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幼儿歌曲演唱水平的策略探究

2021-05-10张妮

成才之路 2021年6期
关键词:音乐素养音准音乐教学

张妮

摘 要:幼儿园举行歌唱活动,能够促进幼儿音乐教育的开展,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教师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对歌唱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歌唱活动,提升幼儿的歌曲演唱水平。文章以中班幼儿为例,从问卷调查把准脉搏、针对问题“对症下药”两方面,对提高幼儿歌曲演唱水平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歌曲演唱;幼儿;音乐教学;音乐素养;音准

中图分类号:G421;G61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6-0051-05

歌唱活动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举行歌唱活动,能够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必须要具有组织歌唱活动的能力,而且要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致力于探索更多的教學方式,增强个人的活动组织能力,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并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歌唱活动中,感受到自然歌唱的美。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幼儿园的中班幼儿,笔者将所学专业与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相结合,探讨提高幼儿歌曲演唱水平的策略。

一、问卷调查,把准脉搏

音乐是幼儿天然的朋友,在幼儿获取语言能力之前,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的交流、沟通和表达的方式;即使在获取语言能力之后,音乐也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原因有两点,一个原因是笔者所学的专业就是音乐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个原因是之前参加过区课题的申报,内容是“小班幼儿歌曲演唱的教学实践研究”。所以,笔者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提高自身的科研与教学能力。

为了能够“摸清脉搏”,找出问题所在,笔者针对幼儿、教师都进行了进一步调查。

1.幼儿方面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中班阶段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在音乐方面已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表现能力。通常情况下,幼儿更倾向于欣赏风格多元化、内容广泛的音乐作品,如摇篮曲、进行曲以及舞曲等。从音乐的力度、速度、结构以及节奏把握方面来说,幼儿基本上都可以参与音乐活动,体验到乐曲的结构,聆听出乐句以及乐段之间的重复片段,并感受到乐曲在情感方面的变化。因此,幼儿园培育幼儿良好的品格,会对幼儿的情感教育有一定的影响,能使幼儿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想象、联想。但是在音准、节奏上,幼儿仍然会出现大声喊叫、不听音乐的情况。在创新能力上,幼儿还比较弱,他们还处于一种依赖状态,缺乏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表演的过程中,幼儿还处于摸索的阶段,常常会出现互不相让、告状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幼儿,促进幼儿的思维不断发展,激发幼儿的潜能,提升幼儿的创造力,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

2.教师方面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搜集了解现阶段教师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共收到28份教师的调查问卷,经过统计发现,学历水平为本科及以上的教师占总比例的67.77%,专科教师占总比例的32.1%,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占比为92.8%,3.57%的教师所学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几乎都是对口的,一半以上都是本科学历,说明大部分幼儿教师都受过高等教育,个人素质、专业水平都比较高。但是幼儿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没有固定性,这与年龄、工资都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从事幼儿园工作三年以下的教师占25%,从事幼儿园工作三年到五年的教师占28.5%,从事幼儿园工作五年到十年的教师占39.2%,从事幼儿园工作十年以上的教师占7.14%,这说明年轻的教师还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

在音乐专业方面,进行过学前专业音乐学习的教师占78.59%,进行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学习的教师占14.27%,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教师占7.14%。在教育教学时,28.56%的教师认为歌唱教学课比较难上,有7.14%的教师提出相对较难的是韵律活动,有21.4%的教师提出相对较难的是打击乐活动,有42.86%的教师认为歌唱音乐欣赏比较难上。在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方面,其中有69.86%的教师指出仍需要提升音准,有46.43%的教师指出在节奏方面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有71.4%的教师指出在“钢伴”方面仍有进步空间,有39.2%的教师指出在舞蹈方面仍需继续进步。基于课程组织层面进行分析,不会创新的教师达到了64.29%,他们大多是围绕教材内容上课,墨守成规,没有任何的创新意识;经常组织音乐活动的教师仅占35.71%,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根据以上调查可见,部分教师所学专业对口,每样都学,但是样样都不精通;大部分教师都有工作经验,但流动性非常大,钻研业务能力不强,不会甚至不想去钻研,惰性较大;大部分教师都不想组织音乐活动,特别是歌唱类和音乐欣赏相关的活动;大部分教师不会上音乐课,这是因为他们的歌唱音准、节奏、伴奏等能力都较弱;还有的教师听不出来自己和幼儿跑调,视唱练耳都不过关。再加上幼儿园对音乐课程不是特别重视,很少有音乐类的教研活动和专业培训,导致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方面的水平不高,还有待提升。

二、针对问题,“对症下药”

1.幼儿方面

(1)歌曲演唱时唱准音调。一是形成音乐记忆力。笔者通过对音乐记忆力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主要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即视觉、运动觉以及听觉等。教师在训练节奏感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并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其中,进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记忆力。而对于音乐来说,也是一种内心听觉的艺术,教师必须让幼儿的大脑对音乐作品的各项音乐要素以及感知情况进行积累,其中包括节拍和节奏旋律等,这些能激发出他们所具有的内心听觉力。教师还要通过柯达伊手势让幼儿每天练习音阶,并经常播放他们所学过的歌曲,让他们能够加深印象,使其歌曲演唱更准确。例如在一日活动中,笔者会在空闲时间播放幼儿所学过的音乐,当音乐响起的时候,他们会主动跟随音乐进行演唱。让幼儿有事可做,既能保证幼儿的安全,减少幼儿矛盾的产生,又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协调发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二是乐音模唱。从音乐模唱方面来看,大多数幼儿均不能做到直接跟随教师弹奏的乐音音高模唱,换言之,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是很难听出音高的。所以,在钢琴音高弹完后,教师要用人声重复钢琴弹奏的音高,幼儿才能大致地“模仿”。也就是说,幼儿并没有对钢琴音高产生过多的感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他们对于人声要更加敏感一些。这表明,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时,并没有获得不同音色的辨别这方面的经验,这主要和教师组织唱歌活动时更多运用音频播放歌曲,然后教师示范,再由幼儿跟唱的这种单一的教授形式有很大的关系。幼儿在这种教学形式的影响下,只会对经常听到的人声的音高敏感,对其他乐器发出的声音就缺乏音高概念了。

为了提高幼儿的音准,笔者在活动区中投放了不同种类的乐器,让幼儿接触更多的声音,养成聆听的好习惯,进而能够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笔者还通过钢琴弹奏单音,让幼儿进行模唱,以减少人声的介入。如笔者先让幼儿从二度音开始训练,然后增加难度到三度音,再根据幼儿的年龄提升难度,使幼儿逐步掌握音准,提升其聆听能力。

(2)歌曲演唱时唱准节奏。一是学会读谱。让幼儿熟练掌握认知节奏,是其音乐入门的重要基础。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能够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基于此,教师要以节奏作为切入点,让幼儿掌握节奏的内容,进而培养他们基础的音乐表达能力与识读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打击乐、故事及童谣等多种方式,让幼儿去感受不同形式的节奏,从而使他们对节奏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有关节奏方面的知识。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投放与音乐相关的乐谱,让幼儿根据乐谱的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再通过乐谱中一一对应的形式来练习拍打节奏,在此过程中教师从旁协助,帮助幼儿定下基本速率。教师也可以在活动区内投放节拍器,让幼儿跟着节拍器的速度进行节奏练习,从而帮助幼儿固定基本速率。当幼儿的节奏稳定后,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音频,让他们跟着音乐拍打节奏,再逐步增加歌词,以达到让他们唱准节奏的目标。二是模仿生活中声音的节奏。音乐来源于生活,一切音乐素材也都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引领中班幼儿着力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奇妙的声音。比如生活中的声音和节奏:小鸡(叽叽:××)、小猫(喵:×-)、汽车鸣笛(滴滴×× .)、切菜的声音(咚咚咚咚:××××)等。还有许多类似的声音节奏,教师在进行收集之后,要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并协助幼儿合理运用这些声音素材。教师还可创设轻松愉悦的游戏活动情境,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音乐节奏感,达到内化的目的。三是与动作相结合。对中班幼儿而言,他们的节奏感和动作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在与一些动作相结合之后,可以增强他们的节奏感。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动作,让幼儿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乐器,利用自身的肢体动作去感受,进而培养其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例如,在奥尔夫音乐游戏“小机器人”中,笔者扮演了一个机器人,通过让幼儿观察笔者的说话节奏和动作,幼儿捕捉到了机器人的特点,并根据机器人的特点来模仿机器人的动作。很快,笔者发现当有音乐空白的地方时,有两个幼儿停了下来,笔者便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停下来了?”一个男孩说:“因为音乐停了,我需要充电啊!”另一个男孩说:“音乐停了,说明我要休息。”通过观察,笔者可以发现这两个小朋友不仅有想象力,而且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当音乐再响起时,他们又变换各种造型;当音乐停下时,他们瞬间固定。这样,就达到了笔者的教学目标,既能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又能提升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

幼儿在对节奏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并非只是用耳朵去聆听,而且对教师的动作幅度与频率给予了高度关注。因此,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的时候,可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做到用耳朵去体会各种声音节奏,增强耳朵的灵敏性。在向幼儿展示材料时,教师应尽量先选择一些听觉方面的内容,再展示视频内容。这样的方式,既能锻炼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又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3)歌曲演唱的情感表达。本园的特色是“育品教育”——培育幼兒良好的品格,奠基唯美的人生。所以,本园幼儿在情感表达上会更突出一些,他们懂礼貌,知礼仪,尊敬长辈。通过“育品教育”,家长们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可以利用自身的方式向父母表达出浓厚的爱。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的情感体验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让幼儿演唱时在脑海中浮现出与之相匹配的画面,进而通过歌唱表达歌曲中的情感。

2.教师方面

(1)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深入了解中班幼儿特点。《指南》)中明确提出中班幼儿要达到以下几项标准要求,即:热爱聆听各类好听有趣的声音,感受声音不同程度的变化;平时也很喜欢唱歌跳舞,能参加一些音乐活动;在歌唱的时候,声音自然,且音量适中;可以利用一些身体动作或者是物品敲打节奏和节拍。从这些目标中可以看出,音准、节奏、即兴创编等音乐基础要素,都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参照《指南》的核心观念来理解音乐部分的目标、要求与教育建议,从而深化对音乐部分具体文字表述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思考教育实践的策略。

(2)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唱歌已经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以采用唱歌的形式表现出自身的内心情感与情绪变化。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唱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培养其良好的音乐技能,而且可以让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教师不难发现,幼儿歌曲的旋律主题基本上都是非常欢快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尽量选择一些易于理解、节奏欢快、简单易懂的素材。中班幼儿的自然音域在c1-b1,这是他们唱起来最舒服和轻松的音域。每一首歌曲都有固定的调式调性,这是笔者在谱曲时按音乐审美角度设定的调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考虑到幼儿的接纳性。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稍作更改,并关注曲调是否优美、动听或者诙谐、欢快、节奏鲜明等。

教师还要明确歌曲的速度。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速度与歌曲,并且要融合相应的游戏与动作,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中班幼儿学习的歌曲速度一般在60s~120s左右是最佳的,如果过高或过低,均不适合他们学习。除此之外,基于歌曲速度,教师的节奏型也要合理选择。如果音乐作品的速度相对比较慢,那么肢体动作应尽量选择舒缓伸展的,而且节奏型也可以更复杂一些;如果音乐的速度比较快,可以选择简单一些的肢体动作或者节奏型,从而完成音乐作品的演绎。

对于教师来说,在选择音乐作品的时候,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综合考虑,并适应幼儿这一阶段的成长。教师应熟练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其中可包括旋律、结构以及节奏等多个方面。在音域层面,中班幼儿应保持在八度以内;基于音乐节奏层面,教师为中班幼儿所选择的歌曲大多应为四分音符、附点音符以及八分音符。在进行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无须过于注重歌唱,无须专门让幼儿学习歌曲,因为幼儿对于歌曲的演唱与感知,均能够在游戏故事情境中形成。而通过歌唱活动,幼儿可以对歌曲的演唱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采用多种教学法。

一是柯达伊手势教学法。柯达伊手势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和记忆各种音级的上下起伏。柯达伊手势会将音高联系具体化,其位置由 8个音级所构成。柯达伊手势具有对应的区间高度,如和腰部平行的高度是 do,接着各音级的高度就会上升,超过头部的区间是高音 do。教师可以利用手势的变化情况,指导幼儿判断各音程的相对位置,使音高更加形象。

在小班时,笔者通过柯达伊手势,经常教幼儿练习音阶,所以大部分幼儿能够唱准do、re、mi、fa、sol、la、si这七个音,但是在唱歌时还是会出现跑掉的现象。所以,在中班时,笔者提升了难度,改变了这七个音的固定顺序,并在固定顺序的基础上,先改变两个音的位置,然后逐步增加多音位置的改变。例如,笔者以1、2、3、4、5、6、7来代替do、re、mi、fa、sol、la、si,改变两个音的位置练习音阶为:1、3、2、4、5、6、7或者1、2、4、3、5、6、7,以此类推。接着,笔者在这个基础上加大难度练习音阶为:1、3、2、4、6、5、7,以此类推。在幼儿一条音阶唱准的基础上,笔者再逐步增加难度,不断巩固,让幼儿形成深刻记忆,进而为大班合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音乐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方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歌曲简单多重复,特别是歌词内容直接指向动作的过程或富于动作性的歌曲教学,游戏导入是最适合的方法。幼儿天性好动,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以游戏的形式,根据歌词的内容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带领幼儿从游戏走进歌曲,进而让幼儿在学习歌曲时更好地理解歌词,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幸福拍手歌》这首歌曲,节奏活泼欢快,受到许多幼儿的喜爱。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具有较强节奏感的音乐,对幼儿的身体律动进行合理引导,指导他们做一些拍拍手、跺跺脚、伸伸腰、拍拍肩的与歌词内容相符的动作,这样便于幼儿能更快地投入活动。在接下来的歌曲学习环节,幼儿也能很快地理解歌曲,使律动导入起到了为理解歌曲服务的作用。

再如,《我的身体都会响》这首歌曲,需要幼儿根据内容做动作。所以,在学习这首歌曲之前,就需要幼儿通过口令找到自己的眼睛、鼻子、嘴等身体器官。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变化口令速度,随着速度的变化,幼儿的动作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做游戏的方式,不但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而且使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是渗透式教学法。从一些幼儿园制订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幼儿音乐课程大部分是两周1次,平均每学期能上9次音乐类课程,因此歌唱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幼儿会唱的歌曲还是在家里或社会上学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应对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过多的过渡环节以及集体行动,避免产生过多的消极等待情况。”因此,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环节,优化班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一日生活常规建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需求,用“音乐指令”代替自己的指令性语言,通过播放各种音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让幼儿听着音乐自觉遵守一日生活常规。

晨间活动时,教师可在班级播放《诗词联唱》,让幼儿通过歌曲学习古诗,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幼小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区域活动时,教师可在班级播放比较欢快的曲目。幼儿进餐时,教师可为他们播放较为舒缓的乐曲。每个环节都有固定的音乐,既解放了教师,又能让幼儿通过听音乐就知道要做什么。在等待过渡的环节,教师要通过播放幼儿学过的歌曲或者新学的舞蹈,让幼儿进行表演,为开展大型活动做好准备。这样,在对幼儿进行幼儿园“育品教育”时,《菊次郎的夏天》就会深入每个幼儿的心中,使他们知道礼仪练习开始了。让音乐指令替代教师的指令性语言,不但直接解放了教师,更为一日生活增加了音乐美感,并且幼儿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四是情境创设教学法。听故事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对于歌词含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结构较复杂,难以用动作表现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话和情境描述的歌曲,教师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体验和记忆,可以在图片的帮助下,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

如教学歌曲《小红帽》时,教师可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并按照图片给出的内容讲故事,之后向幼儿提示歌词。幼儿佩戴好头饰之后,要利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完成表演,并演唱相应的歌曲。

“让我们假装……”,这是一句充满神奇色彩的咒语,能够带领幼儿迅速进入情境,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其中。無论处于任何情况下,幼儿的活动行为均会受制于这样的指令:你需要认真地去玩。此时非此时,此地非此地,此物非此物,在虚拟化的情境中,幼儿们共同嬉戏玩耍,能够进行更多的想象,也能够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极其有利的。

(4)根据课型选择适当的教学法。

一是歌曲的情感表达。教师可采用倾听和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这首歌听上去感觉怎么样?”教师也可以问:“听到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么样?”这样,能了解幼儿对歌曲的感受。教师还可以问:“在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这样,能引导幼儿关注歌曲的内容。

二是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可以采取律动游戏的形式,利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歌曲传递的节奏与旋律,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跟随歌曲的节奏律动着自己的身体,并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是歌曲的创编。教师宜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如在歌唱活动中,出现内容丰富、中心词突出、旋律适当、内容可替换的歌曲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歌词创编。例如,《在农场里》这首歌曲中,有一句歌词是:“猪儿在农场,噜噜,猪儿在农场,噜噜,猪儿在农场噜噜叫,猪儿噜噜叫。”在创编活动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启发幼儿说出农场里还应该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叫的。这样,幼儿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说出农场里会有小猫,小猫的叫声是“喵喵”。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将内容替换到歌曲中,引导幼儿在唱的过程中要小一点声音,主要让他们唱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又达到了创编的目标,丰富了歌曲的内容,使幼儿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除了歌曲内容的创编,教师还可以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如上面提到的奥尔夫音乐游戏“小机器人”,教师在这节课中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想象空间,不要去过多干预幼儿,只要给幼儿一点点启发,他们就会回馈你无限的可能。

(5)自我提升。

一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必须要掌握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其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即视唱练耳、乐理知识、即兴伴奏、唱歌、舞蹈以及音乐赏析。作为教师,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这是开展音乐活动的前提。根据调查显示,幼儿园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存在唱歌跑调、不会辨音、不会钢琴伴奏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加大自身的基本功训练,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过度依赖电子音频设备,要通过学校所学的方法进行练习,找到感觉,要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笔者认为幼儿园应该开展“以赛代练”的活动,或者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促进教师音乐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既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又能为幼儿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

二是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在音乐教育中,歌曲演唱活动的重要性不容忽略,而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何,将会对他们的歌唱能力和学习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充分考虑,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教师的个人能力相对较差,则可以先按照教材内容授课,在下课之后反思自身的行为表现。而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能对自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善于进行自我反思,这样可以收获更多的经验,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正,端正自身的行为。教师还要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在以后的课程中发扬优点,改善缺点,然后在原始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同课异构,进而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在不斷修改和完善课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是增强教师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参与专家讲座、培训,多听课,多学习其他教师的授课方法。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学者。幼儿对于新鲜的事物十分好奇,而且具有非常广泛的兴趣爱好,教师在面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时,必须立即给出回答,以保持幼儿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对他们的行为与认知进行正确引导。

四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理论结合实践,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幼儿歌唱教学等相关音乐教育方面的教研活动,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离不开思考和研究,教师需要不断自我提升,持续发展。因此,学校要通过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幼儿教师学习新知识,掌握新动态,勤思考,勤改进,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这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就能不断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促进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基于“幼儿发展为本”的宗旨和理念,是幼儿教育需要遵循的教育思想。为幼儿创设出轻松愉悦的氛围环境,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是所有教师的梦想。作为教师,内心所想的应是如何才能为幼儿做点什么,怎样才能让幼儿更好地发展。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能力如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将会对幼儿的歌唱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本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通过本次研究,期望各位教师能够提高对幼儿歌唱教学的关注程度,及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自我反思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而且教师还要提高幼儿的歌曲演唱水平,注重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以幼儿发展为本”。

参考文献

[1]品川三郎.儿童歌曲发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2]张恩宠,卢志英.儿童心理与教育漫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3]张郁.儿童歌唱教学与训练[D].辽宁:东北师范大学,2007.

[4]朱小凤.浅谈奥尔夫教学在儿童声乐演唱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2.

[5]维特鲁金娜.幼儿园音乐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音乐素养音准音乐教学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
谈如何在二胡教学中掌握好音准
小学低段学生歌唱音准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