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原理》课程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1-05-10陈永亮王文侠李修岭周晓燕
陈永亮,王文侠,李修岭,周晓燕
(临沂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1 现行学生学习评价现状及弊端
高校学生学习评价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参照,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考核与评定[1]。学习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教学指挥棒的作用,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可以说,学习评价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评价有利于保证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反之,则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2]。因此,如何全面、公正和客观地进行学生学习评价一直是很多高校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国内高校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主要还是采用期末考试方式为主,一套试卷、一次考试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然而,使用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来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淡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以及平时自主学习的能力,越来越有悖于学习评价的反馈、调控和激励等基本功能[3]。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类、环境科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体系,是协调和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性学科,是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4]。《生态学原理》课程的考核以往多为传统的闭卷模式,题型多为填空、选择、判断和问答等较为固定的题型,综合性、设计性的题目较少。这种考试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首先,在内容上过分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测试,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过分强调了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不到有效激发。其次,这种单一的期末考试形式使得很多学生平时不怎么学习甚至混日子,上课“低头族”越来越多,学生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基本采用考前集中“死记硬背”的形式来应付,只要背的多、背得准照样考试得较高分数,使学生养成了对知识不深入理解的不良习惯,考试成绩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得到准确的反馈。加之期末考试结束也就意味着教学活动的结束,期末考试评价无法及时作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评价的调控功能也就无法体现。再次,这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使得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平时学与不学一个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评价的激励功能得不到体现。总之,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机制很难全面考查学生真实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 新型学习评价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针对当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强,平时学时松懈、期末突击应付考试等现状,学校《生态学原理》教学团队从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过程等方面,构建了新型的重在过程评价的“N+1+1”多元化学习评价模式,这里“N”指N个综合项目成绩,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2个项目模块,二个“1”分别指特色项目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最终形成该门课程的结构化总成绩。该评价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加强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多方面、多形式的考核,加大过程性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在学业总成绩中的比重,从而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课堂笔记、单元测验、期中考试等6个部分构成。该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学生每次上课的出勤率基本达到100%。课堂上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适时进行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度,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每次提问或讨论均做好记录,作为学生的课堂表现成绩;在课堂表现方面,教师也会将部分内容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考核,例如讲到“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时,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安排讲解1个数量特征,每个小组对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重要值等数量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并选派代表用PPT等进行课堂汇报,最后教师点评,小组之间互相打分作为此次考核的成绩。平时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对平时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在学期末随机抽取5次,取其平均值作为作业成绩。单元测验在每讲授完1~2章后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单元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共进行6次取平均成绩作为测验成绩。将课堂笔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主要考查笔记的认真程度、完整性、是否详略得当或重点突出、是否有自己设计的知识框架图或流程图等。期中考试通常安排在第9周进行,既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也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实验成绩
实验成绩主要由考勤、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4部分构成。在实验准备过程中,以前都是由教师在实验前完成,尝试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自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如实验材料的初步处理与分组、器皿的清洗及仪器设备的基本调试等。通过学生亲自准备实验,可增加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主要由教师及时深入到各实验小组,考核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并给予及时评定,主要根据实验态度、操作正确与否、熟练程度、桌面整洁程度、小组协作情况、随机提问等给予分数。实验报告主要根据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思考题的回答及实验报告的完整性等进行评定。每次实验结束后,安排1次师生讨论总结,让学生针对实验出现的问题进行自由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特色项目成绩
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良好学风建设,本评价模式设计1个特色项目,即能力提升项目。该项目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竞赛、创新实验第二课堂、撰写调研报告或论文、外文文献翻译、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要求学生至少完成其中的一个方面。知识技能竞赛主要是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学校及学院举办的相关竞赛,按比赛级别及获奖情况打分。创新实验第二课堂主要是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小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立足于本区域积极参加调研实践活动,如人口年龄结构及生命表的编制与分析、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农业设计、水-气-土污染状况调查及解决对策等,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鼓励学生将实验或调查数据加以整理、归纳分析和总结,并尝试撰写科研报告或论文,如在正式刊物发表,则根据刊物级别、作者位次等增加分数。鼓励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根据所获项目级别及排名位次给予分数。
2.4 期末考试成绩
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融合了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和应用生态等内容。期末考试采用闭卷、上机考试的方式。为更加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建立了本课程的试题库及期末考试系统,学生从题库中随机抽题、组卷并作答。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问答、讨论分析或设计等题型。试题难易适度,尽量涵盖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同时注重测试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力求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学生作答过程中,对于选择、判断和填空等客观题目,由电脑系统直接给出该部分的分数;对于问答题、讨论分析题和设计题等主观题目,则由教师集体流水阅卷,初步实现了“教、考、评”的分离。课程组全体教师及时分析总结考试结果,做好下次教学的调整工作。
2.5 学业成绩构成
该门课程的学业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特色项目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均以满分100分计,将各部分的成绩分别按30%、20%、10%和40%进行折算,形成该门课程的学业总成绩。学业总成绩=平时成绩×30%+实验成绩×20%+特色项目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特色项目成绩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卷面不合格者,视为学业成绩不合格,不合格者一律重修。“生态学原理”课程学习评价成绩构成见表1。
表1 《生态学原理》课程学生学习评价成绩构成
3 新型学习评价模式的成效及反思
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激励并取得进步[5]。我们实施的“N+1+1”学习评价模式,改变以往比较单一的考核为多元化考核,凸显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性,既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也注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与现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相适应的。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评价模式能够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解释或解决生产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普遍有所提高,一个突出的体现就是讨论分析等题型所得分数较以往明显增加。而传统的考试模式使学生养成了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方法,遇到讨论分析题等题型时往往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无所适从。另外,生态学内容体系宽广,也是生态环境类考研的必考科目之一,这种新型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使学生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尤为重要,降低了学生在今后复习考研中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在考研竞争中的竞争力。再有,这种重过程的考核模式也使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动态诊断,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
当然,任何一种学习评价模式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并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首先,在以后的学习评价实践中,应更加重视激励性评价在评价中的作用,凸显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情况,这将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激励学生不断主动去学习去探索,从而有所创造。其次,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评价为主动评价,学生不应只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而更应是作为参与评价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评价过程[6]。例如,实验过程中,除教师打分外,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可以从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互评。这种学生主动参与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也可以降低教师单方面评价产生的片面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可靠。另外,在评价过程中也要注意差异性评价的问题。我们应该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努力针对不同学生实施差异评价,任何一位学生只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有进步,都应得到肯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