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药品生产与服务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
2021-05-10蒋桃,于勇,吕毅
蒋 桃,于 勇,吕 毅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点,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特色的体现[1]。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由3 个及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组成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专业集群,就形成了专业群。专业群建设思想于20 世纪90 年代提出,针对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就业渠道过窄的不足,提出以职业岗位群为参照组建专业群,通过构建“基础+模块”的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2]。到目前,专业群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也成为各职业院校紧密对接产业链进行教学改革和优化资源配置、为其赖以生存的产业提供人才支撑的主要发力点。
1 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链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对职业院校基于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及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各级政府的推动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引导下,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在提升自身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同时,为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但各校各专业实际情况不一样,各有优劣,没有可全盘照搬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群人才培养实践中,各校虽一直强调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专业对接产业、课程体系对接岗位群、教学过程对接真实工作情景,注重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但在专业群体系化课程设计、模块化课程构建、项目化教学资源建设、现代化教学理念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些共性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未兼顾整体和局部、共性和个性、当前和长远的关系[3]。部分院校专业群原有的单一专业课程结构并未打破,各专业过于强调本专业的特殊性,忽视了专业群知识、技能、素养的共性要求。专业群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重构时应从“群”视角进行规划。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全部如此,有些院校未进行充分的人才素质要求调研,有些院校未依据产业链或岗位群的不同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筛选教学内容,将相应的课程组成网状立体式专业群课程体系。这样做的结果是难以满足产业链和岗位群的多元化人才需求、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共性发展需求、初次就业和长远规划需求。
二是专业群模块化课程构建未在依据岗位实际需要和遵循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课程模块组合的范围、类别和方式。专业群模块化课程构建一般采用“平台+模块”形式,但在构建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时,在课程选择及模块归类上存在随意性和重复性。如将不同名称但教学内容相近的课程随意划分到不同模块;相近专业的相似课程合并存在取舍矛盾;同一模块课程的职业相关性不强;未按照职业岗位群工作内容和要求设置综合模块课程;课程序化时既未考虑理论和实践、基础和专业、核心和拓展等的关系,也未遵循能力递进的逻辑关系;课程模块一成不变缺乏灵活性或随意频繁变化缺乏稳定性等。
三是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不系统、不完整,适用性差,难以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教学需要。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不足表现在:未与企业共建共享,将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手段在资源转化、资源库建设及应用中未得到重视,导致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等数字化资源建设、共享和使用成效不佳;未充分依据课程模块及项目式教学要求,以专业群各岗位工作中的技能点或知识点为单位,以碎片化形式呈现教学资源;直观、逼真的技能训练虚拟环境或软件开发较少;未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针对性地开发基于项目化、任务式教学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校本特色教材。
四是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制约了专业群新型人才的培养,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手段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具体表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未普及,部分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主线,在方法上仍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在实践教学上仍以单项验证式实验为主。项目化、典型工作任务式、情境式、探究式、理实一体等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学方法,因教师观念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不利于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此外,信息化教学手段大多停留在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层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多,未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个性化教学平台搭建、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信息化教学多样化、视觉化、互动化以及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有待进一步利用,以满足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教与学的需要。
2 高职药品生产与服务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4]。其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尤为关键。对单一的专业而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同样,课程体系作为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关键要素,只有拥有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深度校企合作培养理念,才能针对性地培养服务于产业链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人才。我院药品生产与服务专业群是以药学为核心,由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服务与管理5 个专业组成,涵盖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与使用等药品产业链的主要岗位,旨在为药品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提供支撑。在该专业群建设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数字教学资源库及实践与实习教学体系4 个方面进行探索。
2.1 校企深度融合,构建“校企互动、工学交替”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将高职的3 个学年分为体验职业、适应职业和融入职业3个阶段,以校企合作共建和联合培养为主线,系统设计专业群“校企互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教学、师资、技术、实训基地等的共建共享和校内外教学、企业顶岗或实习交替,实现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递进式提升(见图1)。
图1 药品生产与服务专业群“校企互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2.2 紧密对接产业,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对药品产业链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分析,兼顾专业群学生共性特征和个性发展、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以能力递进为主线,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系统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2),以满足药品产业链和岗位群的多元化人才需求,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发展需求。
2.3 资源共建共享,开发项目化、立体式专业群数字教学资源库
鼓励专业课教师与药品企业的兼职教师、行业专家等合作,以群内各专业标准、课程资源、考核体系为基础和框架,以专业群各主要岗位工作项目或任务中的技能点、知识点为单位,建设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含微课、慕课)、动画、仿真软件、题库、案例等素材在内的项目化、立体式专业群数字教学资源库(见图3),营造直观、逼真的技能训练环境,为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教学需要。
图2 药品生产与服务专业群“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图3 药品生产与服务专业群项目化、立体式数字教学资源库
2.4 突出岗位技能,构建“一中心三平台”“三级递进”专业群实践和实习教学体系
实践和实习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接职业岗位,尽快适应实际岗位的要求。为此,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以职业岗位技能为中心,以公共基本技能实训平台、专业单项技能实训平台、综合技能实训平台为依托的“一中心三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开展认知实习—工学交替实习—跟岗及顶岗实习“三级递进”式实习教学,实现“学、训、习”一体化和良性循环(见图4)。实训平台建设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实习教学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在此过程中,校企共同开发模拟药品生产、检验、经营和使用服务四大岗位群的生产性实训课程及基地,动态更新实践和实习教学内容,满足产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图4 药品生产与服务专业群“一中心三平台”“三级递进”实践和实习教学体系
专业群建设是职业院校通过对接产业链或岗位群实现高质量育人的重要创新和必然趋势。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众多,而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及实践教学4 个方面对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尤为关键。当然,要使上述4 个方面有机融合从而产生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仍需要建设专业群各专业间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基于权责统一的专业群管理机制,强化师资和实训条件建设,发挥考核评价体系的推动作用,这也是药品生产与服务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