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2021-05-10张洁瑕陈佑启郝晋珉吴文良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区域农业生态

张洁瑕 陈佑启 郝晋珉 吴文良

(1.玉林师范学院 商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2.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3.中国农业大学 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 4.中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出发点的战略,是国家充分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乡村角度出发寻求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必将会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1]。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尽管可持续发展理念已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预期目标和努力尚缺乏根本保证[2]。我国农业发展策略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可持续发展策略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该策略遵循系统性原理,其实质是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农业。生态农业作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形式[3],然而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与开放带来农村经济、环境和社会交织的难题,即:作为农业经营源头的农民(生产者)分享到整个农业产业链条的利润越来越低,大量的利润流向城市的工业产业及其代表人员;作为基本劳动对象的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下降, 水土流失、土壤结构和质地破坏、农业生物多样性逐步降低等[4]。生态农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再次引发关注,并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4]。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乡村产业的兴旺,而产业兴旺则源于区域生态农业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为了解生态农业得以实施的主要载体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本研究以“农业生态系统”为关键词,检索数据库WOS和CNKI,并试图从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和价值评估2 个角度梳理生态农业区域化研究格局及动向,以期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引导下,为推进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综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主要进展

通过国家图书馆账号于2020年10月3日以“农业生态系统”为关键词,检索2大数据库WOS和CNKI,分别获取了1996—2020年以来外文文献28 039 篇和1986—2020年中文文献11 036篇(图1)。由图1可见:国外研究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图1(a));国内在2015年达到高峰后开始略有走低(图1(b))。从被引文献排名前15位的文献来源(表1)来看,该领域一直受到中外期刊如Science、Nature、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等的重点关注,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基础性地位。从研究学科的分布来看,WOS只统计了位于前100位的各学科文献收录数,其中位于前5位的分别为Environmental sciences(34.79%)、Ecology(22.12%)、Agriculture multidisciplinary(8.19%)、Soil science(8.03%)、Agronomy(7.63%);CNKI统计主要集中于农业基础科学(30.77%)、农业经济(29.95%)、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20.57%)等领域,说明农业基础学科、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均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同时也体现了中外研究的不同特点,即:外文文献除了环境科学和生态学比例较高外,其他学科趋于均等化态势,体现了多学科参与的普遍性和交叉性特点;而中文文献中农业经济与农业基础科学同等比例居首位,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居第三,体现了学科研究的专一化且交叉点相对较少的特点。本研究基于中外文献系统总结该领域研究的主要进展,同时限于篇幅只对2016—2020外文文献的研究热点进行追踪(表2)。由表2可知:全球研究呈现出以欧洲较为系统和全面(包括地上景观异质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地下土壤生态系统);北美居其后;其他地区偏重于某一内容为主,如中国偏于气体排放及土壤理化性状研究,印度注重土壤微生物分析,非洲重视作物产量研究等。

1.1 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研究

“农业可持续性”关系到农业生产系统未来生存能力,分别体现在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在实际情况中需使农业可持续性可定量化,并使农业生产系统适应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目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维度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尽管如此,已有研究提出的衡量农业可持续性的各种参数[6];也有研究从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角度构建评价指标,并结合农场、国家和全球等不同区域尺度来构建,以适应不同尺度的需求[7]。针对评价指标的模糊和不均匀性,已有研究认为应立足农业集约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加强利益相关者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估,并提出了一套基于理论和实际应用指标来评估区域农业可持续性的指标[8]。采用社区参与的方法,可提高特定区域可持续分析的相关性和影响[9]。农业可持续性评估方法包括:响应诱导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RISE)、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评估(SAFE)、农业可持续指标法、综合农场可持续性监测工具(MOTIFS)、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农业系统综合评估、一个基于组件的欧洲联盟框架MESMIS计划、基于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框架和粮食及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估(SAFA)。已有研究对其进行了比较:认为在有效性方面,RISE的表现是最好的,但是当考虑科学合理性问题时,基于MCDA的评估是首要选择[10]。翟胜等[11]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标准与选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农业可持续评价方法及评价尺度等研究进展情况,认为国内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过多且以农业经济方面的指标为主,指标之间重叠现象严重,对生态环境、政策性和指导性指标重视不够,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指标增减中指标权重需重新赋值的专家打分法缺陷,杨世琦[12]采用欧氏距离法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体系,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型、评价函数、评价等级、目标系统、零系统与评价指标框架。该方法因数学函数中隐含了指标权重,避免了专家打分法引起的误差。总之,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一直是关注焦点,其评价方法及指标选取也因为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而不断得到完善,并因此成为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常见命题。

图1 1981—2020年中文文献(a)和1996—2020年英文文献(b)发表数量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quantity of Chinese (1981-2020) (a) and English literature (1996-2020) (b)

表1 前15位被引中文和英文文献出版来源Table 1 Literature resources of the top fifteen cited pape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resources

1.2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性研究

生态安全的内涵丰富而复杂,尚未形成公认的统一概念,以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1989年公布的定义为代表,引起了广泛关注(表1)。研究范围涉及国家、区域、流域等不同尺度[13-14]。关注较多的是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设计[14-15]。研究内容方面,国外研究在宏观方面,主要围绕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民族问题、军事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的相互关系而展开;在微观方面主要围绕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安全性和各类化学物质的施用对农业生态系统带来的诸如生态、健康危害和风险等的安全性影响而展开[15]。国内主要从生态安全的基础理论研究、生态系统评价及其在区域的应用性评价与预警、生态安全的风险评价及其对农村资源和土地的生态安全性的生态预警研究3个方面展开[16]。其中,第三方面的研究是生态安全研究在农业生态系统上的深入展开,主要围绕农业系统的脆弱性特点,进行风险辨识,并进一步延伸到对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研究;同时,该方面研究内容还包括农业生态风险、应用生态预警、监控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因子。目前,国内关于生态安全的研究已经从宏观的共同普遍性研究转向区域的、个体特色性研究,前沿研究已转向对土地和城市的生态安全性研究,探索系统的生态预警成为生态安全领域高度系统化的研究热点。另外,农业生态安全的研究主要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为基础,从农业生态安全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出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的农业生产进行生态安全性评价[13,17]。该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但对系统的组分、结构、功能等生态学基本理论体现不足,对农业生态安全的监测、预测等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1.3 农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研究

在特定时空尺度下衡量农业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程度,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18-19]。近年来随着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对农业的研究更加注重低碳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也由以往注重单一子系统的功能转向注重各子系统协同的方向转变,如何全面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协同性成为研究焦点。国内研究主要从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并分析两者的协同关系[20],如:胡兵辉等[21]通过构建农业生态系统 SEREn协调发展测度模型,研究不同时序下社会经济系统(SE)和资源环境系统(REn)两者的协调发展演变态势;卓志清等[22]应用协同模型和统计参数均方根误差(RMSE)分析了不同时段东北旱作区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协同性及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之间权衡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马历等[23]利用量化分析法和 GIS 空间分析法,分析了农村人口、土地、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问题;李玥等[24]通过建立耦合度模型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同性及相关问题。国外研究除了关注农业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同性外,更注重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具体要素间的协同性,如欧洲基于地上和地下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等[25]。综合来看,关于系统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的选取依然是衡量系统协同性状况的焦点和难点。

1.4 农业生态系统具体要素研究

1)农业景观方面。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生物多样性[26]。然而,伴随着农业集约化生产和农业景观均质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降低,致使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野生资源保护、自然授粉、害虫调节、水土涵养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孙玉芳等[27]对国内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和实践进行分析,认为保护和提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集约化对维护农作物产量, 改善品种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景观研究目前已成为国外研究热点,尤其是欧美已形成以农业景观异质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多样性[[28-31](特别在天敌鸟类、病虫害防控及昆虫授粉等方面)为主线的研究体系(表2)。相比较而言,国内研究显得较为薄弱,虽然已有研究者从景观、局地和田块等不同水平对农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等展开了相关研究[32],边振兴等[33]也对农业景观生态系统中非耕作生境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未来研究应基于功能景观的时空异质性深入讨论农业景观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为可持续农业景观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34]。

2)耕地方面。作为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之一,耕地始终是研究焦点[2](表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由城乡要素转移引发的耕地利用的非农化、非粮化、粗放化、边际化等以及对耕地生态性的忽视,导致农田生态系统超载、土地退化、土壤酸化等问题,引发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普遍关切[2]。综合国内外研究可知,国外对耕地的生态环境质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如从理论探讨(包括土壤功能和质量、土壤健康、土壤生态工程)到试验研究(包括土壤质量和肥力、土壤有机碳、碳封存、土壤群落、线虫群落结构)展开的深入细致研究[28-29];印度主要从粮食作物品种保护及土壤微生物学(包括土壤微生物群、根杆菌、益生菌、细菌代谢物和丛枝菌根)进行了研究[35]。在外文期刊上也有针对中国耕作系统对温室气体、作物产量、土壤侵蚀、氮湿沉积、土壤碳、氮水文及其环境的影响的研究发表[36]。国内关于耕地的研究主要是利用价值核算法研究耕地非农化[37]、耕地功能[38]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等,其中对耕地单功能的研究以社会保障功能[38]和生态服务功能为主[39],也有耕地轮作休耕研究[40]。国外研究采用价值估算法就耕地的价值评估主要有最小数据法、条件估值法、选择试验法等[41],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1.5 农业经营方式

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是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中各农业生产要素种类及其组合方式进行重组[42],进而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国外研究着重分析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如农林复合系统、保护性农业、有机农业、间作种植方式,分析其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服务的影响(表1)。而国内研究则注重农业经营模式的价值估算,从生态、环境及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在农地流转方面,程相友等[43]结合实地调查和能值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农地流转前后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蒋佳佳[44]基于耕地流转农户及其流转耕地地块的调查数据, 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框架,对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水平进行评价;任婷婷[45]以2 个农业类型转变的村庄为例,分析农业转型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相互影响。总之,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尤其是在传统农业经营方面,如复合种植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的生态服务功能值更高[46],间套作等方式对资源的高效利用[47]。近年来随着中国乡村振兴和质量兴农等战略的相继提出,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各生产要素重组的微观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1.6 农业补贴

农业补贴是加速农业部门增长的最有效机制。全球每年的农业补贴总额超过7 000亿美元,已成为国际社会支持农业的普遍手段[48]。其中:1)欧盟围绕共同农业政策,经历了从价格支持、与生产挂钩的直接补贴,到与生产脱钩支付3 次重大农业补贴改革历程,旨在解决生产过剩、不平等和支付结构中的环境问题[48];2)美国的《农业法案》分别针对不同时期的农业问题(20世纪30年代农业生产过剩和90年代生产难以控制以及本世纪效率缺失问题),经历了农业补贴是如何从价格和供应管理转向针对性问题补贴的,如何同时从公平价格和农业可行性的问题转向将补贴视为根本问题[49];3)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投入补贴计划源起于20世纪80(普遍性投入计划)和90年代(有针对性的投入计划)的政府项目,农民可获得低于市场价格的肥料或种子,后因该项目弱化了预期目标且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于是,继2003年马普托宣言后,相关政府推出了第二代投入补贴计划,旨在以“市场智能化”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50];4)中国自1978年在政治—经济决定因素影响下及经济转型推动下,农业政策经历了从产出和投入补贴到公共基础设施支出等一系列根本性转变,推动了农业补贴制度3 次转型,现已建成完整的农业补贴体系,带来了5 个阶段的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效应变化,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51-52]。总之,农业补贴在各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引发了不可持续的生产行为和对环境的破坏。为此,各国实施以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农业补贴政策,提升农业补贴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可持续利用力度,将是各国研究的主要方向。

2 农业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区域生态响应的量化研究也是当前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但由于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绝大部分难以准确计量,因而没有建立公认的完善体系。

2.1 系统供给—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已逐渐成为多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干扰的增加,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动态变化,具体表现为此消彼长的权衡(trade-off) 或相互增益的协同(synergies)关系[53]。目前除了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和价值量测算以及生态服务之间关系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外[54],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的研究也渐渐深入。但是,国外仅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等其他因素的关系做了相关研究,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对农业生态统服务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楚[55-56]。国内对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落后于国外,研究多集中在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理论、方法及评估方面[57],而关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和协同关系,虽做了一定的探索[58],但缺乏深入分析,尤其缺乏对各类服务间的时空权衡和协同关系的系统研究。

2.2 系统能效—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59](ecological efficiency)是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1990年由Schaltegger等[60]所倡导,旨在通过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寻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力求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衡量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程度的重要指标为农业生态效率[61],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业生态效率的评价问题、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农业生态效率的限制因素、内生增长机制和外生提高途径等[21-22]。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评价方法,如比值评估法、随机前沿模型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基于机会成本的经济核算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LCA)、生态足迹法(EF)、系统能量流动法、能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常用的方法有能值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1)能值分析法。该方法是1980年为Odum等[62]为首创立的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理论和方法,是基于传统能量分析法,通过集自然、经济与社会为一体的各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统一的单位即能值,来量化分析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率[53]。由于该方法在生态学和经济学之间采用统一的量化标准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能够揭示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的真实价值,现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研究[54]。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方法引起了国内普遍关注,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能值分析法的应用进行了积极探讨[63-64],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数据包络分析法。该方法由著名的运筹学家Charnes等[65]于1978年提出, 用以评价相同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因其适用于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评价的绝对优势,且无须数据的无量纲化、指标的权重假设以及输入-输出间显示表达式的确定,因而可以应用在经济效率评价、绩效评价、区域经济研究、资源配置、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物流与供应链、银行评价与风险评估等方面。目前,DEA在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率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衡量一定区域内的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间的协同性方面[21-22]。同时,由于处理多投入-多产出方面的优势,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形成以DEA为基础的非期望SBM模型,可以有效地解决投入产出的松弛现象,成为测定生态效率的主流模型[66]。

3 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的基本动向

全球耕地和牧草地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4%~38%[67]。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以及2015年起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农业的生态转型,生态农业成为国内研究热点[68]。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充分尊重农业生态系统自我维持、演替及组织的规律,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建立的既充分又节约利用资源的生产体系,在时空多维结构上建立最优化的生物种群结构和复层立体生物群落[69]。农业生态系统的内涵也由原来强调系统的整体性演变为关注系统局部各子系统间的协同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多重功能和属性,系统内部各服务功能类型和数量之间协同关系的时空变化对区域人类福祉具有重要影响[70-71]。现阶段的研究前沿正从宏观的系统研究转向具体的发展模式、特性的研究,并注重其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提升。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需在更大区域背景下从不同时空尺度下分析与评价农业生态系统格局和生态环境演化过程,以揭示区域农业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同耦合关系,从而推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生态系统涉及的人群具有普遍性(包括各级政府、研究者,尤其是不同层级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研究领域呈现多学科的交叉特点,研究内容趋于系统化,由宏观趋向微观,由系统整体转向具体要素,并关注系统内各子系统协同耦合情况,尤其是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情况,关注系统具体要素之间组合带来能流信息流的变化。在农业经营方式上,反思农地流转后的综合效益分析,在经济效益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关注与农户生计相关的福祉问题,研究传统农业如间作套作、立体农业的生态效益问题。对比国外已有研究,从中文文献在该领域发表数量来看,国内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关注度在2015年达到高峰后,略有降低,呈现迟滞和徘徊的局面;在学科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和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等三大领域,呈现学科专一化和多学科交叉性较弱的特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无论从系统整体上还是局部乃至系统的具体要素方面,都偏重于从社会经济属性的视角采用价值核算法研究问题,而从自然属性视角尤其是经济属性和自然属性耦合的视角采用综合分析法方面略显不足。今后研究应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强化自然属性的视角,研究系统、子系统协同情况及其系统具体要素的自然生态性,特别是加强各级政府、多学科科研工作者及不同层级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协作,研究不同农业经营方式下,地上和地下全生态系统协同性的集生产集约化和生态集约化的农业生态系统。地上以农业景观异质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多元化为主线,地下以土壤养分良性循环—土壤健康提升—土壤生态系统多样化为主线,建立不同区域尺度和经营规模下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集宏观政策导向,与微观经营主体为一体的区域生态化农业管理系统,将是乡村振兴框架下未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演变的方向。

4 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未来需重点加强的研究

国内外已有研究在不同区域尺度的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逐步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但是随着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不断扩展,现有的研究就显得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

1)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演化机理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演化机理是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演进理论研究的焦点,已有研究不仅对宏观的大尺度的农业生态系统演化、驱动因素以及全球变化的响应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且对微观的小尺度区域农业生态变化也做了一定的探讨。但是,宏观和微观视角下不同区域尺度综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还亟有待加强,尤其是农业生态系统内各子系统或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需加强研究;同时,还要加强研究不同的微观经营主体对土地经营的综合效应情况特别是农地流转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核算对比研究较少。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对不同尺度、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效应核算多数都是单一方法,对同一研究区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的还较少,建议加强对同一研究区样本地块同时采用生态服务价值法、能值法和DEA法等进行对比印证研究,通过发挥各种方法的优长进而互相补充和完善,以强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演化机理及理论的深入研究。

3)农业景观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农业景观的异质性即非农生境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其结构上的异质性可以影响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景观中的流动与传播,在满足不同物种偏好的同时,实现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进而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的多样性[33]。在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中,如何权衡与协同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间的用地关系,如何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又能保持较高的非农生境及其景观的异质性,如何在提升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5 结 论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重要手段,而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是落实这一手段的主要路径[69]。国内进一步开展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应正确解读乡村振兴战略,在宏观战略指引下,强化以下重要议题的研究:首先,从区域角度,系统地研究基于不同时空尺度下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情况,以揭示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其次,加强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核算的对比研究。综合各种生态价值核算方法,加强对不同区域尺度下生态系统评估的对比,以利于对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再次,加强生态集约性研究,以揭示农业景观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最后,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集约化和生产集约化耦合研究,以强化生态农业的技术集成创新研究。

猜你喜欢

区域农业生态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