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探索

2021-05-10王欣荣

成才之路 2021年6期
关键词:儿童观儿童文学学前教育

王欣荣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儿童文学课程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它不仅能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而且会对未来的受教儿童产生影响。文章从现代儿童观对儿童文学课程的要求出发,简单分析现代儿童观下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和内容,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儿童文学;儿童观;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6-0018-02

幼儿专科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将儿童文学设置为必修课,目的在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从而满足其未来就业的需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分析,该课程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职前培养阶段没有全面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质。因此,本文基于现代儿童观,对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现代儿童观对儿童文学课程的要求

现代儿童观承认儿童的独特地位,并尊重儿童的天性,能够肯定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尤其能够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注重他们在生活学习方面的能动性。

这样的儿童观要求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要充分把握其特点。所以,现代儿童观也要求学前教育在课程的目标设定、内容设计以及实施方式上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现代儿童观下儿童文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课程目标的设计不能脱离儿童本体,直接构建未来生命的“空中楼阁”,要遵循儿童的内在特征。首先,它应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如年龄特征、敏感时期等。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有着不同的能力,他们能够完成不同的任务。第二,考虑儿童之前的经历。儿童的经验水平决定了其最近发展区,课程目标只有在符合最近发展区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第三,它应该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感兴趣,就会积极求知、探索、实践,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儿童来说,兴趣是其内在生活本质的体现,是其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儿童文学课程内容具有生活性,也有一定的真实性。文学内容应该是贴近儿童生活的,其中所包含的一些问题也应该真实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在内容的准备上要有精心的预设,并在此基础上随机生成。有效的课程内容必须尊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动性,与儿童思维发展的内容和能力相匹配。所以,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现代儿童观下儿童文学课程的实施策略

1.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課程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力

目前,儿童阅读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儿童阅读中,儿童文学是关键构成要素。而且成人在儿童阅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童阅读推广专家艾登·钱伯斯在阅读循环圈中将核心位置留给了成人,并且定义其为“具有帮助能力的成人”。他指出,若有值得信赖的成人为小读者提供各种帮助,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分享给小读者,那么就能够帮助小读者排除各种问题与困难。针对儿童阅读而言,具有帮助能力的成人不仅仅是儿童文学的阅读者,其也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方法帮助儿童获得愉快的阅读经验,使儿童能够从儿童文学中收获最大的快乐。因此,儿童文学课程要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可以帮助儿童阅读的、具有儿童文学丰富经验和知识的成人。总的来讲,就是教师要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了解0岁~6岁幼儿喜欢的各类儿童文学作品,还要不断增强自身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既能够让幼儿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收获快乐,又能够发挥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就业是他们的主要学习动力,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就读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就业面也比较广,就会有很强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是否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感兴趣,核心点在于其是否喜欢幼儿,因为幼儿是他们未来工作的教育对象。林崇德先生指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会爱自己的孩子,老虎会保护自己的幼崽,母鸡也会保护自己的小鸡,这些都出于本能;相较于动物对于自己孩子的爱,人类对于自己孩子的爱具有更深层的内容,但是其本质也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本能。但是,教师爱学生是职责所在,从性质上来分析,这种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广泛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从原则上来讲,这种爱非常神圣,并且要严慈相济。儿童文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对幼儿的爱这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儿童文学中饱含了爱,能让学生在爱海中遨游,使其心灵得到净化,童心和纯真得以保留。

2.以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为中心,促进学生儿童文学经验的全面丰富化

现阶段,中文专业或学前教育专业都设置了儿童文学课程,相比较而言,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主要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将教育性和文学性充分结合。所以,从职业教育的视角分析,课程教学要结合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中心。教师要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使其对儿童文学作品予以高度关注,自觉培养阅读的好习惯。大家都知道,儿童文学读者包括成人和儿童。朱自强教授指出:那些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来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成人,在儿童文学阅读中属于具有主动性的读者;那些被外部因素要求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成人,则是被动的读者。通过以上表述能够看出,受课程设置和未来职业定位的影响,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属于儿童文学的被动读者。那么,如何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呢?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还要积累儿童文学专业理论知识。例如,学生可通过《浅语的艺术》《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儿童文学的童年想象》等著作来补充自己的理论专业知识,使自己的视野得到拓展,知识得到丰富。

师范院校要以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为中心,为学生构建完善、稳定、持续的儿童文学阅读体系,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激励、考核、阅读指导等,促进学生儿童文学阅读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儿童文学阅读不仅仅在课堂,还要在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一直存在,并将其和学生自身的阅读体系相结合,与其未来的求职相联系。

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必须突出藏书的专业特点,学校图书馆关于儿童文学的藏书要完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总的来讲,针对性是要突出专业特点,主要收藏适合早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学阶段的文学作品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时代性是指图书馆对于目前流行的早期阅读作品和题材要高度关注。完整性指的是图书馆的儿童文学阅读书籍要有齐全的种类,要有经典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还要有推广儿童文学、评论鉴赏儿童文学的各种专业书籍。若条件允许,学校图书馆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儿童文学阅览室,便于学生在其中进行研究,查找丰富的资料。

四、结语

总之,针对师范院校而言,儿童文学课程的实施既要指向课堂教学,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和效率,也要指向学生的职业发展,促进其个人成长和未来职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教师而言,要求其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成为推广全民阅读的实践者,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周芫.试论在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思索——以广西教育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20(04).

[2]徐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5).

[3]买艳霞.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4]余永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有效教学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4).

[5]严倩.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思考[J].文学教育,2017(03).

猜你喜欢

儿童观儿童文学学前教育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比较电影《看上去很美》《小人国》中幼儿教师的行为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