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言文教学与国学文化的普及融合
2021-05-10王小连
王小连
摘 要:国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猎内容较多,教育意义显著。文章论述文言文教学与国学文化的普及融合,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精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解题为突破口,通过解题引导学生学习汉字文化,学习文体知识,学习文学常识。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解题;国学文化;普及;融合;道德;情操
中图分类号:G631;G63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6-0088-02
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推进,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已成为教学的重点。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语文教学与国学文化普及融合的重要性。本文从初中文言文教学解题入手,论述如何将文言文教学与国学文化有机融合起来,为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文言文与国学文化的关系
1.文言文是传统国学文化的载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不仅具有优秀文化的特征,还具有发展性、连续性和承继性。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创造了优秀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举世闻名。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文言文发挥了重要作用。语言文字学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有这样的论述:汉语作为一种优质的文化,其书面语大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文言,其一是白话。具体来讲,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演化而来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是一种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是超越生活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作为历史以及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有着独特的文化承载功能。
2.文言文教学是促进国学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区的文化有了不同层次的碰撞。国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质文化,其继承和弘扬十分重要。而文言文作为国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国学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言文是一个大概念,不仅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还包含职官、天文、历法等文化知识。从文字学角度来说,汉字的演变不仅能揭示我国文化发展历史,还能揭示汉字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因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汉字开始是最直接的途径。
二、文言文教学中解题的重要性
文言文的题目具有特殊意义。其一,能吸引读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陋室铭》这一题目,能激发学生探讨“陋室”的兴趣。其二,能概括文章内容,如《记承天寺夜游》,简单分析题目就能够大致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节。其三,能揭示文章主题。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标题就是文章的主题,对标题进行解读,能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题。文言文教学中的“解题”很重要。其一,标题中含有关键词,抓住关键词并以此为突破口,能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孙权劝学》,“劝”是关键词,包括孙权是怎样劝的,劝的是谁,都劝了什么。以“劝”为突破口,能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把握。其二,有的标题中涉及文学常识,解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陋室铭》可拓展“铭”的文体知识。
文言文教学中“解题”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首因效应”对他们具有重要影响。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标题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先关注的,在这个时候普及国学文化,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解题与国学文化融合
1.通过解题学习汉字文化
文言文不仅记录了史实,还记载了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汉字文化,通过解读文字帮助学生了解蕴含在文字中的传统文化和古人的思想观念。
例如,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字。文章主要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因此,文章的重点就在于“期”字。许慎《说文解字·月部》指出:“期,會也从月其聲。约定之意。”而在今天,“期”是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之意。理解了“期”是约定之意,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就不难了。这样进行解题,学生既能对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又能对“期”的造字方法以及古意有一定的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学素养。又如,七年级上册《诫子书》中的“诫”字。从题目来看,“诫”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文章意在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忌怠惰险躁,因此“诫”便是本篇教学的重点。许慎《说文解字·言部》指出“敕也,从言戒聲。警告、告戒之意。”学生对“诫”字理解之后,再去理解文章内容就会更加容易。
2.通过解题学习文体知识
文言文大致可分为四类: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应用文。每一种文体都是我国传统国学文化的代表,都是国学文化光辉灿烂的篇章。
例如,七年級下册《陋室铭》之“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都要用韵,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文字多简洁,形式比较短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陋室铭》。又如七年级下册《爱莲说》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用来说明事物,叙述事情, 也可以发表议论。“说”大多是一事一议,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的看法或见解。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爱莲说》。再如九年级下册《出师表》之“表”。“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子向皇帝陈情言事、建议或者有所请求时用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写道:“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由此可见,“表”主要是臣子用来表达自己对君主的忠诚或希望,动之以情是“表”的一个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3.通过解题学习文学常识
随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学生掌握一定的国学知识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素养。而文言文教学便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国学常识的重要途径,能提升学生国学文化素养。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时,教师可补充《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宋临川王刘义庆所撰写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全书语言凝练含蓄、隽永传神,其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很大。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三峡》时,教师可补充《水经注》的知识。《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它记录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再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时,教师可补充相关知识。《孟子》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被理学家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对《孟子》进行介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选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总之,国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猎内容较多,教育意义显著。文言文与国学本就一源,文言文教学与国学文化的普及融合,能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精华,能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解题为突破口,通过解题引导学生学习汉字文化,学习文体知识,学习文学常识,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国学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欣雨.初中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渗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2]王雄.国学经典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天津教育,2019(09).
[3]于伟华.论国学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J].吉林教育,2018(26).
[4]徐佳.人教版初中语文国学内容选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