫正,推进幼儿文明如厕习惯养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幼儿如厕不良习惯分析
如厕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对于大人而言习以为常,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并不容易。尤其是初入幼儿园的一些小朋友,让他们自己找到厕所,拉开裤子,蹲下如厕,顺利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几乎不太可能。很多幼儿入园一个多星期都不能适应在公共环境中如厕,对幼儿来说,如厕已经成为他们难以逾越的鸿沟,直接影响幼儿在园的生活与学习。幼儿在如厕过程中养成的不良习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动手能力太差。很多幼儿在家中都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在如厕的过程中,很多事情也都是家长在一旁协助。久而久之,幼儿的动手能力非常差,就连提裤子、脱裤子这种最基本的事情都很难独立完成。因此,很多幼儿在如厕的过程中不能顺利整理衣服,屁股擦得也不干净,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幼儿更是难以独立如厕,还常常把尿尿到裤子上。第二,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很多幼儿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对如厕过程中的一些危险因素容易忽略,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卫生间的地面比较湿滑,但幼儿往往意识不到其中的潜在危险,常常还会把水弄得满地都是。如有的幼儿如厕后,在洗手的过程中经常会把水洒到地上,还有的幼儿边洗手边玩水,弄得满地都是,这就给自己以及其他幼儿的如厕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第三,如厕时间过长。厕所的空气流通性相对较差,在这种环境下,细菌极易滋生。因此,幼儿在如厕过程中应该快进快出,及时洗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安全和卫生。然而,有很多幼儿对待如厕的态度非常散漫,没有紧张气氛,在如厕过程中也不忘玩耍,还会跟其他小朋友逗趣说笑,注意力不集中,如厕时间过长。这不仅会影响幼儿专注力的培养,还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还有部分幼儿有憋尿的不良习惯,这对幼儿的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会造成损伤,影响幼儿身体健康。因此,教师要对幼儿的错误行为及时进行纠正,让幼儿了解憋尿的危害,自觉改正这种不良习惯。
二、文明如厕家园共育模式的开展
1.培养幼儿良好的如厕习惯
幼儿如厕习惯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反复说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从说教层面对幼儿进行如厕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幼儿播放专门的如厕视频,让幼儿直观学习在如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比如,在如厕时要有序排队,如厕开始要把好栏杆、看好脚下,在便池两侧蹲好,旁边不能携带或者放置其他物品,在如厕过程中不能东张西望,要做到快速如厕,独立完成。如厕完成后要及时冲水清理,在洗手池洗手时不能把水洒到地上,更不能把肥皂泡弄得满地都是。诸如此类细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情境演示让幼儿充分了解,帮助幼儿顺利如厕。
除了为幼儿播放园区内的如厕视频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幼儿下载家庭文明如厕的视频,为幼儿播放,让幼儿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比如,在如厕过程中不能吃零食,不能玩玩具,不能看电视等。幼儿即使借助坐便器如厕,也需要在卫生间完成,要养成文明如厕的良好习惯。幼儿在如厕后,一定要及时清理便池或坐便器,在清理工作完成后,要及时洗手。教师在引导幼儿如厕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细节,注重培养幼儿文明如厕的良好习惯。
2.环境熏陶,积极引导,加强表扬和鼓励
外界环境对幼儿良好如厕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比如,幼儿园可在盥洗室走廊墙面上张贴一些文明如厕的图片,让幼儿自觉对照图片养成文明如厕的良好习惯;可在洗手池边张贴正确的洗手步骤图片,引导幼儿按照步骤认真洗手;可在便池旁边张贴排队如厕图片,引导幼儿排队如厕,遵守秩序,不吵不闹。环境熏陶,能培养幼儿自觉排队、文明如厕的良好习惯。另外,还可以张贴一些幽默风趣的童谣,引导幼儿讲文明,懂礼貌,正确如厕。比如,厕纸手中拿,屁股翘起来,认真擦一擦,让幼儿感受如厕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在育儿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如厕表现,对幼儿的进步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幼儿克服如厕的恐惧心理,让幼儿体会到自己能够独立如厕的成功与喜悦。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教师也要及时纠正,避免日后再次发生。
3.家园共育,指导幼儿养成规律的如厕习惯
除了在动作、安全、习惯等方面对幼儿开展如厕教育之外,教师还需要依据幼儿身心成长特点,记录和观察幼儿大小便的次数及时间。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在园内,教师要对每个幼儿的如厕情况进行记录和整理,在家庭,家长要对孩子如厕情况进行记录。教师每天可以给家长发送一份电子表格,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家如厕的时间、如厕的次数、排便情况等,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比如,某个幼儿一段时间内如厕的次数非常少,则说明幼儿的进食量可能很少。家长和教师要及时了解幼儿进食偏少的原因,如偏食、挑食、食欲不振,身体不舒服等,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教师和家长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关注幼儿的健康状况及身体发育情况,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指导幼儿养成规律的如厕习惯。
4.家校合作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盥洗环境
除了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如厕教育、与家长及时沟通幼儿的如厕情况外,教师还要要求家长在对幼儿如厕教育过程中全力配合。为此,教师可通过互联网为家长发放幼儿独立如厕方面的具体要求,要求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也要严格执行,养成文明如厕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还要要求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独立洗手,独立刷牙,独立准备第二天需要用到的卫生纸,并把它放到书包的指定位置。家长还要监督幼儿如厕后是否及时洗手,肥皂的放置是否归位,是否先擦手,然后再出卫生间,这对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幼儿如厕能力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关注幼儿如厕问题对幼儿的生理健康、排泄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如厕不仅是幼儿解决自身生理需求的重要一步,更是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一步。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如厕问题,实现家园共育,推进幼儿文明如厕习惯养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柯然.幼儿生活自理行为特点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2]徐佳妮.幼儿如厕能力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20(06).
[3]陈海玲.小班幼儿文明如厕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
[4]韩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现状及教学策略[J].山西教育,2019(12).
[5]翟姝翠.幼儿园小班生活常规教育的行动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9.
[6]苏玉凤.整合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