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复写理论的历史文化名园景观重塑
——以昆明大观公园为例

2021-05-10张培森訾文莉李海波宋钰红

绿色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大观景观公园

张培森,訾文莉,李海波,刘 娜,宋钰红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1 引言

大观楼作为中国六大历史名楼之一,无论是它厚重的历史底蕴,还是“花枝不断四时春”的景色[1],让众多文人墨客趋之若鹜,并留下千古绝唱的“天下第一长联”。大观楼虽经多次破坏、维修和扩建,但凭借其独有的历史气息、优美的湖光山色,至今仍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感受它的千古情怀。

在“杨柳、芙蓉、香稻、晴沙”[2]的优美环境中,大观公园成为以长联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名园[3],形成了“山水大观、文化大观”的思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园的建设,其内在的文化特征逐步弱化。因此,有必要保护大观公园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长联中描绘的山水意象,展现其景观特征,以进一步促进人文艺术景观、思想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让大观公园成为昆明市旅游发展和城市文化的名片。

2 大观公园概况

2.1 景观特色

大观公园根据其地势,约可分成五片区域:近华浦、东园、百花地、西园、南园。整个园内花木繁茂,假山、楼阁、小桥、流水,景色极为优美。

(1)近华浦:是公园的主景区。三面临水,与东园、楼外楼、西园连为一体。进门可见拱形重檐门楼和黄色琉璃瓦的“近华蒲”,门两侧雕刻有“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的对联[4]。其中“大观楼”是近华浦主体建筑,由馆、阁、亭、堂组成古建筑群。浦内柳堤长桥,荷开满塘,叠石耸立形成一片山光水色。从大观楼可望见烟波浩渺的滇池和风姿秀逸西山景色。

(2)东园:位于近华浦东面,由“邱商、柏园”两处私家园林组成,旁边建有盆景园,园内荷塘柳堤,跨溪架桥,意境幽远。在荷畔和柳丛中建有四方重檐的“小观楼”。

(3)百花地:位于庾园东北面,与楼外楼隔河相望,沿草海航道东侧建有柳堤草坪、弧形长廊,并与南园相连。同时设有“大观楼碑刻拓片展览”“中国四大名楼馆”“长联历史文化馆”等文化景点。既荟萃了大观楼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春秋两季花展的主展区。

(4)西园:西园位于近华浦西面,建有历史文化长街,是大观公园宏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景区之一。园中柳堤拱桥,绿草似茵,临池水榭,有“蘋天苇地”之景,同时可以乘船饱览滇池风光,观赏亭桥水榭映碧水,林木花卉水迷离的优美园景。每逢节假日,亦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

(5)南园:南园主要由庾园和鲁园的私家别墅组成。园中荷塘溪流,柳堤环绕,曲桥流水,树木掩映,环境幽雅清静。在建筑风格上,有中国古典的亭台楼阁,又有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构园手法上,既有中国自然山水的造园技巧,又有西方几何图形的园林景观,实为风格独特的园林景观。

2.2 历史特色

大观公园因大观楼而立,以长联闻名于世,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现有古建筑六座,有大观楼、催耕馆、漠月亭、牧梦亭、观稼堂、揽胜阁[5]。同时,公园拥有众多的著名楹联、匾额,其中尤以独具风格的“天下第一长联”享誉海内外。

(1)大观楼。建于1696年的大观楼,至今已有325年的历史,有“万里云山一水楼”之称[6]。大观楼位于近华蒲的南面,为方型结构的三重檐琉璃翘角建筑。此楼绘彩描金,端庄优雅,在绿树的簇拥下临水而立,隔水望去,西山婉如婀娜多姿的少女,为五百里滇池平添了几分独特的意境[4]。

大观楼历史上曾两次被毁重建。1998年政府拨款对大观楼等古建筑群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同时,大力开发和挖掘“楼文化”,使它不仅在外观上焕然一新,亦从长联的文化内容上进行拓展,成为大观公园主体景区(图1)。

图1 大观楼

(2)大观长联。200多年来长联被誉为“海内外第一长联”它以独有的风采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使他们领略诗里行间浩气长存的景与志。全联180字,妙语如珠,朗朗上口,意境优美,感情充沛,气势恢弘。上联写滇池风光,似一篇风光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7]。毛泽东点评:“从古未有,别创一格”[8]。可见大观长联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优秀的文化内涵。

而大观长联中以上联中描绘的大观楼远眺滇池的四围风光尤为优美。作者登临楼上,看见那茫茫空阔的滇海,写出了:蟹屿螺洲,蘋天苇地,翠羽丹霞,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9]的景象。从中既能看出大观楼四围优美的山水意境,也能看出草海湿地的和谐生态。可见长联是景生情,情入景,字字是景,句句深情(图2)。

图2 大观楼长联

3 景观的复写提取

目前复写理论在景观空间、设计等领域广泛应用。复写最早的定义是文字和图画的抄写、临摹。在1980年后,埃森曼引入设计领域,应用于建筑语境中[10]。2010年,我国学者朱育帆采用复写理论对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进行了创造性设计,实现了景观和生态的融合。既尊重了场地的客观性,又使场地的生命力得到了延续[11]。2016年在首钢北京东奥组委总部的景观设计中,朱育帆又以“碎片复写”[12]的设计方式的提出城市工业景观的再塑造,在唤起人们历史记忆的同时,启发对未来的遐想。

所以在景观设计中,“复写”可以理解为是对场地内各个时间段的信息进行结合与展现[7]。复写可以将场地中积累的历史信息作为发展潜力,通过设计者具有针对性地对场地的当前状况进行综合考量,并提出是否保留、呈现其历史景观,从而创造出新空间与场地产生联系[13],实现景观的传递。所以复写是分析工具,也是设计手段,用“层”将多个空间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展现[10],并指导实践设计。

本文认为,大观公园以历史文化名园和长联文化作为指导理论,利用复写理论对历史层——大观长联描述的优美意境进行提取;结合当代层——大观公园的发展策略;通过景观复写的方式,挖掘场地的历史文化脉络,创建新置层——重塑公园景观,使其延续、发展长联文化和公园景观。让人们可以深刻体验到长联中描绘的大观胜景。

3.1 历史层

历史层是对场地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本文将历史层分为时间层、空间层、社会层、文化层4个方面。

3.1.1 时间层

根据历史时间脉络,分为四个层次,逐层分析大观公园的建园历史。

(1)明代(1368-1644年):大观公园在明朝初期开始建园,古称“近华浦”,明初沐英在此建“西园”[14],临滇池草海北滨。

(2)清代(1636-191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楚僧乾卯始创庵区,名为观音寺。而后巡抚王继文路过此地,看到优美的湖光山色,便在近华浦周围挖池筑堤,栽植花木。康熙三十五年后,历任官员陆续营建了大观楼,华严阁、等亭台楼阁,形成“省城第一名胜”。乾隆年间孙髯翁为其撰写大观长联,由陆树堂书写刊刻。道光八年(1828年)观音寺僧人净乐重修观音寺,撰刻一副长联世称“净乐长联”。同年,云南按察使重修大观楼,将二层增建为三层。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皇帝为大观楼题赐“拔浪千层”匾。自此近华浦周边形成了一派湖光山色,成为胜景。光绪十四年(1888年)赵藩重以楷书刊刻长联。

(3)民国(1912-1949年):1914年云南省民政长李公鸿祥创建篆塘沿大观河至近华浦的马路,增修亭榭。1919年唐继尧修葺大观楼及公园牌坊大门,将孙铸同治年间榜书“大观楼”三字的石板嵌于园门[15]。1927年庾恩锡、鲁道源兴建私家花园“庾庄”“鲁园”[16]。1930年时任昆明市长的庾恩锡修葺近华浦,并聘请造园大师赵鹤清协助,以“西湖十景”为蓝本,之后又在楼前池中竖三个白石墩,仿西湖“三潭印月”之景,自此近华浦形成当今所见的主要景观。

(4)现代(1949年至今):1950年人民政府将公园周边的私园纳入大观公园的规划当中,形成近华浦东南面的“东园”“南园”景区。1998年为迎接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省政府投资2500万元,征用近华浦西面197.4亩的土地,开辟大观西园。

3.1.2 空间层

根据历史划分大观公园四个时期的空间变化范围,了解公园由近华浦扩展到大观全园的整体空间格局(图3)。

图3 大观公园空间格局变化

(1)明清时期:康熙年间历任官员挖湖筑堤、栽花种柳、修建大观楼等亭台楼阁,逐步形成了近华浦区域,是目前大观公园的核心区域。

(2)民国期间:随着私家园林的兴起,在近华浦东面和南面营建了多处私园。目前成为大观公园的东园、南园区域。

(3)近现代时期:政府建设近华浦西面,形成西园,大观公园的范围延伸至滇池边缘。

(4)当前时期:大观公园在近华浦东面,建设百花地、五家堆湿地公园等区域。形成现在的大观公园整体区域。

3.1.3 文化层

大观公园的文化主要包括大观楼、大观长联等诗词匾额组成,所以从建筑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1)建筑:明代之前近华浦区域主要是以滇畔农田为主。明代清时期,在此兴建大观楼、观音阁等亭台楼阁,沿湖修筑港湾、岛屿等。如:近华浦入口的四方八角重檐门楼;单檐歇山雕花门窗的催耕馆、观稼堂等;造型独特的牧梦亭、涌月亭和沿湖长廊[17],形成了古典建筑群。在民国时期大量兴建的私园,如:庾庄、鲁园、柏园、丁园、邱园、陈园,是一批具有中西合璧特色建筑的私家别墅,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

(2)文化:大观公园的文化主要以诗词匾额体现。明代以前,就有涉及此地的著名诗词,如:骆宾王《杂曲歌辞·从军中行路难二首》、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韩愈《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在近华浦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如:清代孙髯翁的《大观长联》、净乐僧人《净乐长联》、咸丰皇帝奕詝所赐的“拔浪千层”匾等。以及现代诗人郭沫若的“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等。无论是《大观长联》,还是郭沫若的《登大观楼即事》都描绘了大观的胜景,潇洒飘逸的名山秀水,浩瀚无边的滇池风光,气势磅礴的大观长联,让人的雄心壮志充溢于天地之间。

3.1.4 社会层

大观公园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其公园的性质演化为五个阶段,通过对大观公园社会层面的研究,明确公园未来的发展定位。

(1)风景名胜:明初沐英在近华浦建“西园”,濒临草海北滨,明朝末年近华浦已形成近华浦风景区。

(2)公共园林:清代僧人乾卯修建观音寺,形成寺观,而后又营建了大观楼等区域,形成“省城第一名胜”,常有文人墨客在此饮酒对诗。成为能满足大众活动的公共园林。

(3)公园:近代国民政府修筑大观河至近华浦的马路,1918年唐继尧将大观楼区域列为公园,在1924年昆明市政公所正式辟建大观楼公园,纳入昆明整体公园系统[18]。

(4)城市公园:随着城市公园的建设,结合城市规划,并整合和改造旧时期的公园。在1949年私园“庾园”捐赠给国家,成为公园一部分,1998年政府扩建西园建设娱乐设施,自此大观公园逐步成为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科普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5)历史文化名园:1989年大观楼被列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大观公园整合周边各园,重新建设,并形成以长联文化为主,注重生态、康养、教育、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园。

3.2 当代层

本文对大观公园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将当代层分为现状问题和发展策略两个方面。

3.2.1 现状问题

为针对“未来层”提供具体的设计策略,文章主要以历史文化和空间环境两个层面进行讨论。

(1)历史文化缺失:首先,大观公园虽有大量的古典建筑、园林、诗词牌匾等,但对历史文化的宣传,以及文化产品的开发存在不足。游客只关注于大观楼和大观长联,而对存在大观公园中的其他历史文化浑然不知,如:入口处园门榜书“大观楼”三字的石板;民国时期的各大私家园林和中西建筑;以“西湖十景”为蓝本的仿景;以及当地最大的人造假山等。其次,人文历史的建设不足,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旅游、休闲的人群逐渐增加,对大观公园的人文活动的需求愈发强烈。同时,大观公园还扮演着城市游乐公园的角色,喧闹的游乐设施和嘈杂的叫卖声,以及摊位上呛人的油烟,与大观长联中描绘的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等胜景显得格格不入,减弱了游客对了解公园人文历史、欣赏优美湖光山色的体验。

(2)空间环境错位:首先,从大观公园的空间变化可以看出,整个公园的建设是逐步往外扩张和融合其它场地组成,导致其缺乏整体性规划,加之大观河道贯穿其中,分割场地。并且主园区没有和南园、五家堆湿地修建路网,外来游客甚至不知“百花地”和“庾家花园”的存在。其次,场地内各个景点较为分散,缺乏整体的道路连通性,景点彼此之间没有较好的关联性。同时,没有形成突出的景观视廊,缺乏较好的观景点,使得不能很好的观赏建筑或景色,如:楼外楼、小观楼等。取而代之是高大的游乐设施,抢夺了公园的山水景色。最后,在配套设施和人群功能使用上存在不足,在设施上:由于建园悠久,其中一些基础设施老旧,以及休息区域明显不足。在使用人群上:公园主要以老年人居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不足,缺少特色之处。

3.2.2 发展策略

大观公园是以长联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名园。根据昆明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健康生活目的地的背景,结合大观公园的发展策略,对其进行梳理分析。

通过前期对大观公园历史层和当代层的分析,提取出主要的研究对象。时间层:梳理建筑和文化的脉络,研究长联意境,重现长联的历史胜景,为公园未来发展提供动力;文化层:营造良好的植物风貌,增加多样的文化活动为主,如:科普、展览、文化产品等方式;社会层:作为城市公园和历史文化名园,要满足人对公园的美好需求;空间层:更新公园的整体空间关系,水系、路网的规划。通过对四个层次的分析,对场地价值的复写主要集中文化、场地、功能、情感四个主要方面。

(1)文化:利用大观楼和大观长联,以及其他历史文化,进行科普教育的宣传,开展文化旅游,打造特色集市和文化产品。

(2)场地:整体规划,形成连通的水系、路网,根据长联中描绘的生态景象,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进行生态修复的建设,如:建设植物浮岛、营造生物栖息地、打造景观盒子等生态措施。

(3)功能:结合城市发展的背景,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建设健康步道,开展观荷、绘画、摄影活动、亲子活动等。

(4)情感:唤起大观长联中描绘的人文意境,加深人群对景观意境的体验,打造“大观八景”,复现长联景观。

4 景观重塑——未来层

基于复写理论的框架,本文加入新置“未来层”,利用原置的影响进行设计。在尊重场地历史文化,充分利用场地元素的条件下,用规划手段再现大观长联的历史景象,并满足人们观赏和活动的需求,将场地原有价值纳入新的设计当中,从而解决场地中原置和新置之间的矛盾关系。实现大观公园的历史文化和空间环境的重塑。

4.1 历史文化

对整个公园人文历史的开发以尊重场地历史价值为前提,发掘大观公园的历史文化,并进行保护和宣传,加强公园的人文气息氛围,如:大观楼、大观长联,以及庾庄、鲁园等私家园林,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景观的复现和重塑,实现人文和景观的融合,让更多的游客观体验到大观胜景;加快人文历史的建设,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扩展人群范围,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儿童,来了解大观公园的历史文化,并参与其中;开展多样的历史文化形式,增加文化体验,开发与大观楼、大观长联相关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让文化与传统节日和艺术作品相结合,举办多样的文化展示活动,并以建设文化大观为目标,让人文历史成为大观公园的核心价值,形成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相映成趣的和谐之景。

4.2 空间环境

整个布局围绕大观楼的观景视线,分为三个主要视廊区域:西部视廊、南部视廊和东部视廊。三个视廊区域主要展示大观长联的景观意象,体现文化大观的景色。同时连通大观公园的水系和路网,将近华浦、东园、南园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图4)。

图4 大观公园平面图及分析

(1)西部视廊:主要围绕长联中“万顷晴沙”的广阔意象,结合草坪、疏林和荷花引入亲子游及采莲、划船等活动需求,满足现代人假日游玩、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

(2)南部视廊:首先对现有植被的疏密进行梳理,打开大观楼的观景视线。其次南面片区在结合“昆明八景”和长联中“四围香稻”的意象,体现昆明古城和郊外滇池的景观。满足科普教育和园艺体验的活动需求。

(3)东部视廊:围绕大观长联中“蘋天苇地”、“翠羽丹霞” 的景观意象,通过建设空中和水中的栈道形成多种景观体验,并与大观楼形成视线呼应,通过景观视廊的营造,形成不同的空间体验和心理感受。同时引入生态栖息地的概念,营造草海和谐的生态环境,结合“大观八景”形成一条环绕全园的游览路线,同时也是一条人们感受自然、体验历史的生态体验路线。

5 结语

大观公园的景观重塑以复写理论为基础,以长联的景观意象为核心,在尊重场地历史和现状条件下,唤醒场地的景观记忆,是场地保护与发展相互作用、协调的结果。让人们可以更多的了解大观公园的历史文化内涵,观赏到更美的湖光山色。用复写理论探讨历史文化名园的保护和重塑,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探索,对场地进行景观的塑造和文化的挖掘,让更多的人了解场地的内在价值。同时在尽可能不破坏场地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延续场地的生命力。

致谢:

本文是团队参与“大观楼杯国际水景大赛”竞赛后取得共同成果,在此向团队所有成员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大观景观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大观的艺术 艺术的大观——小记横空出世的横山大观
景观别墅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景观平面图》
一见如故
外过城市雕塑大观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